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元
摘 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中不合理的建筑、杂乱的轮廓线也在不断产生,导致城市视觉环境破坏和城市特性丧失。我国城市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景观的视觉控制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梳理主要的景观视觉控制方法,旨在提供较为完整的城市景观视觉控制方法,塑造更加合理的城市视觉景观。从城市景观视觉控制理论、城市景观视觉控制常用方法入手,对单元视域的评价、重点景物的构成及视觉冲击预测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南京河西地区青奥体育公园的整体轮廓线和重点景物的视觉环境。该研究结果可以运用于城市视觉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实践,通过强化保护重点景物使城市更有特色,通过对视觉环境的控制使城市的景观更加和谐美丽。
关键词:景观视觉控制;城市环境;重点景物;单元视域;整体轮廓;南京青奥体育公园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2031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城市在满足了人们基本居住和生活功能之后,如何更好地展示城市的风采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城市景观变得愈发丰富多彩时,一些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导致新的景观无法很好地融入环境:或突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或被遮挡,掩盖在群楼之中。同时作为城市的主体——人,无法直观地欣赏到这些“地标”景物,从而无法很好地领略城市的风貌。因此,需要借助相關理论研究城市视觉环境因素,探索城市景观视觉控制的相应方法。
一、城市视觉环境破坏的表现
(一)片面高强度开发,破坏城市原有风貌
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出现了众多的“地标”和一些新的景观。但一些城市为了打造所谓的“独特魅力”,刻意开发,破坏传统城市景观,一味追求所谓的“地标”,导致新建造景物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城市原有的特色。
(二)较少考虑人的视域,忽视景物设置呈现
有些城市景观设计,忽视了人的视觉感知。如果一个景物的设置不能以最好的角度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景物全部被阻挡,那么,这些景物的设置就失去了意义。
(三) 过多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城市景点塑造
在一些城市设计中,设计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景点的塑造使城市景点成了“附属品”。
二、城市景观视觉控制的相关理论
目前,我国学者对整体景观视觉控制方法的研究较少,其侧重点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他们采用景观视觉评价,结合城市重点要素,如河道、景观道路等进行研究。
(一)知觉理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2007)强调将“内在的”和“外在的”事物联系起来,把自己对于事物的感知反馈于事物,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事物,即“向自然所作的感情移入,才能真正称为审美移情作用”[1]。基于该理论,我们可以从人的视觉入手,剖析最佳视觉特点,进而设计出合适的景物,以唤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意象”理论是指提炼出最有代表性的要素,并将其融入设计,以更好地表现城市形象。凯文·林奇(Kevin Lyncy,1918—1984)在该理论中指出,一座城市的城市意象是由道路、节点、边界、区域、标志物五个要素构成,人们可以运用这五个符号的组合进行城市的空间设计,可以选取城市中重要的景物并加以强化,找出最适合表现这些景物的区域,呈现出其最佳形象。
(三)景观视觉环境评价理论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LVEA)是指“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城市视觉景观的价值做出判断”[2]。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是知觉理论和“城市意象”理论的有机结合。景观视觉评价形成了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经验学派以及认知学派四个学派,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可以结合现有的设计实践进行分析综合,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完整合理的视觉控制方法。
