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宝贵经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创造性地把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的格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道路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3-0038-07
[收稿日期]2022-02-15
[作者简介]吴超(1973—),男,安徽凤台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史研究”(立项批准号:21ADJ01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历史进程和经验研究”(立项批准号:2020mgcz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摆脱贫穷落后,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P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拯救民族危亡与扫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障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遭遇到深重危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要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就必须首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梦想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和社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试图以资本主义方式实现工业化、民主化,对现代化进行了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统治,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进程屡屡被打断。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就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也就不可能有巩固的国防、人民的福利和国家的富强。[2]P1080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腐朽的封建统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造成整个社会的激烈对抗和震荡,起码的社会安定都难以企及,现代化的探索更是举步维艰。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拯救民族危亡,需要先进政党的领导推翻反动政权,扫清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推动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倾向于社会主义,认真了解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巴黎和会竟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先进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积极投身群众斗争实践。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必须推翻“三座大山”。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的信中说得很清楚:“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3]P5党的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4]P1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推翻一切军阀,由人民统一中国本部,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P130,从根本上扫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指出:“中国之经济力,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之下,永无独立及充分发展之可能。”[4]P250-25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以武装革命推翻“三座大山”。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化发展极为缓慢,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从工业化着手对现代化建设作了初步探讨。20世纪30年代初,党从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只能建设一些可能的、必要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革命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当时的条件下,农业生产在經济工作中排第一位。毛泽东特别强调,“国营的工业或商业,都已经开始发展,它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5]P133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现军队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决定大办军工事业。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提出,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作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6]P759中央军委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统一领导军工生产。各根据地纷纷开办兵工厂,陕甘宁边区建立起规模虽小但相互配套、比较正规的军工体系。
建立现代主权国家,是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途径和政治前提。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抗战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的构想。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建设一个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的中华民族新社会和新国家,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7]P663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指出,有光明的和黑暗的两种中国之命运,号召“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2]P1026。新社会的美好前景和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鼓舞和催促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进行到底。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明确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明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以及经济形态、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架,向全国人民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的政治条件和根本的社会条件,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真正掌握國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向着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真正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全新道路,从工业化建设着手,中国式现代化步入崭新阶段。由于百年的战乱,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既缺乏资金,又没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和足够的建设人才,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保障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只能打破常规,进行彻底的社会制度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方式。随着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况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是总路线的两翼。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高利益,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1954年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使之成为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8]P132,这是对“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最早表述。
对于刚刚启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才能积聚有限资源用于大规模工业建设,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确保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将分散、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国家手中进行工业化建设,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9月,党的八大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写入党章。[9]P315-316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方面,强调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注意保持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正确的比例;必须努力促进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为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而奋斗;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地和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在此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借鉴苏联的经验,汲取苏联的教训,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和阐释,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始了积极探索。
由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受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建设高潮的影响,一百多年以来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热切希望提早实现国家工业化,导致“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发生。全国掀起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遭遇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大跃进”的教训并经过国民经济调整,中国对工业化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重新确立更符合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明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0]P483,并作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来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它是一个经过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力量的旗帜。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即使党和国家遇到种种艰难险阻,甚至犯过“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但全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过。[11]P94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作了“两步走”的具体部署: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8]P479
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成功地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一条借鉴苏联经验、超越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更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12]P96,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小康戰略目标的演进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人民期待迅速摆脱困境,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3]P4邓小平将改革视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唯一出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对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康社会的内涵,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诗经》中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康”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社会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用“小康之家”来诠释四个现代化。[14]P2371983年6月,邓小平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15]P291984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把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5]P54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既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6]P13纳入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立足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大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并作出了分两步走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战略部署;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大从战略部署上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也标志着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确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17]P16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和实现现代化三个战略目标,把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克服了之前的现代化目标偏重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忽视个体生活水平提高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潮。一些人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困惑,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产生疑虑,提出姓“社”姓“资”的疑问,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大问题,驱散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的思想迷雾。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创举,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大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概括,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推动下,来华投资热再度兴起,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扬起新的风帆。
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中国面对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社会主义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1995年5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12个重大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8]P4大会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具体步骤和战略目标。
经过长期努力,到2000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了宏伟蓝图,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党的十六大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和谐”纳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中,既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进行了充实,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具体。特别是根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更高要求,将经济发展指标落实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
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1位跃居2010年的世界第2位,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P1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凝心聚力、精神支撑和目标引领。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P36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继展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又相继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专题研究,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号召,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大会明确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P22-23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战略目标上增加了“美丽”这一新的内容,并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超出了预期,具备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13个显著优势,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系统梳理和集成升华了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底,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2]P2。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创新性作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明确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13个方面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逾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突破1.2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奇迹,铸就了中华文化新辉煌。
五、结语
一百年来,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从拯救民族危亡到扫清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从国家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温饱不足、总体小康到奔向全面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到2021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覆盖10.3亿人、13.6亿人,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百姓日子越来越安稳。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征。[23]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和原则,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贯彻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也为世界上寻求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2]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The One-century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U Chao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
To build a modern country and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goal and pursua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unremitting struggle under the CPC’s leadership.The victor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has thoroughly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society.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a,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exploration from industrializa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four fields,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material foundation,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creating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he reform is the second revolution of China,which has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with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blazing a new trail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Nowaday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the explorations from finish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star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have further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he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change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Chinese nation fundamentally,and influenced the pattern of world modernization profoundly.
Key words:CPC;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Chines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