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艺论坛》的路

2022-07-13 23:16佘晔
北京文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联陈老师

“喂,你好,请问是佘晔吗?”

“嗯,是的。您是哪里?”

“我是湖南省文联人事处的刘绍锋,这次文联招考你是文学理论岗的第一名,现通知你三天后过来面试。”

“啊?您说的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过你为什么换了号码?还好通过114热线打听到了。”

人生的际遇有时候就像夜晚降临的那些个朦胧的梦,来不及想象和停留,它就通过梦境成为你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真实、奇妙,自带喜感或痛感。当年,我碰上了一位尽职尽责的人事处长,因为这一通电话,才有了我与文联、与《文艺论坛》接下来的故事。也正是因了这份难得的机缘,日后我在《文艺论坛》的路,无论好坏,都初心如磐。

如今的《文艺论坛》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有一定的影响,回到四年前,想必还鲜为人知。它的前身有两个。2018年,在全省文联系统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文聯机关刊物《创作与评论》进行转型升级,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并命名,将《创作与评论》下半月刊的评论版更名为《文艺论坛》,是湖南省唯一以中国现当代文艺研究为主的大型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双月刊。而《创作与评论》的前身是创刊于1988年的《理论与创作》,是在时任省委文教书记刘正同志的亲自主持下创建的。就这样,《文艺论坛》承继着《理论与创作》三十余年的办刊传统与宝贵经验,时代环境在变,编辑队伍在变,一代又一代,这家老牌评论刊物追求湖湘气派、坚守批评精神的宗旨与理想一直没变。

与其他同事相比,在发展时间的匹配度上,我是真真正正与《文艺论坛》一同成长的,见证了其短短三年间挺进南京大学“C扩”名录的全过程,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手捧着《文艺论坛》的创刊号,闻着熟悉的墨香,内心百感交集。

如何让一个新生的文学批评刊物不仅能生存下来,还能在当代文学批评界有一席之地,这是属于一个编辑的梦想。2018年早冬的那次北京之行让这个梦想发了芽。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五点,我拖着行李箱从办公室直奔机场,赶晚上八点从长沙飞北京的航班。出发前,我只跟领导请假说到北京出差,有关这次出差的具体内容和想法我没跟任何人提及,因为没人安排和邀请我出公差,这仅仅是我内心的一个想法而已。

当时我的箱子里除了一套换洗衣物,就带了两本刊物,一本是《文艺论坛》创刊号,一本是最新的《新华文摘》。我要根据《新华文摘》上面的地址去找专编文艺评论的陈汉萍老师请教,给《文艺论坛》把脉。我没有陈老师的联系方式,陈老师也不认识我。第二天一早,按导航来到隆福寺街99号金隆基大厦,从北门入,上二楼,非常幸运,没多久我就见到了陈老师。在我说明来意后,陈老师示意我在旁边的一张办公桌旁坐下,拿着《文艺论坛》反复翻看,从封面到内页,从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文章质量和作者队伍等方方面面进行分析与研判,足足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到了饭点,陈老师还带着我吃了社里的工作餐。一个上午我都沉浸在女神式的崇拜与激动中,什么叫“高屋建瓴”,什么叫“醍醐灌顶”,这次真真正正领会了!

回来以后,我把此次北京之行的感悟、收获与思路都跟领导汇报了,领导也很支持我。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文艺论坛》3名骨干编辑陆续休产假,刊物重要的策划、组稿任务自然都压在我身上。当时最让我难受、无力的是我也是一位两岁孩子的妈妈,每天上班都要偷偷地走,不知多少次女儿哭着不准我出门,要是拖着行李箱就哭得更厉害。而我呢,还是每天顶着约好稿、出好刊的压力一次次上门请教、实地考察、真情邀约或苦情相助,成就感与挫败感、幸福感与无力感交织并存,明明白白地告诉这样一位怀揣编辑梦想的年轻人现实的残酷与坚守的力量。

那几年,学术会议与研讨交流的机会很多,只要肯跑,总能有所收获。如果没记错的话,2019年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第二届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会,会议晚餐时因我是外地客人与外地专家谢冕、吴俊等大佬们同桌。我是经张柠老师推荐自行参会的,晚餐时张柠老师不在,主客双方都没人认识我。一晚上我就在专家老师们的寒暄与交流声中不断地微笑,点头,再微笑,越想自然,却越显尴尬。晚餐结束后,我鼓起勇气跟在吴俊老师后面,简单聊了几句。我想吴老师当时肯定看出了我的唯唯诺诺与小心翼翼,却善意地保护了一个年轻人内心的尊严与体面。第二天早餐自助,我又碰到了吴老师。吴老师茶歇时说帮我出出主意,容他回去仔细想想,这就有了后来《文艺论坛》大力扶植新人的栏目“起点批评”。

拿下“起点批评”栏目以后,我觉得是按照陈老师指引的方向在走,自信心又增强了一些。到了2020年盛夏,编辑部人员经过一轮辞职、调动、升迁,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020年10月27日,我的二宝出生。从怀孕到产假结束,这段特殊时期我也没有真正地休息过一天。新一期稿件编排在即,刚出完月子的我紧锣密鼓地看稿、改稿,身体的疼痛如影随形,内心的欢愉与富足也从未缺席。2021年4月25日晚,得知《文艺论坛》进入南大核心扩展版时,当时我正在哺乳,忍不住一跃而起,刚满半岁的小儿哪懂得这位年轻母亲夜晚接近疯癫状态的亢奋?

要当好一家普通学术期刊的编辑确实太难了。回想这一路的跌跌撞撞,感念于生命中出现的无数个像陈老师、吴老师一样关心、支持我和《文艺论坛》发展的师友们,这份恩情藏在心底是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这就是我在《文艺论坛》已经走过的路。当年招我入职的刘处长已经退休了,而我还将继续走下去。

本栏责任编辑 张琳琳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联陈老师
太极大同传艺德 七彩华文联世界
昆明与文山两地文联缔结友好文联
安顺文联宝安文联 联姻共促两地文艺繁荣
我的科学老师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