在实践运用中较为知名的有:英国伦敦“大伦敦区”规划控制,该规划对伦敦城市重要景观管理框架进行了评价,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视觉廊道的畅通;香港山地城市景观控制,其根据城市特点制订了相对完整的方案,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使香港的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而又自然和谐,令人流连忘返。香港地区视觉控制的实践被内地一些山地城市的景观设计者作为参考,并运用到自身的设计实践中。
三、城市景观视觉控制常用的方法
城市景观视觉控制的方法基本上遵循以下过程:首先是对现场进行考察,收集基础资料,分析景物的主次疏密及比例尺度,同时结合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从景观环境元素中提取重要的景物,设置眺望点并形成视觉廊道,创建出观赏重要景物最佳位置;其次,通过相应的手段如建筑限高,对既有或新建景物的体量加以控制,保证视觉廊道的完整通畅,使景物表现出最佳效果;此外,要对主要景物的视觉冲击进行预测。
(一)单元视域内的景观视觉控制
1.视域内景物的主次疏密
作为观察者,我们在城市中行走,城市的一切都在我们的视域之中。通常根据视域内景物的密度分析得出相对理想的视域内景物的环境。计算公式如下:
S=(P/Y)×100%
式中:S为视域内景物密度,P为构成要素外形轮廓所围合面积总和,Y为视域面积。[3]
一般来说,靠近内陆中心的景物都有较高的密度,主要的景物一般布置于此;而滨水以及靠近城市边沿的,则使用低密度的景物布置。对视域内景物的高度密度分析可以直观地体现重点景物周边的环境特点,为下一步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2.域内景物的比例尺度
我国的传统园林,十分重视和利用自然环境,但同时也会利用人工方法来塑造自然、形成“造景”,不管自然景物还是人工环境,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并搭配以合理的比例尺度,以达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的和谐效果。这种和谐的达成,景物合适的比例尺度的设计自然是功不可没。
而在需要控制的区域的前景与背景的景观建设必须留有余地,以保证视域内景物比例尺度的合理。在实际控制时,一般都会在重点景物四周设置保护范围以防止重点景物被阻挡,将重点景物四周分为“视线协调区”“发展控制区”和“背景控制区”三个分区,并设置环境高度控制线。
(二)城市重点景物要素的构成
一座城市,往往由千千万万的要素组成。这些重点要素构成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窗口,应该对这些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这些要素的视觉得以保护和加强。城市的重点要素分为以下两种:点状要素和线状要素。
1.点状要素的构成分析
点状要素包括纪念性景观建筑、地标建筑以及带有历史文化的景物单体。
纪念性景观建筑,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等。这些建筑景观四周一般都会有较开阔的区域或者大面积的背景绿化植被。
地标建筑一般是指城市中最高大的建筑物,通常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如南京的紫峰大厦、广州的广州塔等。
相较前二者而言,历史文化景物单体蕴含了较多的文化因素,最能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对这些要素的强化和保护,可加强人们对城市的理解和记忆,如北京的故宫,南京的总统府、牛首山佛顶宫等。
2.线状要素的构成
城市重要线状要素包括重点街道、城市景观轴线以及城市绿化廊道。
城市的重点街道一般是指位于重点景物附近的街道,是一個连续性的、拥有相对完整视觉廊道的空间。在重点街道一般会设置相应的观察点,以达到重点景物最佳观赏效果。
城市景观轴线和绿化廊道,一般是为了表现城市重点景物之间的视线联系以及景观的布置展现,其作用就是确保视觉廊道的通透性,避免重要景物之间被阻挡,同时可以连接不同的景物,使之相互呼应,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城市绿化廊道则更多地被作为“视觉缓冲区”而存在,同时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背景元素。
(三)四周环境对重点景物视觉冲击的预测
城市四周环境时时刻刻在变化,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对视觉景观造成冲击,同时新建景物也会对四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城市视觉景观的完整性,需要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设定合理的、弹性发展范围的同时,还要设计者对即将施工的方案和四周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一定的预测,降低方案对四周环境的视觉冲击,同时减缓四周环境对重点景物的视觉影响。
景观视觉冲击预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定义方案四周环境特点;确定方案以及四周环境的视觉冲击;评估这些(潜在的)视觉冲击;寻找可缓和严重不良冲击的途径。[4]
