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操 何迎 赵栗伟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都匀市 558000
近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快速,2021年已达到3.95 亿辆。2020年贵州省汽车保有量500 万辆,其中黔南州机动车保有量90万多辆,黔南州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51.4 辆,每百户农村家庭汽车拥有量为35.1 辆。汽车维修服务旺盛,2020年全省汽车维修行业一类汽车维修企业346 家,黔南州36 家;全省二类汽车维修企业1172 家、黔南98 家;全省三类汽车维修企业7800 余家全省机动车检测机构256 家、黔南州46 家;2020年全省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超过7 万人,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整体比较低。维修企业还存在发展小、散、乱、弱的问题,经营不规范、小病大修、过度维修、价格不透明、质量纠纷时有发生,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2022年4月出台的新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要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要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同时,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区域汽车后市场规模小散弱、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淡薄、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技术技能人才非常短缺,学校主动应变,立足贵州省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校行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匹配,为贵州汽车维修业向现代汽车服务业转型升级、贵州汽车制造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2.1.1 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学校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衔接不够;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对接度不够,不能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教职成〔2021〕2 号)文件,重新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归类,根据行业发展将装备制造大类汽车制造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60702、汽车试验技术560705、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560701 三个专业合并更名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460701,将交通运输大类道路运输类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600209、汽车车身维修技术600201、汽车运用安全管理600211 三个专业合并更名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0021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应行业主要为汽车制造业;汽车、摩托车等维修理与维护行业;主要职业类别为汽车整车制造人员和汽车、摩托车修理技术服务人员,主要岗位群为汽车质量与性能检测、汽车故障返修、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服务顾问。根据区域汽车后市场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应符合道路运输类汽车维修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
2.1.2 存在校企合作松散,产教融合不深的问题
根据天眼查2021年10月数据显示,贵州省具有汽车维修资质企业45034 家,三类维修企业以下资质的占82%左右,区域内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小、人员流动大,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普遍不深,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不稳定,存在不能完全满足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本要求、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2016年以前校内无实际运行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2.1.3 存在教师脱离实践,教师关键性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实训项目对接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实践不足,教师从专业和课程层面对人才培养教学整体设计分析能力还不高;对知识重点、难点把握有时不够准确;理解与重塑教材、选择合适教法、情境化实训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还不足。
2.1.4 存在学生转换为职业人岗位不适应的问题
学校学生生源类型多,有普通高考、中职单招,技能高考、3+2 中高职贯通等类型进入学校,其中农村学生占99.43%、困难学生占35.7%,留守学生占比超50%。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新进校学生统计,1/3 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超过1/2 的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企业实习期间,对待岗位缺乏自信,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经验;对企业管理不适应,容易出现工作纪律松散、不服从管理的问题;期望的薪资待遇过高;心态浮躁比较普遍,做事没有恒心,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迷茫。
2.1.5 存在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与行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2020年对黔南州汽车维修企业进行统计,整体综合文化素质还较低,无技能证书占比13.3%、持初中级技能证书占39.9%,高级人才数量不足。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借鉴国家示范校建设经验,坚持实施校行企融合,实践中紧扣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师实践和学生实训实习。按照“产学合作”理论、“学工交替”经典模式设计了“校行企融合、工学技评联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构建校行企合作共同体
2015年参与组建黔南州汽车维修协会,2017年推选为副会长单位,2020年推选为常务副会长单位,协会入驻学校,校行职责职能互补,实现校行一体。2018年学校与吉利汽车开展校企合作,2020年组建西南首家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为汽车产业培养职业素养更高的备用人才。
2.2.2 多元架构,创设实体样板
通过校行企搭建“校中厂”、“厂中校”、“黔南州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都匀市人民法院汽车维修纠纷法庭”等育人平台实现产学研创用,深化产教融合。
2.2.3 构建工学技评联动机制
校行企合作确定人才需求,通过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引入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1+X 证书制度,建立工学技评联动机制,形成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
(1)“工”:在“厂中校”和“校中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培养模式。
(2)“学”:对接岗位需求,建专业、改课程、强教师、开发教材;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专业链、人才链核心的需求,将企业的核心优质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①校行企融合,教师在行业、企业实现快速成长,解决教师脱离实践的问题。
