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改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2022-07-08 23:10:22郑善枫王艳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人居农村公路农村居民

郑善枫,王艳伟

(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 650201)

0 引言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现阶段学术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1]。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离不开硬环境、软环境和其他环境3个方面的支撑,硬环境不仅涉及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内容,还包含着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村民居住条件等;软环境不但体现在当今社会的服务水平和信息交流便捷度上,还表现在村民日常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上[2],气候条件是其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也是其不可忽视的内容,此外,还涵盖着地方独特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环境[3]。继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农村农业部等9个部门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政策,近3年来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集中改善,农村的整体居住环境已经得到阶段性提升[4]。但在现实中,具体应用和实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克服遇到的困难,学术界进行了更为广泛地探索,最终得到的结论有:(1)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提升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的顺利推进,主导着城乡共同发展的大局,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5]。(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国家投入制度的缺失、环保观念的缺失、由于观念落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6]。(3)完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应体制机制,在运营机制上,重点关注后期的运营维护;在参与机制上,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在监督机制上,落实有效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对策;在协调机制上,出台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7]。但是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影响等问题的系统性梳理较少,笔者利用可视化软件分析查阅的样本文献,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检索表达式为“TI=改善农村人居环境AND(SU=农村垃圾处理OR SU=农村污水治理OR SU=厕所革命OR SU=农村养老OR SU=农村公路)”,文献类型选择期刊,检索年份为2010—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16日,剔除检索结果中存在的会议、报纸、图书、专利等文章,得到有效样本文献1617篇。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整合,转化得到知识图谱,目前,在信息分析中CiteSpace以其独到的影响力及特色广受应用[8]。图谱中的每一个节点表示所要分析的内容,同比例显示的节点在知识图谱中显现越大,表示该分析的内容出现或者被引用的频次越多,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共现或者共引关系,由不同粗细的连线连接,连线的粗细代表着关联强度的强弱[9]。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7.R2对样本文献进行处理,生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知识图谱,基于不同聚类、不同时段关键词突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实现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探测,本研究的总体研究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图

2 改善人居环境的可视化分析

2.1 主要聚类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5.7.R2,时间设置2010—2021年,时间间隔调整为1,生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该图展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聚类,并用不同色彩加以区分,图谱有416节点、6个聚类以及1617条节点连线,共同组成了改善人居环境的研究框架。

图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聚类图

2.1.1 聚类#0主要涉及农村养老内容。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人口增多,“老有所养”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10]。农村大量青壮年向城市汇聚,老人留守农村的现象尤为显著,因此,老人的生活品质得不到保障[11]。

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涉及养老服务的提高、养老保障的落实等方面。宋海霞[12]认为当今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失衡,需要从供给理念、多元协同、优化供给结构3个方面对农村养服务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陆杰华等[13]梳理了十八大以来服务网络及设施在山西、湖北、浙江、北京等地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当今农村养老服务主要面临着养老投入资金紧张、老人身体欠佳等问题,提出了将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互联网共融为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机制。曲顺兰等[14]指出农村养老存在老人生活环境质量差、收入低等问题,对现阶段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阐述,认为未来的养老服务重心是思想道德和文化生活的建设。王维等[15]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国内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社区养老起步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运行效率低、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指出将4种养老模式相融合,并结合医疗资源,构建出一个老人主动融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齐鹏[16]认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农村老龄工作进展缓慢,居民养老入不敷出,养老机构专业水平低,软硬设施不齐全且落后,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协调职能并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做好规划,推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加快养老机构革新,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农村养老路径。

对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刘华[17]指出现阶段养老保障建设多偏向于城镇居民需求,对农村并不适用,理应以政府为主导,考虑农村养老具体需求、推动农村市场发展等方面,实现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黄利霞[18]借鉴其他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优势,认为国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该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社区养老保险为辅,融入家庭养老模式,同时需要政府健全农村养老服务法律体系提供支撑。《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中提及的新农保为广大村民养老提供了强力保障。鲁爽[20]认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扩大投资渠道、加大投入政府补贴资金、提高农村居民参保意识等方面完善新农保制度,为农村养老助力。

