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哲
据2017 年湖北省统计局通报的有关研究成果显示,十堰的生态价值约为11.11 万亿元,其中,生态资源价值为10.11 万亿元,生态产品价值为568.29 亿元,生态服务价值为9392.21 亿元。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资源,护航南水北调,是十堰的重要使命。
目前,十堰全市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比例稳定在92%以上。
努力建设低碳、零碳标杆城市。
编制《十堰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考核体系。开展可开发碳汇项目资源普查。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建立绿色票据交易协会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力促绿色金融走在全国前列。
城在山中
绿色是十堰最美的底色,生态优势是十堰最大的优势。十堰人深刻认识到自身重要的生态地位,切实扛起保水护水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努力建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穿境而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据2017 年湖北省统计局通报的有关研究成果显示,十堰的生态价值约为11.11万亿元,其中,生态资源价值为10.11 万亿元,生态产品价值为568.29 亿元,生态服务价值为9392.21 亿元。十堰时刻牢记“国之大者”,义无反顾担当使命,更大力度保护生态资源,护航南水北调。
加强水质保护。坚持不懈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行雨污分流,稳定提升神定河、泗河等水质。实施堵河流域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考核,推进船舶油改电(气),强化丹江口库区控氮降磷工作。清理整治“五河”河道乱占、乱采、乱建、乱堆问题,管控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库周工业企业排放监管,确保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安全,全市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比例稳定在92%以上,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抓好水土保持。强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建设,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改造林相林质林效,建好国家森林城市,实现林业由绿化到美化转型发展。推进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建好郧阳湖、黄龙滩、圣水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强石漠化和小流域治理,实施库渠清理、塘堰扩挖、排污整治等工程,增强“小微水体”集水蓄水功能。大力争取环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缓冲带隔离等项目落地实施,加快丹江口库区库滨带建设,提高河湖岸边带生态完整性。
推进后续工程。深入论证南水北调坝上引江补汉工程,全力争取丹江口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工程。建立完善库区生态补偿机制,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制,推动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移民后续发展帮扶规划》《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一批补短板、强弱项、管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做好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水质保障工作。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低碳、零碳标杆城市。
加快实施碳达峰行动。编制《十堰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两高”准入,对“两高”项目实行台账管理,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循环改造和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推动全市重点控排企业参与碳履约交易。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定达标。实施风光水一体化储能和黄龙滩、潘口、陡岭子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启动“京能热电”光伏项目,构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考核体系。
扎实开展城市更新。实施美丽十堰规划引领,蹄急步稳推进汉江生态城规划建设,统筹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及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做好再开发、整治改善和保护三篇文章。持续开展裸露山体修复,力争主城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以上。大力推动转供水、转供电、转供气改革,推进“畅行车城”行动,打通城市堵点及微循环,利用城市闲置地和边角地增绿补绿,不断提升居民宜居感。
丹江口环库公路
武当晨韵
北京路
东风汽车
水上芭蕾
茶山如画
六堰夜景
(供图:十堰市生态环境局)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完善水电路网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以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把广大农村建成美丽景区。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致力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推动汽车主导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不断优化商乘格局,推进传统整车制造提质增效,尽快迈向高端化。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鼓励支持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企业,每年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抓紧实施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支持远景科技、易捷特、东风小康、天道新能源等企业扩能增产,推动电动化与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健全汽车服务产业体系,促进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检测检验、房车营地、汽车文化等汽车后市场同步发展。
促进“三大”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生态、人文”主题,强化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升级改造和产品开发,打造文旅康养休闲胜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度开发大旅游资源,围绕“武当秘境、水润丹心、寻踪探幽、魅力车都”统筹规划道家文化体验、美丽山水风情、森林康养度假、汽车工业文明等旅游全要素产业链,加快建设汉水九歌、华强方特、东风汽车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塑造大健康产业新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道地中药材开发、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等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湖北共同生物、丹澳生物医药、湖北创艺等创建全国激素类重点生产基地;引导第三方服务机构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面向社会提供高端康养服务,建设以武当道养为核心的水源养老、中医药康养、森林康养、运动康养、温泉疗养、乡村休养等多元化康养产品体系,做大做强医疗康养产业。夯实大生态产业基础,坚持以特色农产品、绿色饮品、林业经济为主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做优做强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黄酒、木本油料六大农业重点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转化力度和产品附加值。
加快“五新”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武当云谷、工业大数据中心、5G 基础设施等建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围绕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强产业链紧缺关键材料研制和引进,力争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万润、丰田正奥、宏达高科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建设3D 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成套加工设备及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装备制造智能化。优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发展水电产业,积极有序发展光伏产业,稳步发展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生活垃圾发电,构建能源保障体系,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互联网+服务业”工程,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为契机,提升现代商贸物流竞争力;优化建设一批高层次多功能商业综合体与特色街区,发展城市夜经济,提升消费供给能力。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创新,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
完善碳汇产业体系。开展可开发碳汇项目资源普查,准确掌握我市森林碳储量与碳汇量的现状、变化与潜力情况,为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和发展碳汇产业提供依据。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建议组建市级“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规范统一开发、管理、销售、运营模式,确保我市碳汇产品价格市场化、碳汇资源效益最大化,推进形成价格主导型碳汇经济。
引领绿色创新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加强各类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审核,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房县鑫资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广应用竹溪农商行茶叶贷、郧西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生动案例,推出一批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或创新案例,出台“碳林贷”绿色信贷产品标准。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建立绿色票据交易协会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力促绿色金融走在全国前列。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暂行办法,摸清生态资源家底、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培育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借鉴“两山银行”模式,探索“两山超市”路径,建立县(市、区)生态资源信息发布和交易平台,实施“实体+虚拟”资源整合变现模式,推动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发挥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构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广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开展生态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建议在全市高校开设“两山”理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宣教方式,凝聚各方力量,落实生态环保责任,持续提升全民环保和生态意识。
抓好生态文化特色建设。秉承“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入挖掘武当传统文化生态内涵。建立“两山”智库,加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总结,加大“两山”典型案例推介,持续在国家主流媒体宣传“十堰路径”,增强十堰“两山”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推进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化。扎实开展十堰“生态文明日”活动,培育生态文化和绿色价值观。制定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染污物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发布工业绿色产品目录,建立绿色产品电商等线上绿色产品选购平台,推进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深化绿色共建行动,形成绿色社会风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