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俊
皮亚杰曾经质疑加速儿童智力发展的做法,他说:“问题不是我们能帮助智力以多快的速度发展,而是我们能帮助它走多远。”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举目四顾,许多人都在为了让儿童智力发展得更快而焦虑和忙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抢跑”也时常可见;分数成了教育的语法,不谈分数似乎不通不顺;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大行其道,从“填鸭”到“烤鸭”成了儿童学习生活的基本流程。好在近年来这些问题得到相关人士高度重视,特别是党和国家全面、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如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双减”等,引导教育走向康庄大道。
要让儿童智力发展走得远,应该从存在论的视角认识学习。教育即生活,学习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生命表现。儿童在学习中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他们应该是主体意义上的人,学习应该成为他们作为主体主动开展的行为。当然,这种主体性在课堂情境中常常是“被动”的,因为学习行为受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制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儿童,引导儿童化被动为主动,从“做”中学,建构知识,发展智力,培育素养。
要让儿童智力发展走得远,必须完整理解与生动把握知识和学习的内涵。在一定意义上,智力是植根于知识的,而知识至少包括定义概念层面、思维逻辑层面、价值情感层面。学科育人主要是指知识完整性在学习者那里的实现和内化。基于存在论视角的学习从来不是单维度的认知,恰如杜威所说的“经验”,有认知的、智力的,也有非认知的、非智力的;认知的、智力的经验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活动;以思维为主线的经验达到审美状态才能形成经验的完满性。
要让儿童智力发展走得远,关键在于教给儿童带得走的东西。不仅要关注“学会”,还要关注“会学”。“会学”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掌握一般的共性学习方法,即遵循基本的学习规律;掌握学科典型的学习方法,即让学习体现学科本质;具有激活资源、学会合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会进行自我监控,在内省中提升自己。
要让儿童智力发展走得远,需要致力于培育儿童的创新素养。创新素养不仅带得走,而且会不断生长。其一,要培养儿童的创新人格,激扬主体性,培育敢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其二,要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审辩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其三,要重视直觉思维、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让所见所想插上翅膀,从而使学习不仅是证明式的,还是发明式的;其四,要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引导儿童以广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生成高水平的情境学习。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