农村老人逐渐成为农村主要居民,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要有深层次的进展,就得满足这类主要人口的需求,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2.1.2 聚类#1主要涉及农村公路内容。农村公路作为基础性设施,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新农村建设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的支撑[21]。“十一五”期间国内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农村脱贫人口数量增加[22]。但农村公路的投入资金紧张、管理养护工作方法落后、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旧突出[23]。

梁营力等[24]指出,欠贫困山区公路全由财政补贴建设,村集体经济能力不足,社会帮扶力度有限,阻碍了农村公路建设,导致农村道路通畅率低,提出了农村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道路安全、道路客运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边许国[25]认为,农村公路资金筹集存在投融资机制和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窄等问题,指出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内容。

白雨金[26]认为现今公路养护管理存在养护主体模糊、养护管理资金缺口大、没有长效养护管理机制等问题,指出政府应扩大资金投入、制定管理养护体制、培训并督促建设团队技术人员工作,建设与管理团队理应严格遵守建设要求,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进程。涉及到农村公路极易损坏问题,杨瑞珍[27]研究表明,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不合理导致公路出现裂缝及沉陷现象,需从加大投入农村公路修建材料加以巩固,并加强对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巡查。张英华[28]发现,在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佳的情况下,长时间承载超负荷压力,公路遭到破坏,通过设置监督人员和摄像头方式加强对超载车辆通行的控制,可达到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将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方式运用到农村公路当中,可以推动新农村高质量发展[29]。针对现今存在对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养护工作、养护人员薪资福利差、养护技术还没实现从人工化到机械化的转变等问题,马红伟[30]提出建设高质量的养护团队、合理分配管养资金的同时对管养技术严控把关、采取激励机制等方法,助力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

农村公路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保障,转变农村公路现状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2.1.3 聚类#2主要涵盖农村生活垃圾内容。垃圾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行动。国内村镇垃圾污染复杂多样,污染趋势上升,对垃圾的处理力度不够、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品质[31]。

现如今农村居民对垃圾缺乏环保意识,政府对垃圾处置不合理,缺乏完整的垃圾整治制度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仍困难重重[32]。张博野等[6]研究发现,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3个参与方,而政府部门的关注重点在农村经济增长上,企业只顾追求利益,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也不高,3个参与方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垃圾现状缺乏环保观念。刘德宏[33]强调农村垃圾地处理情况反映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对农村垃圾治理有重要意义。

刘卫红[34]从当前农村垃圾分类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治理困境、资金、制度完善以及供给难题4个板块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对应优化措施。李全鹏[35]基于农村地区的调研,认为农村垃圾不仅要重视垃圾的分类以及处理的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重建农村居民作为主体的意识和农村空间,针对公共地垃圾遍布现象,提出退耕还林策略,并建立相互沟通、参与协商的互助纽带。吕晓梦[36]分析了A市卫生网格机制,认为网格化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对建立农村垃圾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李罡[37]依托网络手段和已获得完善的信息数据,从垃圾分类、保洁、收运、处置等一体化建立起一套智能管理系统。孙旭友[38]认为运用“互联网+”对垃圾治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实现智能化监控。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各级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应给予高度重视。

