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云志 周 静
(陕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历时性研究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变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实践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进行研究阶段性和历史发展性的动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共时性研究指以一个固定的时间为观察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主要功能、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建设原则的静态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主体、范式、方法、成果形式方面进行简评,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历时性回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脉络形成清晰认知的基础,同时可为后续的共时性研究奠定时间和空间框架。
研究阶段性回顾指按照一定的依据对学界相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分阶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于2011年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探究这一时期研究发展节点和阶段性研究重点,故以研究方向转向和研究热点变换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初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2011年至2014年的初步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重塑”和话语“主体变化”等方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网络信息化、大学生、高校相结合等方面。二是2014年至2017年的高速发展期。这一期间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迁”与发展、“建构”和提升等为研究方向,研究热点也突破了仅仅以大学生、高校为主体的局限性,出现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相结合的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效力”相关的研究。三是2017年至今的平稳成熟期。这一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困境”“方法论原则”研究为主。研究热点主要以“大数据”“网络碎片化传播”以及“校园文化”等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相结合的研究为主。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向和热点变换呈现由单一走向多元、由视野受限走向视野开阔的发展趋势。综合三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状况可见,其研究方向转向更加注重学理性,研究热点更加关注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也日益凸显。
历史发展性回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自身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成和发展历程,梳理学界相关研究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历史发展性回顾主要从其本身生成、概念形成、动力机制和发展经验研究等方面出发,力求全面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对象说话的权力。其生成研究,回应的是这种权力到底是如何生成的问题,包括生成条件、现实路径、生成过程等。学界认为,生成条件有“话语场域、话语中介、话语需要和话语关系”;现实路径是“从个体化发端、经由群体化再到网络化”;生成过程大体经历“话语信源内外化、信道传递、信宿关注和信宿内外化”等阶段。笔者认为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研究除上述部分外,还应关注其生成的理论基础以及生成阶段等方面。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形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为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而产生了话语,因此人们在社会交流中具备的说话“权利和权力”构成了话语权。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解读主要以微观要素和宏观整体视角为主,前者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话语主体或客体”及其二者的“主体间”关系为立足点,后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融入社会活动的独立学科”为出发点,从而阐述其在思想意识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形成研究虽说法不一,但整体上研究论点、论据都较为丰富,研究成果亦颇多,不过无论是微观要素还是宏观整体视角都需更加注重概念表达的学理性。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动力机制研究。动力机制是指在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事物发展共性,采取适当措施促进事物良性发展的动力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动力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其中主要包括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话语交往”机制、“价值导向机制”等;发展的动力机制则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激励自觉机制与约束保障机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有限。一是局限在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学界虽已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但其权威性还有待商榷。二是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学界对此涉及总体较少,难以形成系统化梳理。
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经验可划分为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一是话语权发展内部经验。首先,在话语主体方面,学界认为要注重话语主体的吸引力“媒介素养”及“工作动力”的提升;其次,在话语客体方面,应重点培育其强烈的“认同感”,注重话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维护;最后,在话语内容方面,要坚持立足实践,在贯彻“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再借力于“新媒体优化”话语内容。二是话语权发展外部经验。首先,在话语权传播和表达方面,学界认为话语权传播与表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力和实效力的重要途径,故注重优化“单向度灌输”传播方式,不断“融合媒体”,在拓展传播平台的同时创新其表达方式;其次,在话语权发展外部环境方面,为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话语“舆情应对”、“共享”、“反馈”等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同时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加强网络治理安全管理,增强“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侵蚀”的能力。