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一根竹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翩然独行……我7岁与独竹漂结缘,在我心里,独竹漂一直有着这样的浪漫色彩,接触越多,喜爱越深。
独竹漂,又叫独木漂,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黔北地区的传统技艺,岸边群众依靠它便捷往来。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就曾以独竹为舟。随着年代更迭,独竹漂不再担负交通功能,成为颇受欢迎的民间体育运动。每年端午节,家乡人都会举行独竹漂比赛,与赛龙舟齐名。
独竹漂的竹子有统一规格,脚下竹竿长约9米,直径15厘米,手上竹竿长约5米,直径3厘米。练习的关键是通过不断变换站立姿态,与水流对抗,达到平衡。这需要反复摸索,找到与自己身形和步伐相匹配的角度。在江面上表演看起来很美,但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冬天河水冰冷刺骨,还常会被毒虫、蜜蜂、蚊子叮咬。大风、波浪、漩涡等都可能导致失误,无数次掉进水里,又爬回竹竿上。但我依然坚持了下来,到今天,已经练习了18年。
有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学独竹漂,又苦又累,长期泡在水里还伤身体。可如果没人愿意吃苦,技艺就会失传。我的奶奶是独竹漂爱好者,受她影响,我从小就与独竹漂“相识”,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再苦再累都不怕。
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尝试创新。因为小时候学过舞蹈,我就试着在独竹漂上融入“一字马”和抬后腿等动作。我还努力了解独竹漂的起源,想象先民们的生活状态,专门去学习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了解汉服文化和戏曲文化……在独竹漂中融入舞蹈和国风元素后,我不仅赢得岸边观众的热烈掌声,表演视频也在网上获得无数点赞,甚至传播到国外。有网友调侃,武侠小说里的绝技,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了。
能获得这么多关注和认可,我何其有幸!据我了解,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在已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中,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岁,40岁以下的不足1%。好在,身边有许多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一行列。现在,我有了新目标,不仅要继续创新独竹漂演绎形式,还要把它教给更多人,将独竹划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們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