四、南京青奥体育公园江南片区视觉控制的应用
南京青奥体育公园江南片区作为南京河西新区重要的景观,是南京重要的“城市名片”。由于南京河西新区仍在发展之中,周边环境对重要景物直接和潜在的视觉冲击不容忽视。对此,我们首先对青奥体育公园附近的青奥会议中心相应视域内景物的疏密以及比例尺度进行分析,并从观景点和景观路线对相应地块的轮廓线进行评价,最后对地块的视觉冲击进行一定的预测,并与原先控制目标进行比对,进而提出相应可行的降低视觉冲击的方法,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景观视觉控制方法。
(一)南京青奥体育公园项目
南京青奥体育公园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建成于2014年6月30日,拥有江南片区和江北片区,由“南京眼”相连接。青奥体育公园整体的平面图是“T”型,拥有一横——青奥景观轴和一纵——青奥轴线两条大的景观轴线(图1)。由于公园位于城市的边沿地带,城市环境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加上作为前景的长江夹江,使得青奥体育公园拥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在青奥体育公园,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主持设计的数百米高的南京青奥会议中心(现已更名为保利大剧院)双塔直插云霄,牢牢占据着整个公园的制高点。周边分布有青奥村和一些辅助型的建筑;在夹江的两岸,分布有大量的绿地。
青奥体育公园是为南京2014年夏季青年奥运会而建。在青奥会期间,这是重要的比赛场所和国际青年交流的地方;而在后青奥时代,青奥体育公园则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青奥体育公园自然也成了重要景观窗口,是河西地区乃至整个南京市城市代表形象之一。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观赏青奥体育公园的景观,负责设计青奥体育公园的SWA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了两座直达江面的“L”型景观栈桥、两条迂回的景观栈道,并设置多个观景草坪作为观景路线和观景点,作为连接两个片区的“南京眼”也是重要的观景点。
(二)青奥体育公园整体视觉环境的控制
1.青奥体育公园江南片区整体分区配置
青奥体育公园江南片区分为滨江公园北区、青奥轴线以及滨江公园南区(图2),其前景为较大面积的绿化和曲折的栈道以及“南京眼”,中景为青奥体育中心和四周青奥村建筑组成的青奥中心建筑群的整体轮廓线,背景为南京河西地区的建筑群和一些绿化景观。
青奥轴线是江南片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拥有整个景观片区最高点——青奥会议中心,还是该片区主要景观轴线和次要景观轴线的焦点,同时“南京眼”桥中心也是重要的景观眺望点,并拥有不同的三个街区。该分区很容易受到四周环境的视觉冲击,对此处的控制十分重要。
2.公园横向轮廓线的控制
青奥体育公园横向轴线的制高点是青奥会议中心,其次是青奥村建筑群,整体的轮廓线是“大波浪”式的(图3)。目前河西地区鲜有高度超过100 m的建筑,青奥会议中心、青奥村以及“南京眼”的一部分,构成了整个“大波浪”式的轮廓线的三个控制点。其整体的前景是长江的夹江,可以倒映出整个青奥体育公园的轮廓线,使整体的轮廓线更具有灵性。
横向轴线轮廓线的另一特点是其属于有中心的轮廓线。中心点自然是青奥会议中心,周边景物的高度也以此为中心逐渐下降,青奥村和“南京眼”虽然也是控制点,但其高度远不及青奥会议中心,这使得青奥会议中心显得格外雄伟,地标的效应也得到了显著体现。
3.公园纵向轮廓线的控制
青奥体育公园的纵向轴线主要的范围是“南京眼”至青奥轴线三个街区一线,这也是青奥体育公园的次要景观轴线。相对于横向轴线,纵向轴线没有巨大的开阔空间,也没有大面积的水域作为倒影。对该区域轮廓线的控制就是对周边景物轮廓的控制,确保三个街区到“南京眼”之间的视觉廊道不受影响。同时青奥轴线也是一个城市中的低密度缓冲区,可直接欣赏青奥体育公园乃至河西地区的轮廓线。
青奥轴线四周景物的轮廓线属于密集型,高度相差无几,左右两侧景物和“南京眼”形成了一个“U”型的轮廓线,同时重点景物低于两侧的轮廓,因此,两侧的景物体量要在不能超过青奥轴线两侧边沿的同时,两翼的高度也要随着逐渐靠近“南京眼”而降低,从而减少对其的冲击(图4)。
对于青奥轴线本身的控制,采用的是控制前景的高度。经过计算,高度控制线约为26 m和24 m(第一街区直接连着“南京眼”前方仅设置有草坪),在实际的设计中,青奥体育公园的三个街区都覆盖有植被,建筑物均不超过三层,而且大多处于地下,整体的视觉干扰就少了很多。三个街区,从远到近,不仅可以观赏“南京眼”,而且可以近距离欣赏整个片区的轮廓线,与横向的轮廓线相互补充,使得整个青奥体育公园的轮廓线更富有层次感,令人回味无穷。
4.公园的景点以及观景路线布置
青奥体育公园的景点基本位于主景观轴线之上,分布于滨江栈道,在景观栈桥的节点以及“南京眼”桥中间。
景观栈桥在整个公园的北片区和南片区均有布置,在靠近“南京眼”的节点上均设置有15.7 m的观景平台以眺望青奥会议中心建筑群的轮廓线,同时也可以欣赏整个江面和“南京眼”。该栈桥在整个公园北部片区的长度较大,在视觉廊道开阔的北片区能够很好地欣赏四周的环境。同时,在北片区的栈桥末端还有一片供游人休息的草坪,而南片区更多地用于连接亲水平台。景观栈桥将南北片区和青奥中心轴线很好地连接在了一起。
