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忠
福建诏安县金星乡院前村是一个风景宜人、靠山依海的小渔村。2016年的一天,一条爆炸性新闻打破了村里的宁静——陈氏家族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在厦门有一份优渥工作的陈晓冬,竟然要和丈夫一起回村种芭乐了!
在家时,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个好工作,让家乡人都夸是“好孩子”。这是院前村的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心愿,但陈晓冬却要做一名“逆行者”。
1989 年出生的陈晓冬是村里唯一一个女大学生。小时候,她也过过苦日子。曾经的院前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往外跑。父母也都在外地打工,小小年纪的陈晓冬便成了留守儿童,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努力读书,为的就是考出农村。9岁时她天天放学去捞福寿螺卖钱,13岁开始每个暑假都在打工,记忆里她的童年大多是在挣下学期的学费。
考上厦门华夏学院后,她的学费也是通过贷款交上的。大学毕业后,陈晓冬已经背负了2 万多元的债务。好在她的工作不错,在厦门的一家知名电商公司任职。因为工作踏实勤勉,2015 年,她被评为公司的“最佳新人”,年薪10万元。
好不容易实现在大城市落地生根的愿望,陈晓冬成了家人的骄傲。但一次回乡时,村里人找她帮忙,这件事却改变了陈晓冬的命运。
2016 年,陈晓冬回乡探亲,村里的农户找到她,问她能不能帮忙把滞销的芭乐卖出去。院前村种植芭乐由来已久,诏安是福建省富硒土壤最多的地方,院前村海边又有大片盐碱地,很适合芭乐生长。芭乐就是村里重要的农作物,然而果农们辛辛苦苦忙碌一整年,种出来的芭乐却被一斤几毛钱贱卖,她难以接受,恨不得一夜之间改变这一切。
陈晓冬答应帮忙后,特意到村里做了一番调研。她发现院前村产业不振,这里栽培多年的芭乐虽别具风味,但品种弱、产量低、规模小、销售难、效益差,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甚至烂在树上都无人收购。
陈晓冬发挥自己工作的优势,在论坛上发帖,号召大家一起来助农。短短的几天时间,她就帮村里农户把地里滞销的几千斤芭乐卖掉了,并且卖出了比较理想的价格。
村民黄守林种了许多芭乐,辛苦劳作一年却发现由于不识字,买错了树苗,种出来的是收购商不愿收购的红心芭乐。因为这个品种太软,不易运输和保存。绝望之下,黄守林想要砍树,但被陈晓冬拦了下来。陈晓冬通过网络联系上了远在东北的水果商,将芭乐销售一空,为黄守林带来了近5万元的收入,她也因此成为了全村的骄傲。
陈晓冬夫妇在做直播
经过这件事,陈晓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她意识到芭乐不好卖,不是单纯的营销问题,根源还是芭乐的品质不稳定。如果改良芭乐的品种,将本土芭乐的浓香和红心芭乐的软糯结合起来,商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
也是在这一刻,陈晓冬决定回到村里种芭乐,试图改变传统芭乐的窘境。当她辞职回家的时候,却面临着许多质疑与不理解,还有父母对自己的失望。
“村里人都走出去了,最后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幼。但改变乡村现状这件事,必须有人来做。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应该站出来!”这是陈晓冬当初回村最朴素的想法。面临着重重精神和现实的压力,陈晓冬那时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但让她欣慰的是,她得到了丈夫的坚定支持。丈夫李向锋是一名工程师,但当他得知了陈晓冬的心愿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辞职跟着陈晓冬回来了,他对陈晓东说:“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陈晓冬最初的团队,只有她和丈夫两个人,外公后来也成了他们的后援。已经80 岁的外公,教他们如何翻地干农活。在烈日下,外公的脸上挂满了汗水,陈晓冬看了很感动,她决心要做出点名堂,才能对得起外公的辛勤付出。
陈晓冬考察了市面上受欢迎的芭乐品种后,认为应该在保留本土芭乐浓香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增加本土芭乐的竞争力。在外公的帮助下,陈晓冬种下了42棵试验芭乐苗。
不通农事的陈晓冬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亲力亲为,为解决传统芭乐低质低产这一痛点,他们多方奔走,请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来帮扶,向村里种植芭乐经验丰富的老果农请教,到广东省向种植芭乐的大户取经。经过反复试验,2019 年底,经过五代改良,一种不同于传统芭乐的品种——“陈老师芭乐”诞生了。该品种颜值高、口感香甜软糯、病虫害少、耐长途运输。陈晓冬摘下第一个果子品尝的时候,感觉就像吃到了哈根达斯冰激凌,于是她灵机一动,将这种芭乐品种取名为“哈根达斯芭乐”。
