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诚
(安徽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就是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依据体育的教育功能,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以“立德树人”“终身体育”为主导思想,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注重情感培养为发展目标,使体育课程从技能、体能的发展转变为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方向的转移。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果架构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主要以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方法、最新的技术手段,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评价与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的一种互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1]。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多元的教学资源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1.五位一体,建立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准则[2]。立体化教学的主导思想就是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融入健康卫生知识,在体育兴趣培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体育教学中,在羽毛球教学中,将运动技能掌握、运动素质提升、健康知识了解、体育品德培养、健康行为养成五个目标有效融合,全方位培养协调发展的现代大学生。
运动技能掌握:通过羽毛球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羽毛球技术,并且运用所学知识到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赛事,为终身体育服务。
运动素质提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身体能力的培养,保证体育课有一定强度的运动量,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俱乐部训练的协同参与,全面有效提高身体素质。
健康知识了解:了解羽毛球运动相关的健康知识,注意运动中极易出现的意外伤害和损伤,知晓简单的应急处理方式。
体育品德培养:通过羽毛球课程的学习,领悟其拼搏精神,并通过体育竞赛组织和参与,理解团队精神,养成尊重规则、尊重他人的行为。
健康行为养成:学生通过羽毛球课程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运动知识的学习改掉原有的一些不良嗜好,主动积极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以及锻炼习惯,以开放乐观的心态踏入社会。
2.“线上+线下”结合,打造羽毛球立体化教学资源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3]。依托互联网,教师可将原本乏味的教学内容以图片、教学视频的形式快速有效传递给学生,同时打造体育网络教学平台,从线下教学延伸到线上自学,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交互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例如:在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些著名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演示放在网络教学资源库中,教师在课上加以分析,课下学生通过视频进行复习,这样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在羽毛球裁判法的教学中,选取一些羽毛球比赛当中裁判员判罚实例融合教师对规则的讲解,提升学生对羽毛球规则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羽毛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发展
掌握技能、增强体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组织安排的重要原则。在立体化教学中,应当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羽毛球课堂授课中教师首先进行教材分析,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梳理总结,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并划分小组,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及合作式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羽毛球教学过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基础理论扎实,能力、兴趣突出的第一教学课堂。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建立羽毛球俱乐部,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努力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二是举办校园羽毛球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技术水平与能力,在比赛中学会尊重、团结、拼搏的精神,同时提供道德历练的平台,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立体化教学评价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评教三方面入手,着重围绕学生的初始状态、情感交流、思想状态、参与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鉴别能力。
以我校2019级两个羽毛球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03人均为男生,随机选择一个班(52人)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51人)为对照组。
通过中国知网平台查阅国内体育课程改革领域文献,以“立体化教学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阅相关的博硕士论文和学术文章,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针对研究内容设计“羽毛球学习动力调查问卷”,问卷通过可行性分析,并经专家指导和修改,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实验的时间是从 2019 年8月至 2019年12月, 每个班教学时长15周共30学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立体化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法教学,实验器材教具、场地条件及教学内容均保持一致。 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羽毛球技术 、理论知识(羽毛球裁判法及相关健康知识) 、学习动力(动机、兴趣、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与检验。
对学生接受教学前后的技术得分加以对比(表1、表2),可以发现,经过一学期实验,实验组学生在羽毛球四项基本技术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发球技术得分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
表1 实验前学生技术得分
表2 实验后学生技术得分
对比传统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方面掌握(P<0.01,极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实验后学生理论得分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羽毛球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分别在实验前、后两个阶段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表4、表5可知,前期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相差不大(P>0.05),随着教学的深入,学期结束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动力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
表4 实验前学生学习动力得分
表5 实验后学生学习动力得分
羽毛球运动属于隔网运动项目,技术能力要求高。从表1、表2看出,初始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四项基本技术测试上差别不大(P>0.05),通过一学期30学时的立体化教学,实验组最后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教学方法上看,传统教学法倡导以教师为主体,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最后考核的指标全部都由教师实施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体现由最后的终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被动学习技术动作,其背后的技术动作原理和原因往往被学生忽略,长久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逐渐降低。
立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教学资源在渠道上呈现多样化、快捷、便利等特点,内容上全面、丰富,学生可以充分体会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通过体育教学课堂接受教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线上对不理解、没能掌握的技术知识继续学习。在第一课堂上,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设置的情景中发现问题,积极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自身探索到小组讨论再结合教师的辅导与点评,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时,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也大大加强,活跃了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
立体化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从内容上看,立体化教学丰富了教学目标的内涵,拓宽了教学内容的来源,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理论学习,以图片、教学视频为支柱,以情景设置、角色担当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形式上看,立体化教学从实践出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第二课堂中,由学生参加羽毛球俱乐部的建设,举办学院之间的羽毛球比赛,并担任比赛的裁判员和教练员,为理论学习提供实践演练,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对体育精神的领会与体育品德的养成,最终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升华。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及锻炼的内因,没有兴趣很难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通过一学期的羽毛球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兴趣、动机、态度三方面较对照组学生有较大改变,说明立体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乐趣。第一课堂内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的更新,教学评价的改变,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评价别人、自我评价中得到提升。而第二课堂更为学生提供了磨炼技术、验证自我的场所,借助体育比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在羽毛球教学中,立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学生的技术能力得以提高。
立体化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掌握羽毛球相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羽毛球运动的理解,以及羽毛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与预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羽毛球立体化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融洽的互动氛围,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态度转变,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1.贯彻“育体”和“育人”融合理念,制定学校的政策引领、多部门参与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应依据国家政策,制定各种有利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形成多部门的协同治理,从具体的责任划分到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多方面为立体化体育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2.实践育人,以体育竞赛为桥梁,构建多元立体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是进一步构建体育竞赛的常态化体系,打造完全由学生组织参与的比赛模式。如全年比赛分为夏季赛和秋季赛。夏季赛为常规赛事,各学院组队参加;秋季赛为新生赛,主要以大一学生为主。通过赛事还可以选拔出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别赛事。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促进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同时要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学生赛事,推动校内体育赛事的社会化发展。
3.加强体育教师信息化培训,循序渐进推进立体化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教学形式和手段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立体化资源内容的选择到课堂情景设置再到利用课外体育指导,各种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推进立体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逐渐带动整个体育部门渐进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4.深挖体育思政内涵,借助立体化、数字化渠道,打造全方位体育育人体系。对于作为高校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借助立体化教学模式,以“观”和“感”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观”:课内展开经典体育比赛赏析,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决赛中逆转战胜俄罗斯队获得冠军。这样的比赛将体育的拼搏、爱国、团结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观赏比赛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感”:课外比赛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了道德历练的平台。在比赛中,学生裁判员能否公平公正判罚比赛;在比赛中面对观众、运动员的压力能否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些平常在教学中体会不到的磨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