整体的景观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以北区草坪——栈道——青奥体育中心——“南京眼”到南区湿地和滨江栈道,平行于主要景观轴线,用以体验建筑群和整体绿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另一条是由三个不同的景观街区到青奥体育中心再到“南京眼”的纵向轴线,用以表现青奥公园和整个河西地区的联系,展现城市之光。二者共同交汇于“南京眼”,在景观路线的四周,都设置有低密度建筑群以及绿化,整体显得抑扬顿挫、丰富多彩(图5)。
(三)青奥体育公园重点景物视觉环境控制
1.重要观景点周边景物主次疏密控制
河西青奥公园拥有北区草坪、北區栈道眺望台、“南京眼”桥中心、南北区栈道眺望台、青奥轴线三个街区以及滨江栈桥几个重要的观景点。在北部草坪片区,能观赏到完整的“南京眼”、青奥中心以及周边建筑群,同时也可以观赏到较为完整的青奥北片区(图6)。在南北两个观景平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南京眼”,也可以观赏到青奥中心以及周边建筑。另外,由于观景平台和水面有一定的高度,也可以俯瞰江面。位于“南京眼”桥中间的观景点视野范围最广。在正常的平视下,不仅可以看到整个青奥公园的前、中、后景,还可以看到河西地区的背景整体建筑群,同时可以俯瞰江面。
在不同的观景点,景物的主次疏密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围绕着“南京眼”和青奥会议中心作为重要的控制点来控制四周环境的疏密。根据人的60 °水平视域特点,该区域中的重要控制点——青奥会议中心、“南京眼”落在这60 °范围内,青奥中心和“南京眼”与观测点之间形成的视线夹角在32 °左右,并且视域最右边一直达到了“南京眼”的末端。青奥公园北片区景观草坪观测点,其主要的景物就是“南京眼”,靠左一侧是密度较高的青奥建筑群,中间是“南京眼”,右侧则拥有一定密度的绿化以实现整体的平衡效果。
而在“南京眼”桥中心,重点景物就转换成了青奥会议中心,其整体环境两侧密度较低,中间较高。南北两个观景眺望台的高度相对较低,游客会以一种相对仰视的视角来观赏青奥会议中心,其所看到的景物也和“南京眼”类似。
青奥轴线位于青奥会议中心的背面,正对着“南京眼”,两侧是建筑,拥有的三个片区均为绿地,其作用是缓冲区,方便人们领略四周的城市风光。由于从青奥轴线处观赏“南京眼”的距离相对较远,“南京眼”的体量也相对较小,因此这一带的景物密度呈现为两边密度高、中间密度较低。为了保证视觉廊道的畅通,这三个街区的景物高度很低,主要的建筑物都位于地下。道路两侧设置了高出地面的观景绿道,并随着距离的扩大而抬高,这样能更好地观赏“南京眼”(图7)。
由景物密度计算公式S=P/Y×100%得出,青奥公园的整体景物密度在50%左右,沿江部分较低,青奥轴线较高,目前的建筑较为松散,视域较为畅通。
2.重要观景点视域内景物尺度控制
青奥体育公园处于城市的相对边沿地带,其背面是河西建筑群,四周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整个公园造成视觉上的干扰,尤其是在重要观景点位置。在重要观景点北区草坪,视觉中心点是“南京眼”,该区域内的视线协调区是景观草坪和部分绿化以及少量的水体,发展控制区则是“南京眼”所在的区域,背景控制区则是河西背景建筑群。这片区域会对视觉环境造成干扰的要素有二:一是位于视线协调区的树木;二是河西地区的背景建筑群。通过查阅规划文本可以知道,“南京眼”的最高点和江面的距离(h)约为40 m,观测点和“南京眼”的距离(L)约为67 m,背景建筑离“南京眼”的距离(l)约为35 m。以人的视线高度(M)1.6 m为标准值,通过计算公式H=[(h-M)(L+l)]/L+M四舍五入得出“南京眼”的背景高度控制线约为60 m。也就是说,“南京眼”的四周背景景物最高不宜超过60 m,以确保“南京眼”的最佳观景效果(图8)。
由于青奥会议中心两栋主体建筑的高度都超过了300 m,远高于四周环境高度,四周环境对其影响较小,视觉上的干扰主要来自建筑物的基座。对于重要单体景物的控制,通常是将其设置在一定范围的背景协议区内,同时左右两侧也会设置周边景观协议区,其主要的表现方法就是在重要景物左右均设置一定的低密度缓冲区。青奥会议中心的两侧低密度缓冲区都是以低矮的建筑物来表现的,其建筑一般不会超过3层,低于观景平台(15 m)的高度,整体的体量同样不能超过基座的体量,同时也需要确保青奥会议中心背面建筑群高度低于基座高度。
青奥轴线周边环境的尺度控制主要是两侧建筑尺度的控制。在青奥轴线两侧分布有密度较高的河西地区的建筑群。开辟这样一条青奥轴线,一方面可以确保从城市内观赏青奥轴线路线视觉廊道的畅通;另一方面,其作用也相当于整体视觉的缓冲区。在缓冲区域内,其建筑的尺度不能超过青奥轴线两侧道路沿线,以防對整个青奥轴线造成视觉干扰。
青奥体育公园是一个开阔、公共的活动空间,自身拥有较多的景观要素,并时时刻刻和四周的环境发生联系。四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视域内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四周环境的比例尺度控制其目的在于降低干扰、表现最佳观景。
(三)周边环境对青奥体育公园视觉冲击的预测
青奥体育公园的四周有大量的建筑正在建造,尤其在滨江风光带一线。目前距离青奥体育公园最近的建筑群是仁恒江湾城,这是一个高层住宅小区,建筑群高度大多超过90 m,而且从“南京眼”桥中心可以看到,该小区部分建筑已经侵入了青奥会议中心的视野保护区,并且对青奥会议中心造成了一定的视觉干扰(图9);同时青奥轴线两侧和“南京眼”附近还有不少正在建造中或者即将建造的建筑群,其对青奥体育公园的潜在视觉冲击也不容忽视。
