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师的素养提升

2022-07-08 11:25陈珑丹
大众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设计师用户设计

陈珑丹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2020年底教育部新文科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化价值引领新文科建设,坚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教育要率先实现创新发展。现今正值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开展,在此期间新技术相继诞生,譬如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交互等技术条件亦逐渐成熟,国家也提出了“四新”理念,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国家对现今教育内容及形式做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也对设计师们提出更深一层的要求。新文科旨在学科之间互相跨界与融合,而设计学本身就是交叉学科,与新文科的要求相匹配,设计学科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着眼于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关怀大众及特殊群体,遵循道德伦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正是在这样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加强职业素养一直是设计师们所需要的,本文就设计师本身素养需求来进行探讨。

一、面对严峻形势,加强自身学术素质

目前,中西方的设计师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究其原因,西方的科技发展水平基于对人才的聚集研发投入资金更加丰富,相对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研发资金投入相对要弱上些许,导致近些年出现的芯片断供、英特尔辱华事件都对中国民用科技的生态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不仅如此,我国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多为国外设计进口,少有自主研发的器械。在医学影像设备如磁共振设备、超声波仪器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品牌的平均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80%。有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诸如助听器,此类对于残障人士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一度受到西方控制,同样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溢价高达40%~50%,甚至有达到五万元以上,如果医疗器械断供,这势必会对中国医疗生态产生影响。况且外国器械在人机工程设计中与中国人体质适配以及操作习惯也存在一定偏差。医疗器械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诸如此类还有精密制造业以及软件层面的系统等方面,都有着严重的潜在威胁。认清当前社会的严峻形势,作为设计师,需要主动融合各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用丰富的理论来支撑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科融合来提高自身设计能力。多方面提升自己,以期提高艺术素养。

(一)扎实理论知识,强化实践能力

设计师在基础性学习的时候要掌握范式,了解整体的流程,掌握一定的设计工具并根据情景环境等筛选工具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对知识保持敬畏之心。同时设计师也要对自己的观点保持自信,多翻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目的重新梳理,多参与同行之间多团队的讨论研究,相互借鉴学习,相信团队的力量,给予自身奋进的信心。设计师应当尝试与行业从业者进行学科内外的跨界合作,培养自身“超学科”视野。在项目后期可试做出模型与相关公司对接并进行小规模的市场投放,验证项目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寻找真知。同时也可以辐射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的发展。

(二)拓展知识面,加强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

设计师应当从多个角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存在多个利益相关者,设计师应该进行一定的场景带入,这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共情能力。设计师在思考问题时要注重科学思维、工程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运用,使用科学思维来思考、判断问题,在此阶段需要设计师用理性的认知手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大胆的记录下可行的设计方案,使用工程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要求设计师应当严谨而有想象力。使用艺术思维来注意人的实际需求,注重人的实际要求与使用过程中的情绪。设计师也应密切关系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了解现今市场的前沿技术,并思考哪些技术可以结合使用。

(三)加强协作精神、沟通能力

在项目遇到技术难题时设计师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行业学者或是从业者接触,怎样表述自己的需求也是个挑战点,尤其是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且也要思索怎样与其他专业取长补短,怎样规划整体设计的分工。设计师在交际过程中观察行业或各专业间的学科困境,并思考能否通过设计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标一致的目的。

(四)树立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设计师应该对用户负责。以多元共生的理念进行全方位设计,注重设计的大众化和公平化,做完基础流程后紧接着要做出交付评估,鉴定是过否符合尼尔森十项可用性原则,或是使用可行性模型PEST进行反思,若出现问题即可反推前期方案改善,使得整体体系更加符合需求。若时间充裕还可思考是否存在其他的更简便的解决方法达成目的。在不断修正的、批判思维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与创新。

二、用跨学科融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的理念提出要求设计师学习时由学科为导向转变成了以产业需求的导向,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关注问题本身如何解决。它要求设计师必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产学融合以及艺科融合,掌握外延的新兴领域技术。我国学科分类长久以来的划分标准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堡垒与学科障碍,而设计师应当主动地去应对,对其他专业知识保持热情并主动交流,尤其是设计方面,都是采取的交互原理,多学科渗透拓展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各学科的本性与工具性

中国现有的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各学科有着自身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解决方法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而设计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科所提供的工具进行辅助性研究,比如在设计方案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可以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最小成本法对此种情况做出分析,促使决策共识达成。在成本预估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确保预估结果的科学性等等。在商业模式规划的时候可以参考工商管理与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对整体流程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二)与商业接轨,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在进行方案思考的时候设计师应当将思考链延长,对整体的商业模式进行思考。商业模式规划与设计的前期调研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比如在设计前期的用户细分的时候也可以加入客户细分的思考。但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还需思考到潜在客户。同时,买服务或是商品的人可能并非真正的使用用户,两者之间的差异也需要有一定的考量。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之中不只是单单地对原材料的思考,还涉及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可能出现的管理成本。因此设计时应制定合适的工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迭代,缩短开发周期。如果对于后期的运输等抱有疑虑,应当准备备用方案应对突发形势。成本越贴合实际,设计成果的落地概率越大,越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生态人文设计思维,讲究可持续发展

