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岩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凝注心力阐释的热门话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历史境遇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形成,是学习和研究“初心与使命”命题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形成有其深刻的逻辑理路,源于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民族情怀,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锻造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形成的逻辑理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61-04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史的鲜明主线,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在重重逆流中乘风破浪,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伟大精神动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价值追求。为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形成的历史根源,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初心与本心,本研究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历史境遇,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深入探析。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根源于家国天下的民族情怀
(一)爱国主义:探索中国出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前人救国救民的艰辛探索纷纷失败之后,主动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的伟大精神动力。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独立自主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双重压迫下苦不堪言。從此,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苦苦探索的历史任务。然而,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图存努力探索的失败,引发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反思。“如何改造现在之中国?要解决此问题,不在共和,亦不在复辟”[1],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封建势力根基强大的旧中国,“唯有社会革命”才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根本途径。从此,革命的信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坚定革命救国信念、不懈探索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力量源泉。
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此找到了正确的、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然而,“种子在手,唯万里荒芜”[1],在当时严重缺乏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和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先进分子的艰难境遇下,如何广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成为困扰每一位早期共产党人的历史难题。尽管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未气馁。1920年3月,李大钊带领学生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过广泛收集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指导学生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早期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同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还积极推进工人刊物的发行和劳动运动补习学校的创办,深入工人和群众中,大大提高了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爱国主义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勇克艰难险阻,积极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竭动力源泉,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形成的精神根源。
(二)人民情怀:历史之难的责任担当
为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救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根本价值体现。忧国忧民的人民情怀深深镌刻于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近代以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痛吾民憔悴于异族专制之下”表达出李大钊对于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压迫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2]。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正当人们寄希望于国民政府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人民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之时,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倒行逆施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新政府的软弱和缺陷。“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2]李大钊深刻认识到,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境遇下,民族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民主共和并不能挽救中国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为给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幸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明确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现“社会公有”,并进一步“消灭阶级区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奋斗目标和革命纲领[3]。随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投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革命斗争中。1922年,党的二大在深刻分析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指明了奋斗方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勇敢探索革命救国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内在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一)社会本体论:破解历史难题的科学武器
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洞悉中国问题的本质根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4],经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归咎于国民麻木、封建、落后的思想本体。因此,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成为当时社会改革的第一要务。然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让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西方国家怀抱的虚幻希望跌入深渊,也让他们看清了西方国家“自由、平等、民主”的虚假面目,从而坚定了探索真正的民主道路的信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5],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为依据,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认识到隐藏在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问题背后的经济根源。“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6],与新文化运动初期中国先进分子将社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上相比,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认识,开始从问题的表象深入问题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一大飞跃。
(二)历史规律论: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论断,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发行,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轰动。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开拓世界市场本质的描述,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更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并极大地促进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来。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最根本的方法途径,即以阶级斗争的手段彻底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我承认人类不能够脱离政治,但不承认行政及做官争地盘攘夺私的权利这等勾当可以冒充政治。”1920年9月在《谈政治》一文中,陈独秀明确表达出对封建军阀政权合法性的质疑,和对他们分裂祖国、抢夺政治权力等行为的彻底否定。“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此时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从新文化运动初期追求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改革运动转移到领导中国广大被压迫人民通过阶级斗争手段彻底推翻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上来。
(三)历史主体论:推动中国革命的伟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理论,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寻革命动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最先进的革命阶级——工人阶級登上历史舞台。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工人罢工运动共计160余次,参与人数二十余万人,工人阶级正作为一支独立而强大的阶级力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一支坚强领导核心的领导,中国的工人运动频频失败。此时,中国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支真正代表其利益并掌握科学革命理论的政党指导其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党,并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为什么建党、为什么人建党的问题。1921年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制定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从此,带领中国人民推翻阶级压迫、消灭阶级区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最高奋斗目标。就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党的一大明确了要团结工人、农民和士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3]10。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极其鲜明地代表了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维护和争取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切身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党。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深刻阐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进而牢牢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锻造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一)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中坚守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除了面临经典著作来源贫乏、著作翻译难度极大、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受众群体规模较小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等各种客观现实的阻碍之外,还面临着同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学说和思潮的激烈竞争,甚至是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威胁和反对。然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并在克服重重磨难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7]面对胡适等改良主义派对马克思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批判,李大钊毅然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并进一步论证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凡精神方面的构造,在其下面,都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7]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改造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构造的唯一途径,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竞争说”。李大钊认为,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为工具,服务于中国革命,那么,“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7]。李大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广大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良好榜样,并进一步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还面临着梁启超等基尔特社会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对于基尔特社会主义派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实业救国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严厉批驳,并依据当时中国具体国情,明确指出“革命之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早期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实现革命胜利的伟大动力,即“只有劳动团体能够达到中国独立之目的”[8]。在同其他各社会思潮激烈论争的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并进一步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和传播,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二)在领导工人运动进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初心与使命实现路径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鲜明地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广大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党,并在成立党组织之前,就积极投身到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为广大工人群众谋利益的革命实践活动中。1920年4月,在中国首次“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前,陈独秀发表演讲,明确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9]。同时,李大钊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人平等”“劳工神圣”为口号,积极开展“五一”纪念活动。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显著提高。1920年5月1日,全国各地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纷纷罢工罢市,上街游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中国工人阶级实现了新的觉醒。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李大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发动工人群众、发行工人阶级杂志刊物、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活动。此后,面向广大劳动工人的补习学校纷纷创办,为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发挥了积极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开始了公开的工人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并在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中国一切重要的政治经济,没有不是受帝国主义操纵的”[3],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以及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帝国主义的百般阻挠,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强权和封建主义压迫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是近代中国实现社会进步和政治民主的根本阻碍,只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独立,人民才能解放。因此,党的二大通过的革命纲领明确规定了党的最低奋斗目标,即“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并旗帜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伟大旗帜,成为带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 芥川龙之介全集(第5卷)[M].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48-49.
[2] 李大钊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3] 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
[4] 鲁迅全集(第七卷)[M]. 光华书店,1938:47-48.
[5] 李大钊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
[6] 李大钊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李大钊文集(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38.
[8] 李大钊. 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J]. 评论之评论,1924(01).
[9] 陈独秀. 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會的演说[J]. 新青年,1920(07).
(荐稿人:刘德定,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