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解读的切入口

2022-07-10 13:46苏赞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经典作品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不少公开课堂上教师乐于选择的篇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篇课文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最高文学水平,代表着文字与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最佳结合。对于这篇文章,可以说无论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而且事实也确实表明,只要你愿意去深度解读,总能从课文的那些细节当中,咀嚼出人生的況味。

对于经典的作品,人们的第一选择往往都是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去解读,于是也就形成了许多宏大叙事式的解读结果,这使得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有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对经典作品的宏大叙事式的解读,类似于面对美酒时的“饮”,那在宏大叙事基础之上对于细节的琢磨与咀嚼,则更多的类似于“品”。后者虽然没有“饮”那么大的量,但却可以提质,可以真正琢磨出经典作品中的一些最为真实的味道。

这样的解读思路,其实对于经典作品的创作者来说,在心理历程上也是吻合的。就《秋天的怀念》这一文本而言,作为后来者,可能无法准确判断作者史铁生在创作的时候是否经历了“好文不厌百回改”的过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不可能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彷徨之后,其在个人历史的探寻与伦理道德的希冀中完成自我的释放。于此,“为人”与“为文”合二为一,让作为后来者的我们难以分辨这文体而延伸出来的认知与象征的问题。[1]其实,对于认知与象征的分辨或许没有那么必要,无论是作为一般读者,还是作为站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行解读的教师,更需要在细节的揣摩当中,获得对文本的精准把握。本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在多次阅读《秋天的怀念》之后,再次选择其中的“偷偷地,悄悄地”作为解读的切入口。

一、母亲的真爱

《秋天的怀念》写的是“秋天的怀念”,写的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又是一个悲凉的季节,是丰收还是悲凉,完全取决于人的心境。对于史铁生而言,想必是后者更多,这是因为其怀念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是自己在残废之后经历了无数痛楚却又不得不隐忍的母亲。对于一位母亲而言,孩子的残废比自己的残废更加痛苦,这种感觉在母亲的心中是刻骨铭心的,而这却又不被作为当事人的作者所感知。

正如文中所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完全是一种歇斯底里式的发泄,这对于作者本身而言是必然的反应,任何一个正常人在突然遭遇双腿瘫痪的情形时,都有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反应。与此同时,这又是非常自私的反应,是不顾他人(主要是身边至亲之人)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发泄自身情绪的同时,必然会伤及他人。当这个他人是母亲时,母亲的表现是极其小心的——“偷偷地,悄悄地”是母亲的生活常态。

仔细想想,“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完全是母亲顾及孩子的感受,完全顺着孩子性子的表现。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就是源自于母爱。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爱的话,那一定是母爱。中国式家庭伦理下母爱是不证自明的:既然母亲生下子女,施予他们生命,母亲必定是爱子女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母亲养育子女长大成人,供他们读书受教,张罗他们的婚姻,甚至帮他们培育下一代,母亲必定是爱子女的,这一点更是不可置疑。[2]这种逻辑体现在史铁生母亲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偷偷地,悄悄地”就是最佳的注脚。

二、母亲的委屈

母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生命的赐予,物质的赋予,都是母爱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表现更能够阐释母爱,这就是委屈。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有人说,《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的作品。从全文来看,《秋天的怀念》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生活片断连缀而成的,这些细小的生活片段看似寻常,却都直击人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有人说“这些片断都是作者在纷纭的生活中精心选就的”,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甚赞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史铁生而言,自己生活中的绝望与母亲当时的委屈交织在一起,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形态。这种形态在母亲去世之后,又在作者的大脑当中慢慢的浮现,当作者想用文字来表达这种刻骨铭心的场景时,又何来精心或者不精心呢?可以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写,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延伸,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对母亲的怀念,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再看课文当中用“秋天到北海看菊花”这件事情,把这些零碎的片断串在一起,从而也就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集中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3]

之所以说母亲苦难,又之所以说母亲伟大,其实正在于“偷偷地,悄悄地”的细节。当母亲看到孩子愤怒而发泄的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看着我”……这样的画面衔接起来,是一幅多么伟大的画面。在儿子的愤怒绝望之前,母亲大气都不敢出,只能一切任由儿子发泄,总选择“偷偷地,悄悄地”这一方式来面对。这一方式意味着没有表现出一个字的责怪,没有表现出一个表情的抱怨,没有表现出基于自身逻辑与需要而对儿子的怨言。这是一种真正的默默承受,要知道母亲也是一个平常之人,遇到这种情况怎么会一点抱怨都没有呢?但是为什么没有表现呢?就是因为母亲把所有的委屈都隐藏在自己的心里,母亲的大爱体现得如此惊心动魄,令人读来怦然心动。

三、母亲的宽容

所有爱孩子的母亲都是宽容的,这种宽容往往不需要理由。对于史铁生而言,母亲的宽容更是小心翼翼。这是一种在儿子遭受不幸之后,表现在母亲身上独特的宽容。母亲用“偷偷地,悄悄地”这种方式,赋予儿子一个巨大的发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儿子可以将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而母亲却选择了约束自己的情绪。“偷偷地”意味着不想让儿子知道,“悄悄地”意味着不想打扰儿子,尽管儿子的发泄情有可源,但客观上对物质的破坏,对家庭气氛的破坏也是存在的。面对这种破坏,母亲没有说“你也考虑一下我的感受”类似的话,就只是用“偷偷地,悄悄地”这种方式来面对——特别要注意的是,母亲一直在选用这种方式,而不只是偶尔的一两次。这意味着这种方式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母亲的心中,母亲从来没有选择任何其他的理由来改变自己的初衷,哪怕自己也已经身有绝症。

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是:……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母亲“犯错”之后的纠错场景。这个场景中的“悄悄地”,是如此的熟悉,又是如此的令人惆怅。

读懂了“偷偷地,悄悄地”,就真正读懂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母爱的颂歌,同时也是一部饱含了作者无限真诚的忏悔录。作品中的母亲对儿子体现出来的爱深沉醇厚,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母爱的伟大早已经具有了广泛的人性意义。[4]这个人性,应当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韩一嘉,许孟陶.母爱缺席的成长与心灵释放的救赎——《秋天的怀念》的叙事动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7(9):53-56.

[2]梁卫星.母爱是难的——我如何讲《秋天的怀念》[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5(10):11-12.

[3]李继红.苦难与伟大——我如何讲《秋天的怀念》[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5(10):13.

[4]王宪伟.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母爱主题[J].芒种:下半月,2014(7):8-9.

苏赞军,广西岑溪市波塘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经典作品史铁生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史铁生:心魂之思
《秋天的怀念》意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