将生态人文主义拆分来看,其中不仅有对环境的思考,还蕴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结合来看,这更像是将人类放进自然界考虑的结果。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不应将自己放在支配的地位。地球现今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全世界每天约有75个物种灭绝,而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设计本身就是为人类服务的,重在改善环境或者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不应仅仅思考设计对人的影响,也要将环境纳入考虑范围,突出可持续发展。

(一)提前考量对生态的影响

生态中不仅仅包含水资源、空气资源此类的硬性资源,还包括旅游、农业等软性资源。在设计师设计的时候需要思考涉及的资源能否再生。因此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尽可能采取资源转化率高的方式,提前考虑产品或设施后续的处理或再利用的方法。在管理的过程中可否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生态影响。设计师应注意设计语境,辐射周边区域。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

(二)考虑多维度的体验价值与利益关系

设计师应当对项目建立可供性评价,从诺曼的三个设计层次去思考。首先是本能设计,产出的作品是否好看,是否让人有使用欲望;第二是行为设计,即是否能让用户简单明了的达成目的;最终是反思设计,即设计师的设计是否能体现用户的身份地位或是否满足情感需求,是否寻求了用户的潜在需求与价值追求。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设计在不同的用户甚至不同情境下所带来的影响会是有偏差的。用户的观念会受到情境的制约,设计师需要思考用户使用时所处的场景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更注重以社群为分类标准,共享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值得关注。

同时,设计师也需要考虑,该设计能否与用户共创,树立用户的主人公意识,驱动用户共同解决供需问题。这样既可以保持用户的新鲜感,还能给予用户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在引进新兴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当让用户对技术边界有一定概念,用渐进的方式设计,减少数字鸿沟,推进用户认知。

四、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注重设计伦理问题

设计的发展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就传统文化而言,笔者认为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有两个传承方式:一种是形式的传承,如传播优美的器具与蕴含底蕴的装饰纹样让大众认知。另一种则是观念的渗透。中国古代存在一部分器物,其功能并非满足人民的饮食起居,而是对观念的表达以及文化的传承。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从上古时期占卜者的文化符号到现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化的观念贯穿始终。基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设计伦理问题来说,这要求设计师扪心自问:我做的设计是否符合群居的生活习惯,能否在使用过程中培养人们的优良品质,能否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否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总结来说,设计师应该思考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满足社会利益。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相比西方重视理性的思想相比,更加关注人的情感,重视人情冷暖。而设计师应当将重视用户的情感问题。儒家中的“敬”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范畴,它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情感。所谓敬,具体表现在设计中,有着对大自然的尊敬,有人与人之间的恭敬。在相对宏观的情境下,设计师的设计可能会起着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给予用户互动空间,营造各角色和谐共处氛围的作用。或是处理好公共与私人的关系,兼具公用性和私人性,能让人们井然有序的进行活动,形成内在而和谐的秩序。在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候,设计师需要如道家所倡导的那样:“百姓皆注其耳目焉”,遵循民主的监督思想,用户的使用情况决定了该设计的成功与否。

五、结合国家与联合国发展目标,关注大众群体与特殊群体

联合国在15年根据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挑战,提出了17个多个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十点为减少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我国一直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疫情肆虐的当下,特殊人群的基本需求变得更难以保障。为了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设计师理所当然要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特殊人群中设计出让他们能顺手的作品,让特殊人群也能享受到生活的便利。

(一)平等与民主的设计思想

设计师做出的设计应当是能满足特殊人群切身需求的。在做社会普适性设计时应当同时思考特殊人群的使用情景。在此方面日本设计做得相对来说比较到位。如日本的盒装牛奶上顶部包装一侧有一个小凹陷,其目的为让盲人也能通过触摸感知牛奶的开口端,随心饮用牛奶。做专向性设计时则需要从人群的切身实际出发,勤于换位思考,必要时模拟情况并自身参与模拟。尽可能鼓励他们走入社会,在设计中彰显包容性。

(二)权衡智能化与心理需求

虽说智能能给人群带来无上的便利,但对于少数人群来说,心理需求必然是不能忽视的方面。设计师在给少数人群做设计时,应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该设计是否具有安全性。由于少数人群的需求不如多数人,身体的控制能力存在一定欠缺,因此其操作要简单且易理解,若是一人使用时需多加设想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且添加联络功能。二是该设计是否能让少数人群拥有幸福感。少数群体相对来说更为敏感,因此设计师应当更为谨慎地对情况做出判断。同时应当增加其与人接触的机会,丰富其精神境界。考虑到经济条件,少数人群的设计应该尽量少的迭代,因此在初步设计时更应该综合考虑。三是该设计是否使用的舒适,是否少数人群感到生活便利。针对少数人群的设计中利益相关者必然是需要多加考虑的部分,因此该设计应当是面向各个群体的。好的设计应当能帮助少数人群表达其需求。

设计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门学科,设计师面临的是与用户相接触的最后一环。设计的重点都是围绕在设计的构思目的以及设计理念上,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内涵都将为全体大众服务,为达成目标,设计师要通过设计完成的成品具体来实施应用在生活工作中,要持以严谨的态度清晰的表达这样的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思考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客观存在的可行方案,设计师需要承载高度的责任感,从加强自身学术能力,用跨学科是思维去思考问题,注重生态人文设计思维,传承传统文化,关注特殊人群等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设计素养。尽管道阻且长,但设计师们仍需保持乐观的态度,这也是设计师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设计师用户设计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我是小小设计师
BUBA台灯设计
创意设计师
信用卡资深用户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天才设计师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