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影
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30%,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著作权30余项,现有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达企业总职工30%以上……如此成绩背后是海宁纺机长期坚持的专业化发展战略,是其在智能化起绒纺织后整理领域的专注与深耕。对话海宁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朝晖,我们来探讨“单打冠军”的成长之路。
TAweekly:目前,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缪朝晖:首先,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全球经济低迷徘徊,使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更严峻;经济发展增速回落,整个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低迷,工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行业自律松散,市场潜规则泛滥。
第二,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受节能减排双控影响,一些企业流失稳定的熟练员工,企业用地规划局促,产能未能得到释放,指标衔接要求越来越高,市場拓展方面也不理想。
第三,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成长型企业受困于流动资金不足,不敢扩大生产规模。中小微企业有稳定的优质订单,但苦于现金流有限,不敢扩大规模承接更多订单,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TAweekly:为提高企业在“专精特新”等方面的能力,企业做出了哪些努力?
缪朝晖: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如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公司先后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海宁纺织机械研究所”,和浙江理工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校企教育教学共建协议及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培训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投资设立了江苏海纺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致信智控装备有限公司;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公司相继制订并完善了有关激励办法和措施,在开发设计上分三个阶段对产品开发速度、效果、效益作定额奖励和销售提成,对新成长起来的科技人员、技术骨干作期权股奖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激发了技术团队的创新性、积极性、主动性;
保证研发经费充分投入。企业一直致力于对纺织后整理成套设备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化升级研发,研究所技术开发所需的经费纳入企业年度财务预算并单独列账,近三年科研费用投入达到了销售收入的4.5%;注重核心技术、关建技术研发攻关;强化研发中心的基础建设,提升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
产业链延伸板块。研发生产绿色、环保、节能印染污水处理装备;建设绿色、环保金属表面处理生产线;建设新型建材装备生产线,国家正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而该新型建材装备生产线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目前已在扬州、温州、台州落地产业化,计划3年内形成20台(套)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TAweekly:“专精特新”定位,为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成效?
缪朝晖:首先,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减少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突发情况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其次,有利于中小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效益;再次,有利于中小企业走差异化成长道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长期市场竞争优势。
TAweekly: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将迎接哪些挑战?
缪朝晖:首先,“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新的管控点应对QCD的挑战。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中,我们发现原来工业经济大规模生产不关注的管控点,正在变成我们现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产品研发的项目管理,BOM和物料的管控,研发制造的一体化,生产端的柔性制造能力,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透明化,要与设备进行联网实时采集生产参数和进行生产过程管控,进行过程品质管控,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要了解生产现场的实时绩效等等。
其次,“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是建立高品质新型内循环。其中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规划,确定年度的经营目标并分解到不同的产品线和产品族,形成销售计划、生产计划、新产品研发计划、供应计划、资金和预算计划等;和传统不同的是,这些运营环节都需要实现管控,特别是产品研发、数字化生产、产品运维这三个环节,并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二是在实现企业内部运营数据的积累后,可以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工具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改善场景,这些应用给“专精特新”企业带来实际经营上的帮助,也是进行高品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PLM+ERP+MES”三位一体,这是“专精特新”的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刚需。
TAweekly:您认为企业达到怎样的水平,“专精特新”之路才可以称之为成功?
缪朝晖:围绕“做专”,成就“单打冠军”;围绕“做精”,争创知名品牌;围绕“做特”,培育“配套专家”;围绕“做新”,锻造“科技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