②将GB/T 16739.1/2-2014 等 国 标、国家职业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结合区域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从法律法规知识、国标宣贯、国家职业标准、新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搭建了基于行业的模块化培训体系。
③多措并举,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参加各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师关键性教学能力;将课程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岗位典型案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1+X 证书,重构序化课程内容;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将讲授、演示、任务驱动、线上线下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2×3×5”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3)“技”: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汽车维修纠纷法庭”等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教师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时带动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4)“评”:证书考评,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通过证书考评,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就业质量。
2.3.1 专业建设水平逐年提高
2016年获贵州省27 个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建设单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7年获省级骨干专业,2019年获国家级骨干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机械加工大师工作室、省级黔南州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完成教育部首批汽车运用领域1+X 证书制度试点考评,2020 并实现1+X证书制度汽车I/M 检测与排放控制治理技术全国首考;2020年校企共建西南首家吉利汽车产业学院;2020年获省级精品课程、州级众创空间各立项;2020年获贵州省交通与汽车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机械行业吉利汽车产教协同人才培养联盟理事单位。目前学校汽车专业已发展成为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国家级骨干专业为核心,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组成的院级重点汽车专业群。
2017年建设黔南州公共实训基地,大力推进校行企合作,与吉利汽车、黔南州汽车维修协会、都匀市双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贵州红枫航空服务有限公司、都匀市大隆传动机械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金工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汽修实训中心、汽车维修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机械加工教学工厂共6000 多平方米的教学场地建设,教学设施设备新增1200 万元,基地设施设备总价值达到1700 余万。
2.3.2 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现有黔南州产业链研究团队带头人1人,州级“科技专员”7 人、汽车维修专家17 人,汽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技术鉴定专家3 人,交通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员12人,全省教学能力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4人;获教授、副教授3 人,高级职业资格证书6 人,获工程师、技师7 人,开发行动课程22 门,专利26 项,公开发表论文49 篇,省州课题28 项。
2.3.3 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近年学生获省级各类技能大赛62 项,其中一等奖6 项,2021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2 枚,银奖2 枚,居全省高职高专第1 位。近5年就业率达91.84% ,专业对口率95%;专业群毕业生人数由2015年64 人提升到2021年456 人,定单培养比例69%,招生规模逐年递增,2022年汽车专业群在校学生1715 人,毕业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获得家长肯定,社会好评。
2.3.4 服务企业,在行业和职业院校进行示范推广
在省内推广实施汽车深度保养、机动车尾气超标治理、重型柴油车OBD 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等多项实用技术,推进汽修产品增值转换,助推贵州省汽车维修业向现代汽车服务业转型升级。
作为贵州省交通与汽车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黔南州道路运输行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州培训汽车专业技术人员5000 余人;举办了“贵州省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技术及管理人才培训班”、“贵州省汽车运用与维修1+X 证书制度双师型能力提升培训班”、“贵州省职教改革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汽车专业建设工作推进会、贵州交通与汽车职教集团年度工作会等会议中多次进行成果推广。
对黔南州一类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调查,2014年65.4%从业人员没有交通运输类汽车维修从业资格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比较低,到2020年底无技能证书从业人员已降至13.3%,获初级工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从业人员技能提升过半来源于校行联合培养。
2.3.5 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贵州省内遵义、六盘水、黔西南等地区、黔南州12 县市交通运输部门、上百家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27 所职业院校来校考察学习。交通运输部、省州人民政府、新浪、搜狐、贵州日报等媒体作了相关报道。2020年副省长胡忠雄、吴胜华同志,2021年省委书记谌贻琴同志到汽车专业校中厂考察时,对专业的办学理念、模式和效果给予肯定。
提出以“校行企融合、工学技评联动”服务汽车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工学技评联动.递进式.模块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1)建立地区行业汽车维修质量纠纷调解机制,创建全国首家机动车维修纠纷速裁法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服务能力。制定《机动车维修质量纠纷调解流程》、《机动车维修质量纠纷调解办法》,将典型案例融入实践教学。
(2)落实“技能贵州”行动,创建西南首家吉利汽车产业学院,探索校行企合作新体制,助力贵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4年培养700 多名学生,许多学生已成为吉利汽车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通过世界500 强企业管理制度、技术技能对学生的浸润,有的学生返乡回到汽车后市场中小微企业就业,竞争力强,深受欢迎。
(3)构建“2×3×5”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课证融通,第三方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汽车专业群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将紧紧围绕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对接贵州省重点先进装备制造千亿级工业产业、重点服务业(道路运输产业和汽车流通),探索与实践将进一步聚焦特色,继续完善“校行企融合、工学技评联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