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经验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论点充足,亦存在缺乏对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维度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经验更为全面和立体化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历时性研究可以窥见其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而共时性静态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与主要功能、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与原因、建设原则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界定和主要功能研究有利于阐明其主要内容、指明其发展现状与前进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共时性回顾的首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界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逻辑前提是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学界对于其概念界定研究成果丰富,大体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内涵研究与外延研究。首先,内涵研究可以概括为权利权力能力说、感召力影响力说、主导力领导力说三种。①权力权利能力说。“权利、权力及能力”的结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权,能够使教育主体通过话语来支配和主导人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故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话语权力”“资格”和能力,而后者是前两者的保障。②感召力影响力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表现为“感召性话语权”,通过“自身见解影响他人和社会”,凸显其在意识形态引领和指导实践活动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获取民众的社会认同,具体涵盖话语内容、话语主体以及话语对象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③主导力领导力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领导话语“产生、传播以及话语知识再生”的全过程,主导话语主体将以何种话语内容、形式进行沟通和传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力和领导力也可表现为在话语实践中对话语的“掌控和支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外延研究。概念内涵反映的是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往往具有决定意义,而概念外延则是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因此,学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对概念外延进行研究,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公共领域”话语权。其中,教育者话语权是“过程中”形成的,受教育者话语权是“被赋予的”,公共领域话语权是二者在“公共领域”共同享有的。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内涵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亦需进一步形成权威性及认可度较高的论述。相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外延研究成果较少,笔者认为应在后续研究中加强概念外延研究,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界定的研究成果。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功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功能研究视角多元,大致可概括为导向性、评价性、教育规范、批驳辩护功能。一是导向性功能。国家层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思想、政策、舆论”等方面为民众提供“价值导向”和“舆论引领”。二是评价性功能。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因素”作用大小进行评估,包括对既定完成目标和“传播效果”进行评价。三是教育规范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话语权的掌握对受教育者实施“政治、心理、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其“自觉遵守现行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四是批驳辩护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回击、控制、破解”的功能,尤其体现在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捍卫”,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地位。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功能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应梳理出有哪些主要功能,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功能的具体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是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和发展状况的进阶石。循此逻辑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成要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对象、共识与预设、语境与时机、内容与形式、方式与风格。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和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是话语主体。其反映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谁来说”的问题,包含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单一主体说。单一主体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担当教育“发起和实施者”角色,不仅控制话语“内容选择、传播方向、输送数量”,而且在整个“话语权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种是多元主体说。话语空间逐渐泛化不仅促成权力的“释放和迁移”,而且使话语主体呈现多元、多样化形态,出现了以“理论宣传者”“党员干部”“网络评论员、新闻发言人、意见领袖”等为话语权主体的现象。二是话语对象。话语对象指话语主体的作用对象,也可称为话语客体。就话语权生成而言,话语对象是“话语权生成的关键”之一。就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之间相对地位而言,话语对象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主体支配,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三是话语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能够互相激发对方“积极性”,不仅能够使话语主体创设话语“主题”,而且能够增加参与度,从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与对象研究中,话语主体研究成果较多、视角多元、观点多样,但话语对象研究成果则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化和体系化。笔者认为对于话语对象研究可从“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入手,进一步丰富话语对象研究成果。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识与预设。共识与预设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概念研究。预设在语言哲学领域,通常被认为是“话语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预设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双方对“互相认知语境的一种假设”。二是共识与预设的关系研究,包含两种。第一种是预设的“共知性”。共识与预设的关系是指在话语交往中,双方心照不宣,已于一定场域达成“共识”。这关系到主体传达的信息能否被对象有效接收和正确理解。第二种是话语交往的“前提和共识”。话语预设是话语共识的前提。别具一格的话语预设内容可以为话语共识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三是共识与预设的地位研究。话语共识和预设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交往话语的理解程度”。若话语预设共知性缺失会导致话语主体丧失主导权,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识与预设并未作明显的概念区分,往往将其合并使用。