温雅婷,苏 瑞,胡 瑶,韩 芳,焦 锋
(1.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HL)是健康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个体获取并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且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能力[1,2]。在诸多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其影响更为突出[3]。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云南省《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到202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具备率要提高到20%。2019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9.17%[4],与之前相比在稳步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据统计,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达3031.53万[5],大学生是未来全民健康素养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充分掌握当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夯实大学生健康素养基础并使之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云南省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解决健康素养相关问题及制定有效措施,课题组于2020年9-11月对云南省5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
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地理位置、综合性和专科类,选取了云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德宏职业学院共5所高校1300名在校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1 抽样方法
首先运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根据学校的规模比例确定抽取样本量;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分2层:大一、大二年级为一层,大三、大四(大五)年级为一层;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每层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所需班级,抽取班级所有人为研究对象。
1.2.2 调查方法
使用的调查问卷为全国通用《2017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共52题,总分68分,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本次调查采取现场和线上问卷填写方式。随机选取2所高校进行现场调查,其余3所高校使用问卷星进行线上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6项:学校、民族、家庭所在地等。该问卷具体又划分为3个方面和6类问题共55题。3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18题,共21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5题,共20分)、基本技能(10题,共14分);6 类问题:科学健康观(8题,共11分)、传染病防治(6题,共7分)、慢性病防治(6题,共7分)、安全与急救(10题,共14分)、基本医疗(10题,共12分)和健康信息(3题,共4分)。
1.2.3 判断标准
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与《2012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判定标准一致,总共68分。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所占的分值依次为1分、1分、2分,多选和漏选都不得分,累计得分达到总分的80%,即大于或等于54分者可判定为具备健康素养[6,7],3个方面和6类问题的判定方法与此相似。
1.2.4 数据分析
数据经问卷星导出后,用Epidata 3.1 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保证数据有效性。使用SPSS 22.0 软件,运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描述与分析。
共调查云南省高校在校学生1293人,其中医学院校学生1027人(占79.4%),非医学院校学生266人(占20.6%);男生420人(占32.5%),女生873人(占67.5%);汉族932人(占72.1%),少数民族361人(占27.9%);医学专业991人(占76.6%),非医学专业302人(占23.4%);大一、大二有737人(占57.0%),大三、大四(大五)556人(占43.0%);农村有898人(占69.5%),城市有395人(占30.5%)。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达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30年要达到30%的要求,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水平好于非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民族、性别、家庭居住地在校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
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基本知识和理念(72.5%),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50.0%),基本技能水平(38.9%)。学校类型方面,医学院校在校学生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优于非医学院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本知识和理念P<0.05、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P<0.001、基本技能P<0.05)。性别方面,女性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基本技能2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3个方面具备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专业方面,医学专业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非医学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学生间在基本知识和理念及基本技能2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年级健康素养具备率与高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大学生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布
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在不同的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校学生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健康信息(86.3%)、安全与急救(72.9%)、科学健康观(54.1%)、慢性病防治(51.3%)、传染病防治(45.6%)和基本医疗(42.9%)。学校方面,医学院校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类问题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非医学院校(P<0.05),而在健康信息的问题上,非医学院校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医学院校(P<0.05)。性别方面,女性在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及健康信息3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均高于男性(P<0.05),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及基本医疗3类问题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层面,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层面,除科学健康观外,其余5类健康问题健康素养水平医学专业均高于非医学专业(P<0.05)。年级方面,低年级的科学健康观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高年级(P<0.05),其余5类问题健康素养具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居住地方面。农村与城市大学生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大学生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分布 n(%)
本次调查显示,云南省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2019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9.6%)。基本知识和理念(72.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50.0%)、基本技能(38.9%)明显高于2019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依次为34.3%、19.5%、21.4%)[4]。云南省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2013年全国专科及以上学历人群水平(24.3%)[8],高于湖北省(13.7%)[9]和河南省(35.0%)[10]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于河北省(36.6%)[11]、北京市(44.6%)[12]和上海市(66.7%)[13]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云南省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在学校方面,医学相关院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非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就3个方面健康素养分布而言,医学院校在校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40.5%)明显低于基本知识和理念(73.9%)、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53.1%)2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健康信念并采取健康行为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有以下2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院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时,注重健康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健康技能培养;二是采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没有实施到位。而对于非医学院校,学校容易忽视对学生健康技能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在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时更多的是基于讲座形式,召集学生参加但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学校方面,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也与医学生的专业要求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有关[14]。云南省医学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比侯娅婕等学者研究的某医学院校健康素养水平(57.2%)低[15],可能与云南位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相较于发达城市落后有关。
不同年级、民族、性别、家庭居住地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尚不能认为有差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16],男性与女性都有机会学习并获得健康知识,大大缩小了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民族方面,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并制定许多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上的水平差距。农村和城市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健康素养水平差距缩小,与郭玉婷等[9]、答英娟等[13]学者的研究结果符合。这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农村经济和教育迅速发展,城乡差异在渐渐缩小,教育的合理化配置有极大关系。
此次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的选取方面只选取了一所综合类院校,其余皆为医学本专科类院校,数据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高校应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等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构建新时代、现代化、高质量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各大高校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各大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尤其针对基本技能(动手能力)方面,推陈出新,完善相关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学校应推进急救教育,将应急救护培训,例如开展心肺复苏、紧急外伤处理等系列基本健康救治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二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普及健康生活﹑疾病预防﹑预防毒品﹑健康体检、心理健康、生长发育、生殖健康等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落实各学段健康教育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三是在基本医疗培训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短视频、社区实践、趣味选修课等方式进行教育;四是在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学习可以使用微信、QQ、抖音短视频或开展知识竞赛等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和娱乐活动中掌握健康知识,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