2.1.4 聚类#3和聚类#5主要包含农村生活污水内容。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以来,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一直不断被提及,政府对农村的水污染的关切程度很高。参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国内农村污水治理情况不容乐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9]。治理理念层面上,王波等[40]提出在绿色观念的引导下,形成以各方参与为动力、以考评机制为保障、以提升村民素养为目的的污水治理体系。法制保障层面,鞠昌华等[41]认为有效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进程重在完善各个地区污水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细相应责任,例如加快对《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详细规定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环境的防治措施。污水处理技术层面,闫凯丽等[42]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因素、环境条件,总结了东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山区等地的区域特点以及治理技术类型,提出好氧处理工艺污水治理技术和微动力处理技术适用于偏发达区域,相对落后地区宜采用人工湿地等生态治理技术。胡小波等[43]详细说明了目前农村主要运用的生态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生物生态处理组合技术等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工作原理,认为未来研究中农村污水治理技术将朝着氮磷去除技术和生物生态组合技术发展。治理管理机制层面上,黄天寅等[44]对苏州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进行调研,表明目前农村存在污水处理实施规模小、处理量多且复杂、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设立以政府为主要引导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各个部门工作的监督,设置考评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与一定的奖励支持,建立一套运行高效完整的长效管理机制。治理主体层面,眭页娇[45]以江西省为例,发现农村污水排放量大且复杂,村民环保意识不高,治理经费紧张,指出现阶段急需构建以政府、企业、村民为共同体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运作机制,多元参与,相互监督,共同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对巩固脱贫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5 聚类#6主要涉及农村厕所革命内容。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离不开“厕所革命”,农村厕所革命推动着农村居民传统卫生习惯的改变,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46]。2020年全国总体卫生环境有着明显提升,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改造厕所与粪污处理步调不一致、后期运营管护不当、村民缺乏参与意识等方面[47]。

张辉等[48]针对中国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处理研究现状,梳理了现行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但改厕及粪污处理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体系方面仍不健全。结合发展实际需求,通过借鉴霍尔三维模型,构建细化改厕现状的标准体系框架图,提出成立专家工作组,加快对改厕及粪污处理标准体系的完善。

黄涛等[49]对目前改造后的三格式化粪池、粪尿分集式厕所、水冲厕所、太阳能微动力组合式一体化等农村粪污处理技术类型进行了详细总结,并阐述优劣。白玲[50]指出农村“厕所革命”治理过程中面临着主体单一、资金明细未公开、运营维护监管差、农户重视意识差等困境,需转变成多元共治协商的治理体系,通过宣传和培训方式,对村民进行知识普及,激发主人翁治理意识,使农村厕改现状得到有效改善。王永生[51]参照《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厕所覆盖率以及改厕差异,提出了创新改厕技术、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宣传的策略。

农村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效果的地区,往往和村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有关。张永江[52]剖析了农村厕所革命,认为农村居民的力量对农村厕所革命起着强烈推动作用。张明鑫等[53]实地调研,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对农村居民对改厕的参与意愿和后期改厕维护进行了研究,发现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改厕效果不佳,提出建立改厕激励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健全改厕机制,在整体规划上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的有效进展。

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是有效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水平、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2 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关键词强度突现排序(图3),能够反映一段时期内研究的趋势,可以发现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研究集中突变在家庭养老、农村公路建设、养老保障、农村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

图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关键词突现演变图

由关键词突现演变图可以明显看到,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图中中心关键词和突变词的阶段变化,结合文献样本,可将我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

2010—2013年为第1个阶段。这一时间段突显关键词针对家庭养老、养护、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发展、养老保障、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此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农村养老和农村公路。一方面,国内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年龄达到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约为9000万,65岁以上农村老人数量约为6000万[54]。另一方面,2009年新农保试点正式启动,2011年“十二五”规划全会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18]。“十一五”时期,大部分农村公路得到了从质量上、速度上和效果上的发展,但对于少数贫困、偏远的农村,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情况仍然不乐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继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偏远山区[21]。

2014—2018年为第2个阶段。这一时间段的突显关键词主要侧重于农村垃圾处理和农村生活治理。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大量消费后,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问题也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3亿农村居民的水源被农村垃圾所污染,1.5万hm2农田因为农村垃圾不能耕种;2016年农村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达到1.5亿t,其中未处理的垃圾量占总量的一半[55],农村生活面污染严重。截至2010年,中国农村排放的污水总量达到136.2亿t,占中国生活污水总排放量22.9%[56]。据不完全测算,中国农村平均每天的污水排放量达到2300万t[57]。到2014年为止,农村常住居民为6.1866亿,每天人均排污按30~40 L计算,中国农村每年排污量高达67.7亿~90.3亿t[41],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2019—2021为第3个阶段。本阶段的关键词突变主要是厕所革命。自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后,农村厕所问题成为农村小康路上的难点[58]。2018年1月出台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2月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导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特别是农村厕所问题[59]。自2018年以来,各级部门联合行动,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效明显[60]。