青奥会议中心面朝长江,背靠河西建筑群,前方是大范围的绿化,其主要的视觉冲击来自背后的建筑群。目前对青奥会议中心影响最大的是仁恒江湾城建筑群,部分居民楼高度已经超出青奥会议中心的基座高度,对双塔造成了视觉冲击,这是直接的视觉冲击要素;其潜在的视觉冲击在于青奥轴线两侧即将建造的高层商业建筑。
青奥轴线和“南京眼”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对自身的视觉冲击都来自两侧的景物。“南京眼”由于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横跨于夹江之上,视野开阔,四周环境对其影响较小,而青奥轴线位于城市之中,两侧环境复杂,周边的功能分区主要是商业区和住宅区,更多的影响来自待建或者建造中的建筑,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图10)。缓解这两个地方视觉冲击的方法就是控制在建或者待建建筑的造型和材质,也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对视域内景物的比例、尺度上的控制。
在当下河西地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青奥体育公园视觉冲击的要素还远不止这些。我们不仅要在规划设计的层面上充分考虑,也要制订一定的政策以保护青奥体育公园的视觉环境。
参考文献:
[1]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1.
[2] 陈 宇.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0.
[3] 许芗斌,戴志中.视域内景物密度分析在山地城市景观控制中心的应用[J].重庆建筑,2005(4):21-28.
[4] 刘滨谊,姜允芳.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以厦门市旧城区绿线控制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2):45-47.
(责任编辑 朱 凯)
Methods of Vision Control i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Youth Olympic Sports Park
WANG Xinyuan
(Architects & Engineers CO., LTD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poorly‑planned urban architecture and cluttered skyline result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isual environment and the loss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Cities in China are mostly in the development phase with many uncertain factors. Starting from the elaboration on the theory and common methods of urban landscape visual control, the paper analyzed the unit viewshed evaluation, key scenery composition and visual impact prediction. Then it discussed the visual environment of Nanjing Youth Olympic Sports Park including the overall profile and the key scener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l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 to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urban visu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key scenery makes a city more distinctive and the control of the urban visual environment also makes the urban landscape more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The combing of the main methods of landscape visual control contributes to the creation of better urban visual landscape by providing complete visual control methods in design.
Key words: landscape visual control; urban environment; key scenery; unit viewshed; overall profile; Nanjing Youth Olympic Sports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