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过后,谁是下一个技术增长点?

2022-07-11 14:44向治霖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6期
关键词:电容小米智能手机

向治霖

iPhone 4能成为一代经典,至少有两处不能忽略——

首先是,iPhone 4采用了电容式触摸屏,放到它所在的2010年,大部分的触屏式手机仍然是电阻屏。或许仍有人记得,曾经用指甲敲击屏幕,敲得指甲痛了、屏幕敲出印了,但手机仍无反应的尴尬。这一时期,电容屏的iPhone 4显得多么优雅,只需要用手指的皮肤接触,屏幕内容就被随之带动。

另一点是,iPhone 4支持多点触控。这意味着,在打开“水果忍者”的游戏后,别的手机只能一道一道切水果,iPhone 4却可以一次切出好几道。为此,游戏体验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而这体验,同样是电容屏替代了电阻屏的缘故。

对比下来,优劣就很明显了。当其它手机的屏幕满是划痕,操作不跟手,连个水果也切不好时,苹果手机为用户带来了全新感受。难怪在最初,苹果手机成了智能手机的“代言人”,令其它厂商望尘莫及。

当然,iPhone 4成为经典的原因,远不止提到的这两点,甚至可以说,这两点的实现技术——电容屏,只不过是苹果的众多技术中细枝末节的部分。在电容屏逐渐普及过后,iPhone仍然保持独特地位,而从iPhone 4开始的、苹果坚持使用的自研A系列芯片,才是苹果真正的必杀技。

虽然电容屏只是“雕虫小技”,但我们回过头看时,却不能忽视它曾经惊艳的时光。在智能手机行业,又或是其它消费电子产品上,逻辑往往就是如此:有的技术门槛未必多高,但解决了痛点和痒点,令消费者大感新鲜,纷纷掏钱买单。

同样的故事,在多年后小米手机推出“全面屏”概念时,再一次大获成功。

那么今天,当智能手机行业“步入中场”,很难再挑动起消费欲望时,下一个技术增长点会是什么呢?

在开始之前,需要说清楚,“技术增长点”并不等同于技术。因为前者强调的是,在技术基础上加以创新,针对性地刺激到用户心理,从而实现增长的技术应用。电容屏替代了电阻屏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至于技术本身,因为半导体行业存在摩尔定律,它的进步总是如期到来。

仍以苹果为例,2010年,iPhone 4搭载的A4芯片,是苹果第一款自研手机芯片。它是单核心设计,三星45nm工艺,采用ARMv7指令集Cortex-A8架构。

今天来看,哪怕是与同时期的手机芯片相比,A4芯片并没有胜出太多,但它开启了苹果“软硬结合”的时代。在iPhone 4以前,苹果采用的是三星设计和制造的手机芯片,虽然也在业界顶端,但缺乏个性化的定制。

另一方面,当时的移动端芯片市场不被看好,远远没有PC和服务器芯片来得重要。因此,只有在自己掌握芯片设计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定制芯片上的冗余浪费。乔布斯在彼时表现出卓越远见。2008年,苹果公司出手收购P.A.Semi,一家面向嵌入式設备的芯片厂商。两年后,A4面世了。

“软硬结合”的优势,使得芯片在手机这样的小型终端上,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性能释放。也因此,在安卓手机阵营蹒跚学步时,iPhone以近乎完美的形态一骑绝尘。安卓会卡,苹果不会卡,就是从那时留下的刻板印象。

野蛮生长的时期,手机性能的提升,就是一个技术增长点。因为彼时的用户端,最大的痛点就是“卡”。安卓阵营从此开始了拼硬件、比参数的时代,毫无疑问,小米手机是这一阶段的“屠龙少年”。

2011年8月,小米手机第一代在网络发布。其搭载的是高通骁龙Snapdragon MSM8260雙核处理器,配置拉满,价格却仅有1999元。

小米式的“发烧”,几乎全在于参数上的极致追求,号称售价比成本低1元,这在多年后被魅族的创始人黄章阴阳怪气道:“贱人贱己贱行业。”

