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军 许波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2021年的此时,王延军校长发展共同体的10位成员校长,齐聚哈尔滨市公滨小学校,完成了共同体的首次见面会及培训。疫情能阻断的是我们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却无法阻断我们网上的沟通学习,更无法阻断我们近距离学校的踏查调研。
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作为领衔专家,我在完成本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关注了其他成员校的发展,以初步形成的课程资源为引领,走访踏查部分成员校,以“尊重、创新、合作、共赢”的共同体价值观,协助各校建设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老师、学校的发展赋能。
抛砖引玉——“公滨”领衔课程体系建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竞争力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校。而学校特色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课程体系的建构。公滨小学作为共同体领航学校,身先士卒去探索、尝试,研究课程体系的建设。
从前期的调研中,我们知道老师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各自的擅长之处,但是许多老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也就是找不到一条主线,将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串联、分门别类。纵观一所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拥有的资源是最多的,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几个学科。于是,我们决定从这三个学科入手,首先建立这三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之后采用“以点带面”的实施策略引领课程建设,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
第一步,我们请以上三个学科的教师,针对各自的学科特点,提出自己想要开展的拓展课程,其中活动类课程的内容、年级不限。
第二步,我们针对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例如:美术学科有的老师提交的是黏土制作课,有的提交的是橡皮泥制作课。那么,这类课程很明显就可以整合,因为其都是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然后动手操作的内容,这类资源就可以设计成活动课程。老师们在讨论中发现,其实课程设计的材料不重要,关键在设计的内容、操作的手法。在一次次探讨碰撞中,老师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从质疑到统一,大家发现可以将此类课设计成一个个系列活动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材料也可不同,从橡皮泥到超轻黏土,再到高年级使用的陶土;从简单的捏好即可,到后面的上釉烧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体验着“匠人”的成长过程。
“体系”在教师的实践、讨论、辨析中形成。课程的设计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清晰具体。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涉及的内容有所差异,需要我们有梯度地培养学生。随后,团队教师进行第三步操作,将教学内容对比学生年龄特点,分成不同年级、不同时间的课程。
第四步是设计课程。学校提供给团队设计模板,由团队填充、完善,形成美术活动课程、拓展课程合集。
成果初显——学科特色课程初现端倪
经过不断的尝试,学校各个学科的特色课程初现端倪。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我们选择的课程内容、方式、侧重也有所不同,最终形成了各个学科的系列课程。例如,体育学科的游戏课程,音乐学科的创编歌曲、排笛课程,美术学科的陶艺、国画课程。同时,也形成了点式课程,如纸绳课程、剪纸课程、冰球课程、篮球课程、戏曲课程等。系列课程面向五个年级,点式课程为适龄年级而设。
课程形成之后,何时上这些课,最终效果会如何?这是老师们比较纠结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可以整合学科,将多余的课时用于安排这两类课程;还有的老师想利用周三“无作业日”的时间开展特色教学;更有的老师说,可以将基础课程的课容量加大,这样课时就会节约出来。几番讨论之后,我们觉得还是要以学科特点来决定授课时间。比如,体育课程可以采用压缩课容量的方式,将游戏类的拓展课程请进常规课堂,融合若干节课的体育技能设计出游戏,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巩固了技能,还能愉悦身心。美术课的系列课程可以在基础课程压缩后,两周开展一次系列课程。音乐课等可以利用“无作业日”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点式课程教学。
作为管理者、课题的研究者,唯一担心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否真的带来老师、学生的变化。于是,我们走进课堂,用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对教师及课堂进行观测,构建我们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设置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标准,可用于三类课程的授课教师。第二部分则是对学生课堂所得进行评价,该标准随机产生,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若为活动类、拓展类课程,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若为基础课程,注重考查学生的“三维目标”。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适用三类课程,每项内容得分分别为A(10分)、B(8分)、C(5分),用量化后的分值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该评价可用于五种课型,包括基础课程的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及拓展课程与活动课程。
互通有无——成员校创设特色校本课程
王延军校长发展共同体对成员校进行了走访踏查。哈尔滨市民生路小学、哈尔滨市香坊区第二小学、双城单城中心小学、呼兰宏信小学及道里区红阳小学都留下了共同体团队的足迹。
每到一处,作为共同体的领衔人,我都要向共同体成员学校进行授牌、赠送期刊杂志及开展座谈交流。其中,除了对学校环境、布局、校园文化的了解外,更是以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内外兼修,多元共融,让共同体为学校发展助力扬帆”为目标,带去课程体系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的成果。借助校校之间的密切合作、资源共享、教研互通、学生互动,共同体为各校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同体成员校共同研讨,积极结合已有成果并根据本校特点,创设特色校本课程。
单城学校开设了“时、石、食、识”课程,民生路小学开设了“特色跳绳”课程,香坊第二小学一年级开设了“创艺美术”课程、二年级开设了“有趣的线描”课程、三年级开设了“剪纸入门”课程、四年级开设了“丙烯画”课程、五年级开设了“创意手工”课程。在共同体各学校,有“非遗”的“面塑”与“布艺”校本课程,有音乐学科用歌声传唱经典的“古诗词合唱”课程,有“口风琴的演奏”校本课程……在艺术学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一些学校又相继开发了《弟子规》与《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各成员学校在领航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引领下,开发出了贴近学生实际而又实用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彰显了学校特色。
在共同体举办的活动中,各成员校纷纷表达了对共同合作发展的决心和愿望,并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研讨交流,就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力求在这样的互通、交流中,在课程研发方面提升各校的软实力。
一树百获 沾溉后人——感受课程改革所得
特色课程开发对于学校而言,改变了传统的基础课程单一的局面,增加了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校园学习更加丰富。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打破了传统的“唯分数论”,让更多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培育了兴趣。同时,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构了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气质,成为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促进了学校在高位上运行。
特色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使得他们几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面临挑战,改变了教师教学缺乏时代性、缺少创新性的问题。
特色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使他们的認知领域从课堂拓展至日常生活与社会。当今的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提升个人素养。这样的课程,能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得到很好提升。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又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王延军校长发展共同体将在课程改革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实践、修正。共同体将通过多校携手、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更多的老师受益,改善教师工作现状;让更多的学校受益,走特色办学、创特色文化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公滨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