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冠军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新业态方兴未艾,推动了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乡愁与乡土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民宿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在助力乡村振兴、提振经济发展上未来可期。目前,承德市正在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民宿经济“百村示范、千户带动”工程,着力打造承德民宿“盛世100”项目,民宿经济在承德市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据统计,承德市现有从事民宿经营的乡村71 个,民宿2153 家,房间4.7 万个,床位8.2 万张,类型涵盖乡村酒店、乡村旅店、农家乐、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城市民宿等。“十三五”时期,承德市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先后制定出台《承德市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与高端民宿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虽有力推进了承德市民宿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但与民宿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莫干山、云南丽江等地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民宿产业未形成规模聚集的产业空间和发展布局,民宿发展区域乡村交通、医疗、购物、休闲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民宿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精品数量少,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滞后,民宿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营销推广力度不大,等等。
(一)“基石”筑牢,规划引领发展方向。一是要研究制定全市民宿发展总体布局规划。在总体框架内根据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村庄条件等方面修编完成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促进用地相对集中,明确重点发展区域。要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规划原则,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形成布局合理、定位科学、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民宿发展格局。二是要研究制定优化民宿发展环境的扶持政策。从用房保障、金融扶持、财政补贴、返乡创业、人员培训、手续办理、智力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保障,鼓励支持民宿经营者参与宣传推广、提档升级、设施改造等活动。积极引导村民与村集体盘活空闲土地和房屋,推动民间资本参与民宿开发,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二)“沃土”培育,打造特色民宿品牌。一是要以文化禀赋引领品牌建设。推广“民宿+旅游+文化”模式,深入挖掘承德避暑山庄、围场塞罕坝精神、隆化红色教育、平泉契丹祖源、少数民族风情等现有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推动民俗文化、非遗技艺、饮食文化在民宿产业的宣传展示和互动体验,打造一批具有清代、满族风格的特色民宿街区,让民宿发展融入文化张力和“承德印记”,形成区域内优势特色明显的民宿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二是要以试点标杆引领品牌建设。探索适应承德民宿发展提升的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建设一批试点和标杆民宿。探索实施民宿行业标准与民宿服务操作规范,积极推进民宿质量等级评定,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地引导民宿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发展。
(三)“规尺”管理,强化民宿监管水平。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民宿旅游环境。突出“宣清拆建管”五项措施,清理残垣断壁、拆除违建,推动水、电、路、信、网等基础设施和交通、医疗、购物、休闲等配套服务向民宿聚集区域的延伸倾斜,加强对民宿发展区域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优化民宿发展外部环境。二是要强化行业自律,引导规范有序发展。对民宿行业采取“软硬兼施”的方式进行约束性管理,促进行业自律。“硬”是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常规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执法,对不符合标准的民宿督促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坚决予以取缔。“软”是指各监管部门要强化指导和服务,建立监管责任清单,定期开展对民宿经营管理者在服务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卫生、消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深化民宿行业责任意识。
(四)“名片”打造,构建宣传营销体系。一是要与城市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宣传合力。民宿发展应紧紧围绕“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城市品牌,加强与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统一宣传。整合城市旅游宣传资源,加快布局市域文旅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实现分析预测、市场导引、平台管理、推进营销等功能。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和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构建民宿旅游数字化宣传新格局。策划精品活动实现延续性营销,如举办“乡村振兴--民宿设计”大赛、研学旅游、最美民宿、长城国家公园旅游线路设计等赛事,结合承德冰雪资源和避暑山庄品牌,推出“冰暑游承德”活动,宣传承德民宿品牌,扩大产业影响力。
(五)“磁石”吸引,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让本地人才“留下来”,盘活人才资源。鼓励和支持承德市高校增设民宿管理与运营、景区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为民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双向对接高职院校和民宿行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培训机会,提升人才从业积极性。二是要让外地人才“走进来”,注入人才活力。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返乡创业群体和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奖励与扶持,出台民宿注册、民宿用地、民宿从业者投资权益保护等措施,营造宽松、活力的市场环境。建设民宿产业人才孵化基地,组织规模以上民宿从业者赴民宿发达区域开展学习考察,促进发达地区品牌民宿和民宿行业优秀人才来承指导交流,激发人才活力,为民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