无论对错,只看成败的话,小米显然胜出了。在“痛点为卡”的时代,堆配置、比参数的小米,抓住了用户,它也成为行业内的一条鲶鱼,让其它厂商不得不加入硬件大战。

即便傲娇如魅族,也终于推出了魅蓝系列来打造性价比产品,可惜加入太迟了。

配置大乱斗的时代,苹果也没止步。2013年,在最后一款“小屏旗舰手机”iPhone 5上,苹果搭配的A7芯片,号称是手机上的“桌面级芯片”。

这块芯片首次在手机上采用64位宽的架构,为此后“全家桶”的生态融合埋下伏笔。从参数看,它采用三星28nm工艺,晶体管数量突破了10亿。架构上,此时的A系列芯片使用ARMv8指令集,更新的架构和工艺红利,使得iPhone 5成为“性能小钢炮”。

但在此后,苹果在芯片上的发展脚步却变缓了。从用户体验来看,iPhone 5到6s,除了屏幕变大,这期间的苹果手机几无差别。在架构上无法再做文章,苹果也走上了堆核的道路。因此,A8、A9只是对A7的小修小补,性能常规提升。

问题在于,当iPhone放弃了小屏的坚守,投向了大屏怀抱时,很难再出现技术创新点。iPhone 6s凭借出色的芯片设计、较大的屏幕,终于成就了一代“钉子户”。

“钉子户”的概念,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在半导体行业,有一个特殊的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提供什么,比尔拿走什么,意思是说,硬件提高的性能,会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

在手机行业,安迪——比尔定律屡试不爽。在安卓阵营的发展初期,内存大小仅有128M的时代,人們可能会将6G内存看作“性能哥斯拉”,然而那时的用户不会想到,在今天,一款“小而美的软件”微信,能占用几十个GB的存储空间。

对于游戏玩家,更不会存在所谓的性能过剩。因此,当我们走过了“痛点为卡”的时代,普通用户在说起手机的天花板时,并不是指性能已经登峰造极,而是指手机蕴含的想象力渐渐枯竭。

回过头来看,智能手机行业的颓势,这不是第一次显现。早在2014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出现下滑,从前文的梳理来看,那正是解决了卡的痛点、“性价比之战”打到了白热化的时期。

数据上,在国内,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的手机产业数据,手机出货量为1.0亿部,同比下降24.7%。

另一个数据是,在2014年一季度,手机上市新品607款,同比下滑9.5%。这意味着,手机行业连在品类上的创新也撑不住了。“大浪淘沙”的过程正在进行。此后,曾一度以破局者身份出现的品牌,如联想、酷派、小辣椒等等,逐渐淡出了手机消费者视野。

在那时,智能手机就进入了漫长的瓶颈期,如果是苹果用户,或许会记得几年中的乏味。iPhone从6代开始,经历6s、7、8,几乎仅见“颜色上的创新”,手机花活越来越多,但造型千篇一律。这么看来,6s这个钉子户,自有它的道理。

再次惊艳市场的,仍是小米。

2016年,小米推出第一代MIX,实现了“全面屏”的量产商用。小米MIX的屏幕有6.4英寸大小,几乎完全覆盖了手机正面,这对手机用户的体验来说,是相当大的进步。

从MIX系列开始,原本讲求性价比的小米,为自己将来冲击高端的路线埋下伏笔。

2016年开始,“全面屏”的潮流一发不可收拾。而一向 “后知后觉”的苹果,终于也在iPhone X实现了全面屏应用。

这一举动有多急呢?iPhone X的芯片采用了双层主板设计,却没有处理好能耗控制,这完全不符合苹果的调性。有科技人员猜测说,或许是为了尽快推出全面屏,苹果不得不放了一个半成品芯片在手机上。

在iPhone换上了全面屏后,手机就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

不过,这还没有完结。全面屏只是小菜,自5G技术开始普及,智能手机才真正扭转了颓势。这一次,轮到了华为惊艳。

不同于电容屏、全面屏,华为这一次出手,带来的是硬科技。华为的起家业务,是做通信基础设施,因此在5G时代几乎没有对手。

数据上,2019年,华为在中国区市场占有率高达41.2%(含荣耀),相当于过去诺基亚的地位。2020年,华为第二季出货5580万部手机,超过三星的5370万部,跃居为全球最大的手机销售商。

华为是5G技术商用的最大受益方,但它不是唯一一家。从数据上看,5G盘活了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余波荡漾至今——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全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3.51亿部,同比增长13.9%,其中,5G手机出货量2.66亿部,同比增长63.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

