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娉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把发展农业农村放在首位,选择好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探索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种形式,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先进的、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发展新模式,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平潭综合实验区总耕地面积6484.52公顷,林地面积12200.03公顷。近年,全区村年集体收入总计7095.66万元。其中,经营收益303.38万元(占总收入的4.28%)、补助收入4786.91万元(占总收入的67.46%),其他收入2005.37万元(占总收入的28.26%)。全区村集体支出总计6422.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93.38万元,管理费用支出2712.20万元,其他支出3616.58万元。截至2021年12月,192个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其中有43个村超过50万元,占22.4%;8个村超过100万元,占4.2%。
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均善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本村发展模式:一是发挥资源优势,二是盘活集体资产,三是实现村企、村银合作。比如,君山片区北港村利用创客、旅客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扩建饮水工程,收取经营水费,利用景区优势,集中设立摊点收租金,推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再如,君山片区芦北村将300多亩农田租赁给福建省阳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脐橙等农作物,农户每年可增加收入20万元;西边寮村成立先锋农产品合作社,成功注册全区首个集体商标,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村财收入。
平潭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较少,缺少带动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自列为综合实验区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为改观。比如,流水镇北港村立足“古石厝”资源优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走旅游文创发展之路,近年村集体年收入达15.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6万元,做活了特色产业,盘活了村集体资源,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但全区大多数乡村镇可耕地面积小,可开发利用资源有限,经济发展空间很小,主要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又因村级债务历史包袱,缺乏资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缺少产业支撑[1]。
虽然政府一直在倡导推行“三资”管理制度,但“三资”管理没能彻底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村级资产流失问题频发。由于管理制度不够严格,存在无人监管的混乱情况,账目管理水平落后,使得有些村对集体资产记账不清楚,出现现有的集体资产与账面记录存在出入。有关惠民利民的政策和项目建设信息公开不充分,村务公开只侧重于财务方面的信息,村集体资产的投资决策不够公开透明,群众对此大多一知半解,使得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不能很好地为村民所监督,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2]。
对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和方向不够明确,未能依据实际来确定具有本区特色的发展方案。“以地生财”这一传统发展思路,在目前仍是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增收的主要来源,但仅靠土地租赁流转与开发或国家项目的土地征用来增加收入,则缺乏“造血”功能[3]。现阶段,很多村集体没有多少土地,因此“以地生财”的发展思路已经逐渐暴露出弊端,不适应新农村的发展。有些村集体尚未摸索出符合现代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要求的发展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
近年来,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得到了调整和优化,但是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村干部能力差距还比较大。2021年换届新当选的村“两委”干部,中专(含高中、中技)、初中及以下学历仍接近65.0%。换届前,村主干平均年龄为51.5岁,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为48.0岁,村“两委”干部中36~59岁占比近68%,大部分村干部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且学历低,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在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缺少开阔的眼界、专业管理能力和经验;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这点在平潭表现尤为明显。隧道业、海运业、远洋捕捞业是平潭民间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村里的“能人”都在外从事这些行业,大部分干部的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农村缺乏发展前景,对人才的吸引力低,许多年轻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回到农村,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缺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需的人才。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财政、金融、人才等惠农政策,主要针对大区域、大项目。此外,取消了农业税、粮食、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技能培训等微观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是针对家庭经营的农户,而在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方面则有所欠缺。此外,有关部门帮扶的力度不够,有部门挂钩的村,往往只是单纯的人员挂钩,资金、项目和政策等相关帮扶政策没有完全配套落实到位。
发展壮大平潭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立足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新时代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依托海岛全域旅游资源,由村集体出资或联合兴办特色小吃、特产专卖、“石头厝民宿”“渔家乐”等配套第三产业,增加村财和群众收入。例如流水镇北港村充分利用“古石厝”资源优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走旅游文创发展之路[4],盘活了村集体资源,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在选择何种发展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所在村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摸索出适合本村的科学的、合理的、有前景的发展模式。
在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水平也要相应提高,通过高水平的管理,杜绝资产流失,让集体资产实现增收,使得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项目决策要充分民主。“四议两公开”制度要严格落实到集体资产有关的项目决策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发挥群众智慧,避免出现决策“一言堂”,做到科学决策,从根本上保护村集体资产。二是财务审批制度要规范。对于村集体的支出金额,无论数量多少,都应严格执行联审联签机制,对于大金额的支出,还必须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在上会之前,首先由村“两委”班子讨论研究,再提交村民代表会集体研究,会上讨论同意支付后,再授权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联合审批,才可交予出纳支出。三是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档案管理,对于相关的会计资料,如账簿、凭证、单据等,必须严格归档,方便统一管理,并安排专门人员管理会计档案,充分保证村集体经济的账目规范化。四是严格执行村财公开。村级的财务支出情况必须每季度公开一次,让财务支出更加透明公开,提高村民参与度,提升其主人翁意识。
提倡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负责谋划和推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全区12个试点村,以投资区交通集团模式,每年获取7%固定收益。改变一次性分发补偿款的方式,利用7%预留地补偿款,采取以资金入股参与企业分红或购置店面等可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等办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委托经营,将集体闲置资源及从村民手中流转出来的土地以租赁的方式,委托给企业集约经营,同时由企业出资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三方共赢。参与房地产开发,采取投资、合作、入股等方式在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建设厂房、商铺等,收取租金,拓宽收入来源。
围绕新阶段的新目标,要不断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闲置的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店面或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与有关区属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合作经营,增加收益,切实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要调整、提高村级组织年运转经费;着力培育基层 “党建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实施农村失地、失海党员再就业培训工程。依托区、乡(镇)、村三级培训阵地对农村党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帮助失地失海党员掌握再就业技能,引导扶持就业创业,并与来岚企业建立双向对接,为企业输送员工。
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中,要坚持输血型扶持与造血型帮扶相结合,强化内生动力的激活和发展潜力的挖掘。关键是打造一个好的“火车头”,提高村干部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抓好村级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注重选出能力强、群众基础好、责任感高、威信高的人选,充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火车头”。选好 “火车头”的同时,也要配套选出战斗力十足的村级“两委”班子,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5]。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不断拓宽基层干部的事业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水平,团结一切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共同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