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美
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其中瑰丽雄奇的想象、灵活多变的手法、充沛饱满的情感而为人称道。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游天姥吟留别》,去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吧!
一、瑰丽雄奇的想象
因是梦游,诗人便无拘无束,视通万里,尽情在梦的世界里驰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歌开篇借一“谈”一“语”告诉我们:传说中的“瀛洲”虚无缥缈,一信难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能够让人一探“尊容”。这里一虚一实,虚实相济,给天姥山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天姥连天”“势拔五岳”,容易引起游者的想象。
诗人进入梦境之中,在明月的照耀下,“一夜飞渡”像明镜一样的湖泊。“湖月”相照,“送我至炎I溪”。“谢公”曾在这里住过。四周绿水荡漾,猿声不绝。诗人在梦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看见石径盘旋而上,深山中光线幽暗,山花烂漫……梦中的一切真是瑰丽神奇,变幻莫测。接下来,在幽暗的暮色中,霎时间“丘峦崩摧”,“匍然中开”,无数神仙身披彩虹,驱长风而来。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众仙人好像在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银做的宫阙与日月交相辉映,流光溢彩,无比耀眼。诗人驰骋想象,将奇景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中,明郭濬曾说:“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满肚皮烟霞,决挥洒不出。”诗人心中有“奇景”,才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歌来。
二、灵活多变的手法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描写了梦中的世界。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声,此山因此而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陡峭,如与天相接,容易引起游人的遐想。在诗歌的开篇,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如此突出了天姥山的神秘,由此开启了梦中世界的大门。接着,他写天姥山连接天空,“势拔五岳掩赤城”,将天姥山与其他名山放在一起比较,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之后,通过想象,描写关于仙境和仙人的种种细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样的景象是多么的神奇,多么的令人神往啊!最后,仙境突然消失,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他躺在枕席之上,表達了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内容丰富,想象奇特,境界超绝,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充沛饱满的情感
这次梦游说到底不过是作者情感的一次大释放、大爆发。“潇洒”是李白的天性,他可以“举杯邀明月”,能够“仰天大笑出门去”,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所以,每当他遇到挫折、过得不顺时,他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自怨自艾,啼哭悲鸣,而是以别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与愁绪。
天宝元年,李白入宫,命供翰林,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每有宴请或郊游,唐玄宗一定会叫上李白,让他赋诗纪实。李白受到如此的宠信,同僚羡慕不已,有的人也因此产生了嫉恨之心。天宝二年的暮春,兴庆池的牡丹渐次盛开,玄宗与杨玉环一同游赏,命李白作《清平调》。但是他逐渐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感到厌倦,开始放纵自己饮酒作乐。后来,宫中的人嫉恨他,便向唐玄宗进谗言。唐玄宗逐渐疏远了他,后赐金放还。有志不得伸,有意不能平,他只能到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
可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人“梦游”的真正原因。既然现实不能容人,那他便恣意放飞自己的心灵,在梦中自由地歌唱!他极言仙境的美好是为了反衬出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有多少人屈身权贵,有多少人无法出人头地?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