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总书记看小麦

2022-07-09 09:16郭天财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13期
关键词:麦田河南粮食

郭天财

2014年,注定是我一生中最为荣幸,最感骄傲与自豪,最魂牵梦萦和终生难忘的一年。那年的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兰考指导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之后,在王沪宁、赵乐际、栗战书和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原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谢伏瞻等领导陪同下,风尘仆仆、兴致勃勃地专程来到位于尉氏县张市镇的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实地考察调研小麦长势和农业生产。我作为一名河南农业大学普通教师和小麦科技工作者,非常荣幸地受邀全程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零距离、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河南小麦生产形势与科技创新情况,亲身感受、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对“三农”的深厚感情、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当时那生机勃勃的麦田、激动人心的场景,总书记和蔼可亲的笑容、平易近人的话语、饱含期望的嘱托,至今回忆起来仍是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5月的中原大地,绿意盎然,微风吹拂,麦浪翻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6时左右,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麦田。在这里迎接总书记的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一望无垠的新绿。总书记的车刚停稳,我就怀着无比激动且又有点紧张的心情立即迎上前去,紧紧握着总书记的手向他问好。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郭庚茂向总书记介绍说,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总书记亲切地握着我的手,问我是搞哪个专业的。我告诉总书记,我是河南农业大学专门从事小麦栽培研究的。总书记听后微笑着对我说:“噢,那你是研究小麦栽培的专家呀。”看到总书记那慈祥的面孔,听到他亲切的语言,我原有的紧张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田埂边说边走进绿浪滚滚、长势喜人的麦田,一起察看小麦的生长状况。总书记指着一望无际的麦田问我:“这里种的是什么品种?”我回答说:“这里种的是去年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是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总书记又问:“这个品种有哪些特点?”我立即弯腰拔起一株小麦,从衣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钢卷尺,一边测量着小麦的株高,一边给总书记汇报说:“这个品种最突出的特点是植株较矮,您看它的株高只有70多公分,抗倒伏能力很强,而且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是一个好种、好管、不推自广、农民非常喜欢种植的好品种。这个品种除河南省外,周边省份农民也非常喜欢种植,是目前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我刚介绍完“百农矮抗58”的特征特性和近年来在大田生产中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又问:“这个品种推广几年了?”我告诉总书记:“这个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快10年了。”总书记紧接着又问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提纯复壮了吗?”我告诉总书记:“河南非常重视良种繁育推广工作,每年都搞提纯复壮,这块地种的就是尉氏县联丰种业公司提纯复壮的‘百农矮抗58’原种,您看田间纯度非常好,长得很整齐。”总书记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总书记能脱口说出“提纯复壮”这么专业的术语,让我和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惊讶!总书记接着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我常说接地气,这次来,主要是同基层保持直接接触,了解最真实情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经常下来,就是要虚心了解、虚心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能只看书面材料。”

小麦是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小麦生产大国,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大省,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河南小麦丰收了,全年粮食丰收就有基础,全国口粮绝对安全才有保障,河南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小麦看中国,中国的小麦看河南”和“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誉。拿着沉甸甸的麦株,眺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我给总书记继续汇报说:“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的25%以上,河南小麦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就是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是我们河南生产的。”总书记听了拍着我的肩头风趣地说:“老郭,那是不是中国人每吃4碗面条也有1碗是你河南生产的喽!”总书记幽默的话语引起全场欢快的笑声,我原来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彻底放松了。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河南小麦生产形势如何?收成咋样?能不能获得丰收?一直牵挂着总书记的心。我给总书记汇报说:“去年河南小麦播种基础总体较好,冬前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小麦实现了壮苗安全越冬。从总体来看,今年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还是非常有利的,虽然返青、拔节期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的生育期有所提前,但没有像2013年那样发生大面积冻害(注:2013年4月21日前后,黄淮冬麦区发生的严重晚霜冻害,导致部分麦田不同程度减产)。”我又弯腰拔起一株小麦递给总书记,指着正在灌浆的硕大麦穗说:“您看,这小麦的穗子多大,结实性多好。”我告诉总书记,河南有句农谚,叫“麦收(农历)八、十、三场雨”,意思是说,如果农历的8月份、10月份和来年的3月份都能下透雨,对小麦播种出苗、分蘖成穗和籽粒形成与灌浆非常有利,这样的年份往往预示着是个丰收年。今年河南这三场雨全都下了,而且每场降雨量都很充足,根据我们近期的实地调查与各地反映,今年小麦的成穗数多,每穗粒数肯定高于去年,小麦的收成一定不会差。总书记边听边满意点头赞许。