问题来了,5G为何能力挽狂澜?从用户体验上看,5G的三大特性之一eMBB,增强移动宽带,提高了移动互联网传输速率,也就是俗称的“网速快”。再者,5G设备的新功能MassiveMIMO,能实现更大利用率的频谱分配,这意味着,过去在一个演唱会现场,用户的手机信号会表现十分糟糕,但在5G覆盖之下,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

不过在传统的解释之外,笔者以为,5G的突围对中国有特殊意义,而这使得5G手机迅速受到国内市场追捧。在5G时代,中国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技术的领跑者之一,因此,这种难得的“超车技术”唤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不过,自2018年投入商用至今,时间过去了4年多,从数据上看,超过80%的用户已经用上了5G手机,这时,5G的刺激作用就变得很有限了。

市場的浮动,永远是比人的感知更敏锐的。

来到2022年,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下降11%。正因为颓势愈发明显,行业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在近日下调了未来两年的市场预期。该机构认为,全球市场在明后年仅能实现1%和3%的增长。

放在国内市场,低迷的趋势更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国内手机总出货量为4790万部,同比下滑了22.6%。

两位数的缩减,这股颓势显得比2016年时还要激烈。据媒体报道,包括苹果在内,不少一线手机厂牌,开始了削减订单。

日前,天风证券知名分析师郭明錤称,苹果今年首款新机iPhone SE的需求低迷,其全年预估出货量被削减1000万部;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今年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

大家都在期待下一个技术增长点,但是,谁能接棒5G?

未来难以预测,并且,这也实在超出了笔者的能力。不过,手机的外在表现,无外乎屏幕、通信、性能、影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厂的布局,一探“增长点”可能出现的领域——

首先仍是屏幕,而关于屏幕的想象力,可以分为形态和显示两方面。形态方面,因循过往的电阻屏——电容屏路径, OLED面板得到厂商们青睐,其柔性可弯曲的性能,延伸出曲面屏、“瀑布屏”等一众形态,登峰造极的形态,便是“折叠屏”。对国内想要冲击高端的厂商来说,它就是一张门票。

屏幕显示方面,则以苹果为代表。从经验上看,苹果总是以iPad系列试水新的技术,表现得好的,再下放iPhone,比如此前的“ProMotion”高刷。

现在,苹果在12英寸iPad Pro应用mini-led技术,峰值亮度达到1600 bit,能够完美地显示HDR视频。人们会因为一块出色的屏幕买单吗?

在屏幕之外,智能手机最受关注的功能,还有影像能力。不过,现在所指的影像能力,早就不是增加摄像头的CMOS,又或是堆砌焦段、将手机背面堆成“浴霸”。替代它的,是计算摄像的方兴未艾。

2020年,苹果发布了新的iPad Pro,最突出的变化是在背面,配置了一枚具有深度感应功能的激光雷达扫描仪,也即“LIDAR”。2021年,LIDAR来到了iPhone 12的Pro系列,仍是苹果一以贯之的“下放策略”。

LIDAR有什么用?从最简单的角度讲,因为在拍照时多了一项深度参数,所以iPhone在人像模式下能够抠出更好的图。

不过,苹果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通过LIDAR收集3D数据,在仿生芯片的加持下,对3D建模数据的反复训练,将为苹果在增强现实技术上积累资源。

“巧合”的是,2021年,Facebook改名为Meta,试图全面进军元宇宙领域。AR/VR领域在将来,拥有明显宽阔的想象空间。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无论是苹果推出的LIDAR,还是Meta提出的元宇宙概念,这些技术终归要落到底层上去。人工智能依赖NPU芯片的发展,图像处理能力则以ISP芯片为敲门砖,最终要在GPU的能耗上达到平衡。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枚摄像头能改变的事。

在此背景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缺乏半导体“基因”的国内手机厂商,近年开始大规模进攻芯片研发。几无例外地,厂商都是从ISP芯片做起,这也显示出,行业对影像功能爆发的期待更大,押注它为下一个技术增长点。

选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电容小米智能手机
传递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超级电容车的充电,有望几十秒内搞定吗?
浅谈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懒洋洋的兔小米
小米找毯子
小体积大用途
小米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