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策
从2021年到2022年,本田部署全球电气化战略,好像按下“快进键”。
2021年10月,本田中国“电气化战略发布会”给出的,其实是“战略框架”。除了几个时间表,确定了大致的伙伴合作方略,也提出了大致的产品规划,但缺乏细节。
除了愿景,那更像是一次品牌+产品发布会。纯电品牌e:N亮相,同时推出3款概念车。和以往务实的风格一致,广汽Honda 和东风Honda 在2022年对其中一款车实现量产。
很多人对e:N产品留下更深刻印象,但对战略规划所知不详。
从这个角度看,2022年4月25日的e:N品牌之夜,则是对2021年电气化车型量产的战略回应。
Honda常务执行董事、Honda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井上胜史称:“作为e:N品牌的首款量产车型,东风Honda e:NS1与广汽Honda e:NP1这两款姊妹车型专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同时他还透露,这两款车,在研发之初就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融入,并由本田中国的工程师研发。
这也相当于落实了本田全球电气化战略,中国市场、人力资源和供应链,都要扮演重要角色。
以前跨国车企的普遍做法,即国际车型拿到中国来,由当地研发机构进行“本地化改进”。
两者虽然都考虑了本地化市场的消费喜好,并且也都利用了本地人才,但一个是战略布局,另一个“战术性适应”,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在此之前两周,4月13日,本田对全球电气化战略进行了详细说明。战略从框架式的构想,走向实操过程。这一次,是真正的战略布局规划。
目标又重申了一下,即未来10年,本田为跟上汽车行业的历史潮流,将会投入8万亿日元(约合4052亿人民币)研发经费;到2030年,会在全球市场推出30款纯电动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
与之匹配的是,本田将强化本土化战略。在美国,与通用汽车联合采购电池;在中国,则与宁德时代结成长期供应关系;在日本本土,与日产合作,选择AESC远景作为供应商。
丰田阵营与松下结盟后,本田在本土实际上没得选。松下并不排斥多一个客户,但本田则刻意与丰田拉开距离。
和丰田电气化相比,本田更强调合作。
以往本田的燃油车型,都是在本土完成开发之后,拿到中国和美国(除了Acura)。
而在本田新任CEO 三部敏宏颇为“激进”的电动化战略下,本田却为其三大市场——北美、中国、日本设计了不同的电动化发展路线,并会以不同的产品切入市场。
e:N品牌目前是中国市场专属;日本市场上,本田以小型电动车产品切入。在第二阶段(2026年起),“Honda e:Architecture”构架的电动平台,将出来挑大梁。
在美国,与通用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之外,本田与电池研发公司SES还在今年1月签署了锂金属电池开发合作协议;3月,本田与索尼达成合作,开发“高附加值”电动车,同时寻求提供出行服务。
当前,本田在武汉建成了新能源专用生产线,在广州也正在这么做。同时在北美也有同样的计划,只不过尚未开始实施。本田的中国计划,再次走在前面。
而e:N品牌,则是本田电气化战略,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的表达。如果实施顺利,将迅速推广到北美。同时也说明,本田在北美承受的电动化竞争压力,要小一些。
为什么是2025-2030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动电动化进程?本田没有解释理由。
不过,本田“技研”名字本身,可能透露了一点思路,那就是本田战略与技术指向有很大关联。本田可能认为,再过两三年,固态电池才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电动车的续航、安全和补能等三大问题,有望得到“结构性”解决。
而且,这段时间应该是全球电动车普及的时期。“普及”意味着渗透率达到50%,即消费者购车时,不因政策和限制而被迫考虑电动车。电动车竞争力也无须借助外力,就能取得优势。
根据如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迅猛程度,中国实现这一天,可能要更早一点。研发和生产的重点放在中国(试生产阶段据猜测还是在本土),是合乎逻辑的。
本田和其它日企一样,被批评电动战略不够积极,一些舆论还脑补了一些“恍然大悟”、“奋起直追”的戏码。
关于起步快慢其实没有争议,但原因不是保守,而是因为任何产业转型决策,都必须建立在自身盈利能力和业务现状上。
本田的燃油车业务仍然在大笔收获利润,马上放弃是不理智的。当前实施阶段性转型,集中在2025年之后实现全面部署,重点是将节奏把握在自己手里。