笔者认为话语共识与预设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应在概念界定上加以区分再适用于相关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与时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话语交往的语言环境,对话语运用起到限定补充作用。话语时机是话语交往的时间点选择,对话语运用起到择机和筛选作用。一是话语语境。话语语境作为语用学核心概念之一,是进行话语分析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不仅贯穿话语交往的“全部过程”,且影响其“实际效果”。同时为话语“灌输,传播、说服,有效交往、互动”提供了“言语场域”。二是话语时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时机指有利于扩散“话语内容”,深化话语“意义”的时间点。学界认为话语时机具有甄别性和适当性的特点。第一种是时机的甄别性。话语时机的恰当“把握”和运用不仅能够实现话语“信息甄别”,而且是使得话语权具备“主动性、时效性”的重要方式。第二种是时机的适当性。话语时机的适当性也可表现为话语交往中的“时机成熟”,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进行话语交往,能够进一步激发话语交往中的“情感要素”,从而更好地彰显话语权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与时机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时间要素,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笔者认为应加强对话语语境和话语时机的深入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是话语内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重要性研究与分类研究。第一种是重要性研究。话语对象对话语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是话语权构建实现的基础,且话语内容与形式创新可减少“话语间性”,增强主客体之间的沟通理解。第二种是分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可分为政治性、道德性。政治性话语是内核,“决定话语的性质和根本方向”。道德性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表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可按照两种不同标准进行划分。第一种是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是按照其使用场所的不同进行划分的。文本话语主要表现为教育理论话语,具备“理论色彩浓、思想性强”等特点,而生活性话语则是在提炼日常生活话语的基础上“系统化”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第二种是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二者主要是从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个人需求等方面进行区分。其中传统话语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以“对抗性、政治性”为主要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与主流政治文化生态相适应”。现代话语则是在保证话语内容正确的前提下以更加契合大众需求的话语形式进行表述,相较于传统话语具有更高的包容度。当下话语形式需在传统话语和现代话语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转型,从而“提高话语内容的包容度和认同感”。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研究的关注度较高,成果产出丰富。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分类研究划分标准应更注重多样化,在每一大类话语内容下可再作细分,提高研究的层次性。
(5)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与风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意指话语以何种方式进行表述,话语风格则表示话语表述时语言运用特点以及表述的艺术性。一是话语方式。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表述的问题,其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征。首先感染力使得话语内容更易被对象所接受;亲和力则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使其“乐于接受、自觉认同”和“悦纳”。其次话语表达方式可概括为刚性表达与柔性表达。刚性表达以“可视化、科学化、论辩式和批判式”等方式为主;柔性表达则以“生活化、故事化、生动化”及“引导协商式”等方式为主。二是话语风格。话语风格表现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艺术性,其特有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是话语权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具有艺术表现力”。在话语风格的展望中,不仅“要保持其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保持其话语风格的亲民性”,进而促进话语权的构建与发展。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其他构成要素研究,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与风格研究的重视程度稍有欠缺。尤其是话语方式与风格的具体概念和彼此关系需在后续研究中多予关注。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因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因素是指影响其形成、大小、使用、实现等方面的外在因素,可区分为积极影响因素与消极影响因素。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积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积极影响因素可从国际社会、国内社会两个维度进行梳理概括。一是在国际社会上。首先是中国国家硬实力增强。话语权是倚靠国家“硬实力”的软实力象征,国家硬实力增强,对外可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对内是争取话语权“社会认同效力”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全球化话语平台的提供。不断蔓延交织的各种主义思想之间的批驳与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话语权构建发展提供“全球化的话语平台”。最后是广泛的国际交流。国际交流能够在提高文化交融频率和提高解决矛盾问题能力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完善和发展”,提升其“国际传播能力”。二是在国内社会上。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创新发展。社会环境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大变革和实践创新催生了“理论、思想”的诞生,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创新正逢其时。其次是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树立依赖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同时话语权的提升也能够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推动民众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积极影响因素研究关注度较高、成果显著。笔者认为对于其自身发展机遇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不仅要从其客观因素入手,还要着眼于主观因素,坚持主客观因素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消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消极影响因素也可划分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两个层次。一是在国际社会上。首先是多元价值观念冲击。价值与利益的多元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繁杂的话语实践场域中难以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其次是敌对势力的不轨图谋。