2.3 研究热点趋势

为了研究改善人居环境下5个主题的热点趋势,提高研究热点趋势的准确性,将2010—2021年有关于农村养老、农村公路、农村厕所、农村垃圾和农村污水的全部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历年发文数量的分布情况和总体趋势分析,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作者及其发文量统计图分析,可以发现相应学者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根据主题下研究内容发文量的分布统计图,可明确看到该领域比较热门的探讨话题;通过期刊对研究领域发表文献的收录占比分析,能够知道现阶段具体期刊收录研究领域的文章,为查找文献提供渠道。

2.3.1 农村养老 如图4所示,研究农村养老主题的总体为下降趋势,在2011年对农村养老的研究达到顶峰,最近3年农村养老研究趋于平稳趋势,发文量在550篇左右,未来农村养老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主题。该研究领域发表文章居多的作者有李俏、薛慧元、毕红霞、李放、张云英、赵志强等,目前农村养老主题下研究养老保险、养老保障、养老模式以及养老制度等内容居多,文献主要期刊来源有《农村经济》《人口与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

图4 农村养老领域分析图

2.3.2 农村公路 由图5可见,农村公路发文量总体趋势波折不大,年均发文量在500篇以上,农村公路主题在未来依旧可以深入研究。该领域并发表文章居多的作者有李丽、王惠、卢昕玮、王元庆、项乔军、汤天培等,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农村公路发展、农村公路施工等,文献来源主要有《中国公路》《黑龙江交通科技》《交通世界》《交通建设与管理》《山西建筑》等。

图5 农村公路领域分析图

2.3.3 农村厕所 如图6所示,关于农村厕所历年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近3年重点开展厕所革命工作,现阶段是热门的研究内容。该领域发文数量较多的作者是于法稳、韩长赋、郭少丹等,主要以研究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改厕、宜居乡村主题为主,收录文献的主要期刊有《农村工作通讯》《城乡建设》《中华建设》等。

图6 农村厕所领域分析图

2.3.4 农村垃圾 如图7所示,农村垃圾历年发文数量呈现总体缓慢上升趋势,目前农村垃圾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未来仍然要展开深入探讨。刘丹、王金霞、白军飞、施国中、杜欢政对农村垃圾的研究并发表文章较多,主要是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分类等内容的研究,文献被收录的期刊主要有《人民之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工程》等。

图7 农村垃圾领域分析图

2.3.5 农村污水 根据图8可知,关于农村污水历年发文数量总体趋势上升,2016—2017年陡然上升,2019年至今上升趋势较缓,未来农村污水治理依然是热门探讨的话题。吴迪、高贤彪、范彬、刘俊新、李玉华、吕锡武等发表农村污水方面的文章较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处理技术和工艺、人工湿地等,文献主要来源于《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工程》《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期刊。

图8 农村污水领域分析图

3 结论与讨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领域广泛,国内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笔者针对改善人居环境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

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基于实地调研、具体案例和文献阅读的方式,对改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这类方法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研究作用效果不明显。定量分析能够迅速准确地对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宜将2种分析方法结合,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更加深层次的改善。

在研究内容上,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的聚类功能可以发现,农村养老、农村公路、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国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领域。早期的研究片面以政府为主导,政策不完善,治理技术和治理理念落后,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有了进一步推进,具体表现为积极调动农村居民为主体参与治理,治理范围逐渐扩大,治理技术不断革新,出台相应法律政策保障。近年的研究对问题的剖析更加深刻,但总体研究主要以单个案例为主,得到的样本数据不能代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性的探索。对此,未来对改善人居环境的研究,需将宏观层次整体把握和微观层次具体分析相结合,多地域对比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人居农村公路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9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6
三问农村公路
中国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5:05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
中国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4:59
人居环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01-22 2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