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和摊贩,在许多人眼中似乎天生就是一对冤家,“猫捉老鼠”的戏码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不少城市曝出城管打人的新闻,引起群愤。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苏州工业园区并不会出现,人性化的执法,使得城管与摊贩间多了一份相互理解。
在这座城市里,城管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管理摊贩。斜塘街道月亮湾综合执法大队根据园区综合执法局委托,负责月亮湾25平方公里辖区内市容市政、规划建设、园林绿化等综合执法工作,同时还承办了街道交办的其他工作,人性化城市管理,让人与空间和谐共处。
运用早餐车智能监管平台,规范早餐车经营行为
一个微风徐来的初夏清晨,刚刚到岗不久的执法队员小李听到警报声,他立马点开系统查看,发现崇文路一早餐车超范围经营,视频中车辆、蒸笼、泡沫箱随意摆放于人行道上,占用了大量公共区域,严重影响行人通行。
他随即赶赴现场,通过系统历史记录,发现该早餐车已是二次违规,按照“一次警告,两次处罚,三次取缔”的原则,对该早餐车主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向违法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记者了解到,能够及时发现违规现象,还得归功于早餐摊点智能监管系统,此系统是针对传统早餐车辆破旧老化有碍观瞻、长期超时、超区域经营等问题特别开发的,今年初刚刚上线。
小李告诉记者,只要给每一位商户的经营工具安装上GPS定位器,就可以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进行证据固定,“当发现早餐摊点违规经营时,可通过视频双向对讲系统,对摊贩进行实时视频监控与远程喊话警告。”
有意思的是,系统还能将健康证等相关资质到期等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采集上报,实现对区内早餐点的实时感知、快速诊断、智能预警、智慧管理,形成动态管理、巡查执法、远程监督等长效管理机制。
“早餐车智能监管系统的启用,是大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治理方式的又一举措,随着辖区早餐车智能监管系统的不断迭代升级,大队逐步实现区域早餐车经营点位网络监管全覆盖,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更能高效监管城市早餐摊位,建立起了早餐车有序、安全的新形象,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月亮湾综合执法大队办公室(信访室)周煜如是说。
工地智能监管系统,破除传统单一管理模式
3月20日上午7点,早班队员小张接到市民投诉,称金堰路与江韵路交叉口有大量抛洒,他和同事随即赶赴现场,“当时大量泥土抛洒在路面,目测污染面积超过60平方米,致使路面通行受阻,同时也给过往行人和车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第一时间联系环卫对现场进行冲洗,确保在早高峰之前疏通道路。”
“与此同时,通过调取智慧城管监控、公安监控,我们对出土时间进行了初步推算,结合涉事车辆特征,对沿线工地进行逐一排查。但是由于案发时间为夜间,灯光视野较差,再加上该土方车辆行驶速度过快,只是在监控中一闪而过,多个监控探头均未能准确捕捉到车辆的号牌。”为进一步推动案件查办,执法大队组建联合专班,共同追查责任人。经过两个小时的持续奋战,最终在独墅湖大道周边,找到了涉事工地,“因此次抛洒面积大,影响恶劣,我们对其作出了顶格处罚”。
小张直言,其实能够在短短一天之内解决所有问题,离不开去年上线的工地智能监管系统,通过这套系统,执法人员从以往对工地的被动管理到现在的主动发现问题,破除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同时也加强了施工方的自我监管,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
“比如工地門口脏乱差,系统会自动对比、自动预警,反映到平台,大队会立即向工地所在地的网格队员反映问题,同时,执法人员也会及时赶到现场。”
兼职委员进社区,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铂悦犀湖小区内,大队兼职委员小刘正在向居民宣讲城管执法职责、执法程序,随后他又记录了居民对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执法工作中还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努力改进的问题。事实上,这是月亮湾全面开展的城管执法队员“兼职委员进社区”创新实践。
众所周知,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中最后一公里的区域,因其本身特有的属性,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复杂多变的难点。周煜告诉记者,为打通城管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最后一公里”,在园区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大队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把城管工作重心下移至各个社区,“我们按执法中队网格划分,将执法队员派驻八个网格,并在网格内的每个社区都安排一名执法队员,以担任兼职委员的形式,参与社区治理。”
“一个岗亭,把城市管理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市民家门口,在这里,市民能借到伞、领到感冒药和防暑降温药,甚至给手机充电,咨询车船时刻表、天气情况、交通信息等;一部电动自行车,兼职委员通过开展对小区周边常态化巡查,破解了以往在汽车巡查中的盲区漏点,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周边市容秩序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依托网格化管理,大队对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做了拓展。周煜表示,不仅如此,大队还将“城管进社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拓展,对社区的治理范围由社区向社区周边延伸,初步建立了“小社区、大管理”的社区城市管理工作模式,形成了无缝链接的城市和社会管理网络,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