果然,“哈根达斯芭乐”初次试水就深受客户好评,单株产量比普通芭乐高20斤以上。陈晓冬挨家挨户说服村民加入标准化种植,号召大家一起把新品种做大,但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村里的农户认为,种植新品种的成本太高了。
陈晓冬四处动员村民,但只有3家农户愿意跟着她种植。到了第二年,看到新品种芭乐的保底收购价为2.5元/斤,而自己种的传统芭乐才4角/斤,村民们动心了。如今周边10个村200多户村民均种植了“陈老师芭乐”,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
幸福的一家三口
几年来,陈晓冬负责参赛参展、对接资源和农户,李向锋则专注电商运营。夫妻俩各司其职,逐渐改变着村民们的种植方式和理念:仅留优质果、矮化树枝抗台风、改用滴灌抗旱……改变了村民靠天吃饭的观念,开始采用新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村民们一碰到芭乐种植的问题就向陈晓冬咨询,陈晓冬也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新技术,为村民提供芭乐苗,还经常请农业专家来村里为村民们授课。
“网红芭乐”果园里,套袋、滴灌、掐枝头以及秋天的第一批采摘都在稳步进行。“芭乐收获季是9 月至次年5月,把旺季控制在冬天,可以保证农户收益和芭乐口感。”说起芭乐的种植,夫妻俩都成了芭乐行家。
曾从事电商行业的陈晓冬深知,要把诏安县的农产品推广出去,必然要依托互联网。夫妻俩也致力于打造“陈老师芭乐”IP,通过个性化精准营销“冰淇淋口感的网红芭乐”,在电商网络上推出“芭乐中的哈根达斯”,吸粉无数。李向峰还与物流专家合作,设计出外形独特新颖的“炸药包式”包装,解决了运输上的难题。传统芭乐摇身一变成了网红芭乐,销往全国各地。
有了陈晓冬夫妻俩这样的“逆行者”,同样上过大学的另外4 人相继加入团队,与陈晓冬夫妻俩一起推广农业科技。陈晓冬还带着父老乡亲们走出家门看世界:参加厦门九八国际贸易洽谈会、杭州A20 农产品展销会等,积极推介家乡的芭乐。
陈晓冬和她的芭乐项目
被大家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参与到网红芭乐项目里,跟着她一同脱贫致富。她还时常组织农户参加电商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路人”。
若你有机会在芭乐收获季走进陈晓冬网红芭乐工作室,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上到客户经理、仓库主管,下到打包发货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女性。陈晓冬招纳了许多本地留守妇女进入工作室。考虑到她们照顾家庭的需要,给予她们弹性工作时间和优厚的工资待遇,近年来带动留守妇女就业超过3000人次。
陈晓冬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村里人的认知,“种地也是一种创业”“女性也是半边天”等优良乡风广受认同。陈晓冬成了村里的名人,她的故事被乡亲们口口相传。陈晓冬觉得这种改变最大的意义在于:“人们习惯用赚钱多少来定义人生成败。但我更想做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改变这个传统的村庄,帮助父老乡亲们改变命运,与他们一起实现乡村振兴。”
疫情期间,恰逢诏安县芭乐、青枣等农产品的采摘高峰。但非常时期快递停运、货车难走,眼看着成千上万的新鲜水果烂在地里,农户们夜不能寐。而诏安县城的居民们却有着另一种烦恼:“宅在家里最安全,但断粮了,水果店没开,居民们也不敢出门买呀!”
面对农户与消费者的双重困境,陈晓冬果断行动起来,外销转内销,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多种渠道,为农户们发声寻求销路,短短几天就接到了数百个订单。她还采用“无接触配送”的方式,解决诏安县城的居民们不敢出门买水果的困境。几天时间,她就帮果农把6000多斤芭乐、牛奶枣、释迦等水果以理想的价格卖了出去,搭建起果农与客户之间的桥梁,打响了一场“诏安水果保卫战”。
此外,陈晓冬还自费购买了上百箱红心芭乐,送往十几个卡口,慰问日夜值守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不仅帮助农户们解决了销路问题,也令抗疫的同志们满怀激情。
如今,陈晓冬团队已携手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不断推出新的“爆款”芭乐,除了“冰淇淋芭乐”外,还有“黄金奶油芭乐”“草莓芭乐”“芭比娃娃”等新品种,市场表现同样不俗。疫情期间帮乡亲们带货后,陈晓冬有了新的思路,网红生蚝、网红牛奶枣、网红释迦等注入互联网基因的特色农产品已组团出道,在网店售卖。
一路走来,陈晓冬最感谢还是自己的丈夫。2022 年5 月15 日是国际家庭日,她拿到了最有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奖牌,那就是中宣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最美家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