2026年,本田将开始采用软硬结合的EV平台(Honda e:Architecture)。通过与通用汽车的联盟,本田计划在2027年推出价格实惠的电动汽车(100万日元左右),其成本和续航里程将与汽油动力汽车一样具有竞争力,这一计划将同时从北美和日本开始。
到2030年,本田计划在全球推出30款EV车型,涵盖从商用微型电动车到旗舰级车型的完整阵容。
当前,在北美市场,本田采购通用汽车的奥特能平台电池,并研究设立电池生产合资企业。
而2024年,本田将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两款中大型EV车型(分别为本田和Acura的SUV)。
在中国,本田计划在2027年之前推出10款新的EV车型。这个节奏不能说快,但本田风格向来就是这样。
本田似乎不能容忍一个初代车系就开发失败,总是更有兴趣把一款车型深入做下去,而不是横向开发一大堆产品矩阵。本田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中小公司”,没必要像丰田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致力于开发长盛不衰的产品系列。
说白了,资金要花在刀刃上,而且杜绝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
不过,其实本田也有和丰田类似的选择,就是要自己开发全固态电池,并且明确2024年第一季度启动试制进程。
而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计划在“2030年之前的一两年内”推出,本田为此投入4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8亿元)。
需要明确,电池试产不等于正式投产,小规模试制距离正式量产,一般都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特别是对这种技术尚未成熟的电池方案。
假定2025年上半年固态电池正式投产,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2028年-2029年推出相关车型,时间其实已经很紧张。
对于本田来说,全新的专用电动平台(即“Honda e:Architecture”),将在2025-2030年问世。相关车型与平台必须“无缝衔接”,才可能顺利实施本田电动化战略。
新电动平台+固态电池,就是本田全球战略的基石之一。
鉴于丰田已经推迟了固态电池投产时间(丰田规划的时间很模糊),本田能否率先完成,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本田仍然相当认真地规划了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节点,没给自己留后路,这一点,似乎很不“日企”。
作为电气化战略的另一个基石,本田将持续推进研发网联技术和软件,这可以统算为“数字能力”。
本田期望,拥有足够的数字能力,就能围绕产品互连,产生“化学反应”,并且将电气化数字终端以及产品存储的能量和信息,与用户和社会连接起来。本田将建立跨域互联平台,并寻求跨行业合作和联盟,对初创企业投资。
整个电气化战略投入的8万亿日元当中,在电气化和软件领域预计将投入约5万亿日元(研发费用约3.5万亿日元,投资约1.5万亿日元)。在8万亿日元投资之外,本田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入约1万亿日元,用于“面向未来成长的准备”,包括“新领域”、“资源循环”等。
这表明,在策划阶段,本田就打算构建资源循环体系和“开放性”追踪新技术,即保持对尚未出现技术的敏感性。
这样一来,本田就转型成为新能源+数字科技+投资公司,和现在的业务范围、运营方式相比,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本田全球的电气化战略,实际上也是转型战略。即利用行业出现的新风向,牵引投资,顺势实现公司业务转型,实现新的盈利和生存方式。
本田的战略,其实质是关乎自身命运的严肃思考。不但产品和业务要转型,生存方式也要转,目的是适应未来。未来本身则是不确定的,所以本田要尽量准确把握的,是2030年之前。
而电气化战略的天量投入,建立本田在中美市场的收益预期之上。看上去,本田很有信心能够持续维持大规模投入8年之久。
如果这一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下去,说本田保守的言论就此休矣。在战略聚焦范围内,本田基本上是“打光所有子弹”的态度。
当前与中国合作伙伴建设两座新能源工厂,说明资金投入和战略实施已经开始。而检验它们的实效,则不必等到2030年。按照规划,2026年就可以看到本田电气化战略变成现实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