我继续给总书记汇报说:“小麦的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从目前河南的小麦生长情况来看,亩穗数、穗粒数已经定型,这两个产量指标都明显好于去年,今年小麦能不能获得丰收,关键就看最后粒重了。”总书记又关切地问我:“你是小麦专家,你预测一下今年小麦的粒重咋样?”我给总书记分析说:“今年4月份(农历3月份)以来,河南全省平均累积降雨量接近100毫米,尉氏县的累积降雨量接近7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0多毫米。现在正是小麦籽粒灌浆盛期,全省麦田土壤墒情好、气温适宜、光照充足,这种天气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加之田间管理措施到位,预计今年的千粒重会比去年重,最起码不会低于上年。”我接着给总书记汇报说:“现在距小麦成熟收获还有20多天时间,如果后期不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小麦很有希望再获丰收。”总书记听着我有理有据的分析频频点头,再次露出满意的笑容。

我继续给总书记汇报说:“河南非常重视小麦生产,麦田管理和‘一喷三防’抓得都很紧,您看这株小麦从上到下全都是绿的,生长很健壮,根系也很好,没有发现病虫危害和缺肥、受旱、受冻的症状,说明前期田间管理措施落实得很到位。”当听我介绍今年河南小麦的长势和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很好,很有希望再获丰收时,总书记一边捻着麦穗,一边高兴地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你说今年河南小麦又要丰收了,我和你们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又能吃上白面馍了!”总书记风趣、平实、随和,朴实无华、很接地气的话语,再次引起在场人一片欢快的笑声。在随后召开的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还专门说:“河南农大郭教授讲得很清楚,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我感到很高兴。”

总书记伫立田间,听得很认真,看得很用心,问得很仔细。他指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又问我:“老郭,你是小麦专家,你给我说说,从现在开始到小麦成熟收获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告诉总书记:“现在正是小麦籽粒灌浆盛期,今后这20多天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就好像百米赛跑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根据我多年从事小麦栽培研究的经验和河南小麦生产实践,这个时期还有发生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等风险,都将直接影响今年的小麦产量。因此,千万不能因目前小麦长势好就掉以轻心,而放松后期麦田管理。”

总书记听后深情地说:“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超过四分之一。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很大,地位举足轻重。把河南粮食、小麦抓在手里,全国粮食丰收就有了基础。近年来,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既是河南的贡献,也是河南的奉献。”总书记接着又叮嘱在场的人说:“一定要紧紧抓住农事时节,继续抓好后期麦田管理技术措施的落实。刚才老郭讲的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切实搞好‘一喷三防’,防治干热风和烂场雨等,奋力夺取今年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河南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民的种粮收益如何?种粮积极性高不高?总书记非常关心。在麦田里,我陪着总书记又往前走了几步,指着刚移栽定植套种在麦田里绿油油的西瓜苗和辣椒苗给总书记说:“这里农民有间作套种的传统,因为尉氏县北边70多里是开封,西边80多里是郑州,这里的农民习惯在麦田里套种辣椒、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小麦收获前再套种上玉米。这种高效套种模式,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农民增加种地效益;既可保粮食产量,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鲜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河南城市近郊的农民都喜欢采用这种种植模式。”我弯腰又拔了几株边行和中间行的小麦,与总书记一起用钢卷尺测量着株高、穗长,我给总书记汇报说:“您看,这边行的小麦因通风透光好,营养充足,比中间行小麦的穗子大,结实性也好,长得也壮。”总书记脱口又说了一句再次令在场所有人员惊讶的专业术语:“这叫‘边行优势’吧?”

