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
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7日至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预计会议将就多边主义以及粮食、能源危机等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但同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今年G20的系列会议一直被笼罩在“地缘政治交锋”的氛围中,主题和议程都有被带偏的风险。
作为全球治理尤其全球经济治理的功能化平台,G20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实力也最具代表性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就实力而言,G20涵盖全球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力量,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统计显示,2021年成员人口总量约占全球59%,货物进出口约占全球总量80%,经济规模和金融资产更是占到全球总量的85%乃至90%以上。
就代表性而言,G20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国际政经格局变迁的结构性反映,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治理迈向多元、对等、包容、共赢的趋势性存在,它的代表性不仅表现为能在一个集团或平台上容纳七个最主要工业化国家和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还吸收了21世纪以来各大洲的代表性力量。
换句话说,今天的G20既赋予发达国家关于全球治理及其相关问题的行为空间,也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改革等重要问题上的话语权,从而有利于各国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一致行动。事实上,自2008年华盛顿峰会以来,G20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以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由于G20本质上属于有关全球治理等重要议题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它发表的各层级宣言缺乏强制力,表现为宣言的落实有赖于各成员的行为自觉与国际责任感的大小。G20之所以能在这些年来表现出较强生命力,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等问题上的行动力,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越来越认识到单一国家无法独立应对全球性问题,合作性博弈是有实力参与主体较为理性的策略选择。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以及国际行动能力显著增强,既避免了G20成为昙花一现的工具性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该机制在行为主体上的执行力,从而引领G20成为联合国体系范围内充满活力的建设性机制。
更重要的是,尽管G20会议近年来的讨论范围日趋广泛,包括反腐、劳工、气候、疫情以及一些阶段性重大问题等,但其“主业”依然是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全球治理问题,这也是G20作为全球治理“定盘星”的立足点所在。否则,如果像G7部长和领导人会议那样依照选择性偏好设定议题,甚至无限放大自身能力边界,不仅将严重降低成员达成共识的概率,更可能导致GGG的块状化、小院高墙化发展。
回归本位,避免被带偏节奏,是G20保持活力与生命力的关键。▲(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