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分化中国的图谋”,他们企图在话语权争夺战中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期达到“和平演变”目的。最后是西方发达国家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先机。它们不仅采用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各种手段企图动摇我国话语权“主导地位”,而且利用网络信息霸权制约其“全球拓展”。二是在国内社会上。首先是互联网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多元、开放的特点以及虚拟环境的平等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创新不足”“供需背离、把控力与引导力缺失”以及话语主体“主导权被削弱”等困境。其次是微媒体技术发展,造成话语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时代发展催生话语内容的创新,理论灌输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为避免其“说服力降低”,故需不断强化其“真理性、故事性”。最后是社会发展问题削弱政治话语信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发展现状是密不可分的,若不及时解决社会中的新问题与新矛盾,则会削弱话语权的权威性,使其“信服力”[降低。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消极影响因素除了目前学界所探究的话语权正在经历的挑战和消极变化,还可进行历史回溯,在比较研究中进一步深化话语权的消极影响因素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认识的必要途径,其问题与原因主要集中在话语主体、对象、内容、载体以及语境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问题研究。一是话语主体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中,话语主体具有绝对主导权和控制权,但随着新媒体发展和多元文化迸发,社会对话语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话语主体的“话语主控权”受到极大挑战,致使其“权威性式微”。二是话语对象问题。信息时代话语权过度释放、话语责任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话语对象的“权利意识泛化”,出现其话语权的“失范和滥用”。三是话语内容问题。互联网发展迅猛与话语内容更新缓慢之间的矛盾致使“话语内容被消解”,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工具理性凸显致使话语内容陷入“窄化”,无法透视其“价值内涵的完整性”。四是话语载体问题。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虽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不当言论的传播,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造成冲击。基于此类问题,可以通过促进“载体协同发展”,来解决网络平台的某些不可控因素。五是话语语境问题。自上而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主客体之间的“话语语境的断裂”,致使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共识遭受破坏。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原因分析研究。为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认识,需进一步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话语主体原因。在网络环境中话语主体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下降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话语主体对“网络核心技术”掌控不足;其二是话语主体缺乏对“网络时代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二是话语对象原因。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中,个体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因此造成了话语对象欠缺“权责一致”意识;同时话语对象本身的“法律意识”“价值观”“辨别是非”能力等方面具有个体差异性,易使话语权出现滥用等问题。三是话语内容原因。话语内容“窄化”受困于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个体“品质发展的目的性价值”;内容消解则受新媒体语境影响,迫使话语体系中生硬融入“新元素”;内容影响力则受限于话语内容对“社会热点”的关切不够。四是话语载体原因。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可借力于各种“信息载体”进行传播,进而威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同时“话语载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权威性。五是话语语境原因。目前语境创新尚未成体系,仍受困于“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僵硬语境,导致了话语语境断层。
总之,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研究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成要素入手,此种梳理方式能够实现研究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是值得推崇和鼓励的。但笔者认为也应在此基础上注意到有些存在问题与原因可能会有归类不明晰或者难以具体归类的困境,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进一步细化梳理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原则研究是支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本依据,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行动指南,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1.方向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方向性原则是由其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决定的,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导向原则和阵地意识原则。①意识形态导向原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息息相关,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同时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武装头脑”,不断完善话语权建设。②阵地意识原则。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此起彼伏,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始终,必须要牢牢把握阵地意识原则,勇于同错误思潮进行斗争。方向性原则居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原则的首位,学界对此研究内容持有的观点一致性程度较高,争论较少。
2.实践性原则。话语产生于实践,并反过来推动实践。坚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源泉和动力所在。一是立足实践原则。针对话语权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话语对象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其主体地位从而获得参与感与认同感。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增强话语权实效性必须秉持“学理性”“实践性”并重原则,同时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接受性。实践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界对此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但总体数量偏少,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化。
