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
历史和传记类的书籍比较难懂,孩子刚开始可能比较难接受,可不可以用影像资料代替呢?很多人都是从电视剧里面看历史的。
李怀源:
肯定不能用看电视、看电影的方式来取代读书。因为影视剧是编剧再创作的结果,其思想内涵及语言风格都是编剧个人理解的体现。有时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编剧还会修改原著,使得影视剧与原著相去甚远。
我们现在看的很多清宫戏中,乾隆皇帝仿佛整天就忙着谈恋爱。因为部分观众爱看的就是这些后宫中争斗的故事,编剧就把这些事情放大,甚至大肆渲染未经查证的野史,史实和真相都“靠边站”了。因此,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孩子从这些影像资料中摄取营养和知识了。
不过,这些影视剧倒是可以作为“诱饵”,引导孩子去读书。我们这辈人,很多可能是先看了《红楼梦》那部经典电视剧,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才去看原著。对剧情有了大概了解,看起书来更容易理解。
影视剧可以看,但得有目的地看,千万不要因为想要看完故事而沉迷于影视剧。
其实,不只是历史和人物传记,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文章或书籍也会让孩子感到读不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书孩子不能读。首先,书读得多了就会读了。就像我们成人刚开始读陌生领域的论文,也是感觉很费力的。但是读得多了,了解更加深入之后,也就读得懂了。孩子也是这样。对于不熟悉的语言和题材,他的思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见得多了也就慢慢能读得懂了。其次,这些书中的“障碍”带给孩子的也许是更加宝贵的成长。难读的书给思维带来的那种滞涩感和困惑感,正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多数情况下对孩子是无害的,很多孩子还会因此激发出自己的斗志。孩子的求知欲会让他想办法解决它、跨过它,跨过去了就是成长。
家长:
那读物的难度不同,应该如何把握?具体到读人物传记,大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李怀源: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大致可以遵循这样的阅读次序:先读我国的文化名人和历史名人传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去读政治名人和国外的名人传记。
如果一上来就给孩子读《拿破仑传》《林肯传》,那对他(她)来说是很难的,因为他(她)不了解那个阶段的历史,外国的国情和民俗也都是陌生的。而如果从他(她)比较熟悉的中国诗人、历史人物传记等开始,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比如,孩子从小就背诵苏轼的诗词,到了小学三年级左右,就可以让他(她)看《苏东坡传》,不一定要全部读完,可以进行片段式的阅读。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只读到苏东坡的青少年时期就可以了。
文学巨匠鲁迅也写过自传体散文《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书写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經历。但是孩子不一定读得懂或者喜欢读,那就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读的篇章,比如就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
我们也可以介绍《史记》给孩子读。因为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对一些基本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起来也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孩子在家庭中的阅读状态一定不能是全都读得懂或者全都读不懂,那种似懂非懂、懵懵懂懂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才会不停地思考,时不时地冒出几个问题,并不断地想办法找到答案。这,才是训练孩子思维的最好方法。
李怀源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中职)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教育部“国培计划”第三批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课程开发专家,“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实践导师,《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