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雅丽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幼小衔接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規律和教育规律,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尽管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都会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从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入学准备,但是经过交流与调研,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衔接仍然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他们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当学习任务增多时会跟不上,等等。其实,家长口中的这些问题只是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内驱力、倾听力、自主学习力、情绪自控力等的欠缺。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激发内动力,更好地做好学习准备,适应小学生活呢?
俗话说:“千金难买我愿意。”一个人想做的事情,肯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车的话,那么,内驱力就是发动机。
1.游戏兴趣唤起内驱力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可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对数概念的感知和应用,起到数学启蒙的作用。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走迷宫挖宝藏”的游戏,通过轮流抛掷两个骰子,将数字相加作为自己走迷宫的步数,看谁先走到迷宫中心,率先挖到宝藏。在游戏中,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是孩子最高级的学习。
2.思维方式培养内驱力
成长性思维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当遇到挑战时,有些人会说“我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也有些人会说“这个我不行”。成人是这样,孩子也一样。当孩子觉得自己内在是有力量的,觉得“我能行”的时候,他才愿意做一些事情。教师和父母一是要多多鼓励孩子,这种鼓励不光是泛泛地说“你真棒”,还要用描述的方式细化到具体的行为变化。比如“我看到你又画了顶帽子,你很棒”,让孩子感受到被发现、被认可。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谢谢”。比如“谢谢你帮助XX小朋友系了带子,真好用”,让孩子感受到他做的这件事是可以帮助到别人的,他是有能力为别人服务的。三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比如“我相信你通过努力想办法,一定能知道一共需要几根木块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赋能于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被信任,从而更乐于开动脑筋,更“能行”!
如果一个孩子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动力系统,那他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从而支持他不断探求新的知识。
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今后工作和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
1.倾听融入学习
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专注的倾听能力。比如,父母可以陪伴孩子玩“复读机”的游戏,父母说一句,要求孩子尽量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来,可以轮换讲述者和复述者的角色,也可以将句子逐渐从短句变为长句,最后增加到一小段话。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为进入小学后的认真听课打下了基础。
2.提升会听能力
对于今后的学习来说,孩子不仅要学会倾听,还应具备会听的能力。在“萝卜蹲”的游戏中,全班幼儿分为两队,他们依次在歌谣的接龙中说出蔬菜名,并按节奏做出蹲的韵律动作。“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青菜蹲。青菜蹲,青菜蹲,青菜蹲完辣椒蹲……”全班幼儿倾情投入,可是总会有人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菜”。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商定规则,不能重复,否则扣分,很快大家便达成一致。在“要得分不被扣分”的竞赛情景中,他们更加专注地倾听着、积极地思索着、努力地表现着,倾听的效率越来越高,会听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具有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孩子专注学习的重要支撑,这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重要的基础。一方面,成人应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另一方面,还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
1.关注孩子的情绪
教师应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情、情绪变化,可以在班级创设情绪角,引导孩子在察觉有情绪时,取出情绪卡插到自己的小空间里,教师通过插卡情况及时对幼儿进行共情、疏导等。家长也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通过“你愿意告诉爸爸妈妈你的感受吗”等交流方式,使孩子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与家长相互沟通。
2.认知自己的情绪
引导孩子将情绪认知融入日常生活,当吃到美食时,可以尽情表达:“好美味呀,太幸福了!”足球比赛输了时,可以发泄悲伤:“我好难过呀,想找个地方哭一会儿。”结合实际情况,抓住契机,引导孩子更好地认知自己的情绪,更适宜地表达情绪,从而学会将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让内驱力、倾听力、情绪自控力成为帮助孩子做好学习准备的助推器,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科学进行幼小衔接,打开幸福成长的密码。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