3.大众化原则。大众化原则是指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实际情况,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是内容大众化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只有切实“反映大众心理、关注大众情绪”,才可增强感染力与吸引力。二是形式大众化原则。话语形式是话语内容走向大众的必经之路,牢牢掌握话语权需要以“尊重政治性和学理性”为前提,推动“话语表述大众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载体大众化原则。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话语影响力,故通过载体的大众性,可以拓展“对象范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大众化原则除了内容、形式与载体的大众化,还可关注话语主体、客体、语境以及表述等方面的大众化。
4.创新化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化体现在内容、形式、语境、理论、传播平台等方面。坚持创新化原则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突破传统、推陈出新的重要基础。一是内容创新化。话语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创新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实现三转化,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论”“教材”话语向“科学”“现实”“教学”话语转化,由内容创新带动话语权发展。二是形式创新化。话语形式可以实现“文本话语”的生活化、“单向性话语”的交互化。从而改变传统话语方式,构建积极对话关系,增强话语实效性。三是语境创新化。理想的话语语境能够营造真诚的话语表达氛围,“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从而促进话语深入人心,增强话语权的影响力。四是理论创新化。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应根据现实问题点对点开展“理论研究”,拓宽“理论视野”,增强理论优势。五是平台创新化。传播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提供渠道,随着话语主体多元化发展,实现话语传播平台“单一到多元”的“多项互动”创新,提高话语传播效力。创新化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全过程,学界对此研究逻辑性较强且较为全面,值得肯定和赞许。
5.体系化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体系化原则指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根本原则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系统性构建与完善。一是主体体系化原则。“话语协同机制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话语教育者和接收者”共同构成了话语主体体系,可以在实现顶层优化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内容体系化原则。内容体系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各部分基本内容加强协同”,且注重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内容体系的“重新整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三是载体体系化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由“内部”和“外部”组成,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发挥载体体系化的最大效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载体协同发展,扩大其辐射力。体系化原则对于全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在阐明什么是主体、内容、载体体系化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实现体系化,提高研究的实践价值。
总体上说,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成果视角多元、层次较为丰富,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亟待补足与改善。
研究主体是指研究者,即学术文献的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相关研究主体往往会受限于自身的学科背景、年龄层次及所在机构等因素。一是在学科背景。现有学术成果的研究者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为主,以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为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综合性较强,若仅以单一学科背景的研究主体为主,不利于研究主体构成的多元化和研究视角的多维化。二是在所在机构方面。研究主体所在机构多分布在高校层面,根据期刊发文量统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核心发文量占比较高的多集中于“211”“985”“双一流”等重点高校,而核心以下期刊发文量则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主。为避免形成学术圈层,固化研究思维,需加强各个机构研究主体的合作关系,既保证强强联合出优品,也要视野下移,实现跨级别合作,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发展。
不同科学研究领域适配不同的研究范式,任何领域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研究范式。目前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中所采用的范式按照不同类别可划分为三大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跨学科类及比较研究类。首先在整体性应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范式应用缺乏自觉性,存在未能明确具体采用何种研究范式的问题。同时研究范式也缺乏体系性,使用较为散乱,难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其次在比较研究范式方面,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采取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和个别经验介绍层面,不曾深入到内在机理层次;视野局限于本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状况,而未完全扩展到国外的发展状况;重视理论思想比较研究,而轻视了实践操作比较研究。
目前学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仍然是传统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即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法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创新的转变,但其创新空间仍很大。一是重理论轻实证。传统研究方法多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与继承发展,不仅易呈现理论性突出而实证性偏弱的特点,而且会使研究成果内容重复,缺乏创新性。研究主体应将眼光更多地投向如调查法、访谈法等现代研究方法中,力求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二是缺乏体系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方法在历来文献成果中分布较为散乱,且不同研究者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清晰且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体系。应注重研究方法的体系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深度、拓宽其基本面,从而实现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
成果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状况的外化形式,代表着其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其学术形态的构成要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成果主要以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专著等形式存在。成果形式大体上呈现多样化特征,但仍存在以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为主,代表性专著、会议及报纸文章较少的现象。不仅需注重研究成果的多样化,改善日前研究成果结构不平衡不全面的现象,而且要注重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增强成果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