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一年四季,时光流转。春季阳光和煦,春暖花开;夏季天气炎热,暴雨频发;秋季天高云淡,气温宜人;冬季雪花飘洒,天寒地冻。但近些年来,大自然似乎乱了方寸,冬天有酷热的阳光炙烤,春天里人们重新穿回羽绒服保暖,夏天是不经意间突然到来,秋天则是迟迟不肯露脸。
2021年12月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美国的龙卷风、巴西的暴雨、马达加斯加的洪涝等“大戏”,在全球天气舞台上竞相上演。2021年,“极端天气”在我国同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全国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偏高1℃,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北方地区接连遭遇罕见强降雨,引发大量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地出现洪水、内涝等灾情,引起社会各界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烈关注。
2022年开年以来,我国也遭遇了不少极端天气,如2月全国平均气温-3.2℃,较常年同期偏低1.9℃,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冷。特别是2月1日至22日,南方地区湿冷寡照严重,平均气温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部分地区更是大雪纷飞。这些不同寻常的天气变化,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么,这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报告称:“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暖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热事件、强降水、农业生态干旱的强度和频次,以及强台风占比等都会呈现一个增加的趋势。”这是综合全球科学家研究成果后得出的评估结论。
目前,全球已形成共识的是,极端天气缘于全球变暖,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元凶,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列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提出的七大科学挑战之一,成为全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會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反复强调,必须把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从根源上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必须践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天气气候波动将变得更加剧烈。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已成为重大全球性挑战,每个人恐怕都不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