在场的张市镇沈家村农民沈平义告诉总书记,他们采用这种小麦、玉米、西瓜、辣椒一年四种四熟间作套种模式,正常年景一亩地纯收益为3000多元。“这种种植模式虽然费工受累,但效益好,比外出打工强。当农民就是既要种好地,多打粮食,还要挣钱致富奔小康”。听着沈平义朴实的话语,看着他那张幸福的笑脸,总书记频频点头再次露出欣慰的笑容。

总书记转过身来接着又问我:“河南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多少?农民种一亩小麦的纯收入多少?”我告诉总书记:“河南去年8200多万亩小麦的平均亩产接近800斤,根据调查测算,全省小麦平均亩收益为160多元。”我接着给总书记说:“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七八个月时间,整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晾晒、运输等多个环节,农民种一亩小麦的收益只有100多元,仅相当于一个有技术、有手艺的农民工打一天工的收入。”总书记听后两眼凝视着前方,十分动情地说:“老郭,你说得很对!我曾经在正定当过县委书记(注:1982年~1985年,习近平曾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正定是河北省的粮食高产县,全县粮食产量在河北省第一个上纲要、第一个过黄河、第一个跨长江(注: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粮食平均亩产400斤、500斤、800斤三个发展性指标,人们形象地将这三个指标称为“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第一个超千斤的县,但正定也是一个财政穷县,是一个典型的高产穷县。”总书记边说边扭头对陪同视察调研的栗战书说:“战书啊,看来今后国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大省的支持力度,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总书记接着又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总书记言也谆谆,情也切切,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再次提醒我们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听了让人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在场的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在尉氏县张市镇麦田,我还向总书记汇报了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情况。我告诉总书记,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指向非常明确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近年来着力打造“百、千、万”高标准农田,既改善了生产条件,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显著提升了抗灾减灾能力,保证了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又方便了农民田间作业,确保了农民种粮收益的稳定提高;河南小麦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全省小麦品种经过10次更新换代和配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从技术上支撑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40多公斤提高到目前的400多公斤,河南城乡居民生活也由原来的“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转变为现在农村广泛流传的顺口溜形容的那样,天天是“大米饭、白面馍,蛋奶肉巧配合,社会主义好生活”……

总书记边听边微笑着对在场的人说:“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发展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总书记的话语深邃高远,厚望如山,我一遍遍默念、仔细领悟着总书记刚才讲的“发展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心里钦佩至极。我心里暗想,总书记真是农业行家,一下子就点到了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点子上,为未来河南和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了路径、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抓粮食生产,保粮食安全心中更有了数,手上更有了招。总书记接着又说:“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殷切厚望,是那么深切,那么高远,充分体现了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激励着一亿河南人民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总书记熟悉农事,关心农情,心系民生,从下车伊始就边走、边看、边问、边嘱托,从良种选用到间作套种,从降雨情况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收割,从产量预测到村民收入,都问得十分详细,听得非常认真,体现了亲民爱民的赤子之心。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距离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麦田视察调研已经过去整整8年了。8年来,总书记的脚印,深深印在中原大地;总书记的情怀,深深印在人民心中。总书记对河南农业悉心指导,对打造中原大粮仓寄予厚望,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2014年5月12日新华社刊发的《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新闻通稿和2014年5月12日《河南日报》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侧记》长篇通讯等都配发了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麦田视察调研的照片;2014年5月15日《河南农大报》以《习总书记话“粮丰”,农大教授谈“麦经”——我校郭天财教授陪同习近平总书记麦田考察侧记》为题进行了报道;2014年10月外文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将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麦田视察调研的照片收录在该书第152页; 2017年8月29日《河南日报》以《春天的嘱托》为题,2021年1月16日新华社以《习近平与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为题,再次回顾报道了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麦田视察调研的场景。陪同总书记在麦田视察调研,是我一生的荣光;牢记总书记嘱托,是我余生的追求;践行总书记的期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

万里春风卷潮来,逐浪峰巅豪情在。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虽已近古稀之年,但我仍愿意为这深爱的土地、希望的田野鞠躬尽瘁,也恳请总书记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一亿河南人民一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筑牢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这个优势更加彰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作新贡献,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河南生产的优质粮!

猜你喜欢
麦田河南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