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李 冰, 李 华, 宫琦玮, 冯 琳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口腔科, 北京, 100853)
舌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主要手术方式为舌癌根治术加同期组织瓣修复术。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舌癌根治术会造成患者吞咽障碍,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据不完全统计,舌癌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5%[2], 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尚未有舌癌术后吞咽功能训练的规范化、标准化指南可循。临床工作中就吞咽功能训练方面的宣教及指导较薄弱,对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本研究对舌癌根治术患者实施系统的早期吞咽摄食干预措施,旨在探讨其对舌癌根治术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舌癌患者为对照组; 2019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舌癌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 ① 患者接受下颌骨正中劈开舌癌根治术同期前臂皮瓣修复术,术中均保留舌下神经并钛板固定劈开的下颌骨,未行下颌骨切除; ② 意识清晰,可应用书写或语言正常交流者; ③ 术后洼田饮水试验[3]2~5级者; ④ 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 ①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 ② 认知障碍者者; ③ 患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可能导致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 ④ 反复复发的晚期恶性肿瘤或身体其他器官合并肿瘤者。2组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清扫状况、肿瘤分期及吞咽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管理,如术后抗感染治疗、伤口管理、营养支持,住院期间告知患者及家属舌运动训练的方法,拔除胃管后可进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食,如遇吞咽困难,采取仰头吞咽等姿势补偿方法。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管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吞咽摄食干预。① 成立口腔功能康复小组: 包括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1名、康复治疗师1名。小组成员在对医护人员及舌癌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调研、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讨论舌癌术后早期的吞咽摄食干预方案,并设计完成《舌癌术后吞咽摄食干预手册》初稿。护士长对病区全体成员进行培训,并选取舌癌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例进行预实验,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干预手册》初稿在临床实施的阻碍因素,并结合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方案的意见、建议,修改《舌癌术后吞咽摄食干预手册》,提高方案的可行性。② 吞咽摄食干预的具体实施: 责任护士术前向患者发放《舌癌术后吞咽摄食干预手册》,并进行健康宣教,全程参与指导患者术后吞咽摄食功能训练。具体方法见表2。
表2 舌癌术后吞咽摄食训练实施细则
1.3.1 吞咽功能评分: 在患者术后5 d未进行干预时、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分别记录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此试验吞咽障碍诊断的特异性为20.0%, 敏感性为97.5%[3]。具体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给予30 mL温水,正常喝下,观察患者饮水经过。将吞咽障碍分成5级, Ⅰ级: 在5 s内1次喝完,无呛咳; Ⅱ级: 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 Ⅲ级: 能1次喝完,但有呛咳; Ⅳ级: 分2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 Ⅴ级: 明显呛咳,难以全部喝完。Ⅰ~Ⅴ级分别记1~5分,分值越高提示吞咽功能越差。
1.3.2 吞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术后5 d未进行干预时、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分别采用吞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由11个维度和44个条目组成,其中8个维度评估与吞咽障碍相关的生活质量; 2个维度用来测评患者的一般生命质量; 1个吞咽症状维度测评患者吞咽症状频率[5]。采用Likert评分,分5个等级,分值分别为0、25、50、75、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
1.3.3 临床不良事件观察: 记录2组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误吸、噎食、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术后5 d, 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 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低于术后5 d, 且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低于术后2周,且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比较 分
术后5 d, 2组患者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 2组患者SWAL-QOL评分均高于术后5 d,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 2组患者评分均高于术后2周,且观察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WAL-QOL评分比较 分
术后1个月内,对照组出现不良事件10例,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 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3例,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术后1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吞咽是口腔、咽、食管等器官高度协调的肌肉运动的结果,分为口腔前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5]。舌癌根治术后,患者因伤口疼痛、瘢痕形成、皮瓣运动受限等原因导致舌体活动受限,从而引起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口腔前期食团准备不充分、口腔期食团或流质无法正常输送,及口咽期气道保护不充分,导致呛咳或鼻腔返流,严重者引起误吸[6]。
本研究根据舌癌术后吞咽障碍的分期特点,细化了吞咽训练及摄食干预实施细则。将口腔冷刺激训练加入吞咽功能训练过程,在做吞咽动作前,利用对口腔的低温刺激,帮助患者恢复口腔感知觉,减少口腔分泌过多唾液,提高口腔对食物的敏感度,利于在口腔前期食团刺激吞咽启动。早期进行唇、舌肌运动训练,可提高吞咽器官的运动能力,增强吞咽反射的灵敏性,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有利于提高口腔内对食团的咀嚼及输送效率,从而提高吞咽功能。本研究发现,舌癌根治术后明显减低了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而经过吞咽摄食干预,术后2周的吞咽功能有显著差异(P<0.05), 说明吞咽摄食干预能够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复,且应尽早实施。
早期实施吞咽功能训练,使患者术后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进而缓解吞咽障碍所致的不适感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冯晓瑜等[7]发现中枢性吞咽障碍患者进食行为如进食准备、进食的量与速度、食物选择、工具选择及进食后处理等方面与吞咽生活质量得分均呈正相关。本研究在舌癌术后患者吞咽训练细则中加入摄食管理,规定了进食前后体位,指导患者掌握“一口量”及饮食过渡方法,并教会患者结合姿势补偿方法安全有效进食,进而改善进食行为。蒋通辉等[8]发现吞咽训练中的口腔运动训练对于瘢痕挛缩有很好的对抗作用,可减少瘢痕挛缩对吞咽肌群的限制,对患者的远期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本研究将吞咽训练方法制成《舌癌术后吞咽摄食干预手册》,将口腔运动训练步骤拆解,并配以图示,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指导,患者也可自行对照手册练习,不仅提高了患者口腔运动训练的效果,还提高了患者对待治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本研究中,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吞咽摄食干预可明显改善舌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吞咽障碍可导致误吸、噎食及吸入性肺炎等多种不良事件发生,其严重程度与生命质量有高度的相关性。研究[9]报道舌部恶性肿瘤序列治疗后,吞咽障碍和误吸的发生率为59%,吸入性肺炎导致的死亡占口腔恶性肿瘤患者非肿瘤原因死亡的19%。本研究制订的吞咽干预细则中加入了声门上吞咽训练,指导患者在屏气状态下吞咽,使声带在吞咽前关闭,因此减少了食团在咽部残留,减少呛咳或误吸[10],从而达到气道保护的目的,再结合对患者吞咽体位、食物形态、入口量及进食速度的训练干预,有效补偿了舌癌根治手术引起的口咽部解剖及生理变化,提高吞咽的安全性和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本研究制订的吞咽摄食干预可显著加速吞咽功能恢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周期较短,且以主观评估为主,后续研究将增加客观指标,进一步观察干预后的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