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饺子文化

2022-07-07 02:50梁凤英
中国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馅料饺子

梁凤英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饺子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它不仅好吃,而且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一些节日节气吃什么都有许多寓意和讲究。民谚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围锅转”的说法。合子也是一种饺子,平时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饺子。中国人最讲究、最为看重的,是大年除夕这顿饺子(也叫“年饭”),这是祖祖辈辈血脉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年夜饺子,以示来年财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兴旺等美好的期望与祝愿。

在中国人的眼里,饺子的好吃不仅在于人们对各种馅料的精心调制,以及它给人们身体提供的丰富营养,更在于附着在饺子中的美好寓意。客人来了,包顿饺子;全家团聚,包顿饺子;亲人要远行,也包上顿饺子。只要是高兴的时候,饺子都会出现在餐桌上。

饺子源于我国,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是专门研究秦汉以前多种礼仪的论著,《礼记》载道:“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但饺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谁人之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缺乏较为准确翔实的史料记载,又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学阐释,但有两种关于饺子渊源的说法却流传很广。

“张仲景说”认为,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冬至舍药”。东汉时期,南阳郡涅(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的张仲景,潜心钻研古代医书,广收有效方剂,著成《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对祖国医学发展功勋卓著。他终生以“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为铭,济世救人,情系百姓。长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医,诊病施药。他见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心不能忍,辞官转而为民行医。冬天刚到,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冻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来世代传承,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纪念“医圣”张仲景。

关于“唐太宗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氽均不能成型,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时问此为何物,厨师答曰这是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唐太宗大喜,连称“这好!这好!”。自此“牢丸”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1972年,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墓中,发现了随葬的一只木碗里有十几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饺子。可见早在 1300多年前的唐朝,饺子就已传到了西域少数民族地区。

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明末张自烈做了很好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颜之推在其文集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据不少史料记载,从“牢丸”到“娇耳”,最后叫成“饺子”,是读音讹传的缘故,说来也有数百年历史。食饺最盛在清朝,那时饺子馆随处可见。

饺子成为中国人春节当家食品的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代社会大动荡,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新年日期确立,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形成。从汉到南北朝,过年习俗愈演愈烈。明朝的《明宫史·史集》记载除夕吃饺子情景,“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

春节是最富诗意的节日,以春季之始作为一年的开头,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所以,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既喜悦又神圣,如鲁迅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人们把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丰硕、冬的收藏,一起酿成浓酽的喜悦与香甜,四季的期盼和期待都凝缩在了这一天,父母把积攒了一年的快乐和盘托出。出门在外的儿女们不管阳光明媚、薄寒轻暖,还是大雪抹平江河、坚冰封盖山川的雨雪菲菲、风刀霜剑,无论天涯之远还是咫尺之近,都要“奔年”回家吃团年饺子。这顿“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除夕饺子,饱含了“更岁饺子”的喜庆,即子时更新之意,所以,给这顿饺子也平添了许多讲究:一是馅必清素,不能放荤,寓意素静、顺利;二是包必人多,能干活的人都要凑前,寓意亲和人气旺;三是烧必秸秆,不用风箱吹,只能用芝麻杆、棉花杆等秸秆烧,意为生活节节高;四是吃必守规,依辈分次序吃,辈分高的先吃,吃的数量只能是偶数不能是奇数,否则不吉利。吃前先放炮,意为除邪驱恶,吃时尽量缩短时间,杜绝差错,饺子盛在大盘里,家人相拥而就,吃时不蘸汁,小孩不上桌,寓意稳妥、平安、吉祥。

饺子有馅,馅心内容千变万化,各式各样。一家人围案包饺子,把面皮放在掌心,圆圆的皮上放上馅,表达一种祝福。全家老幼围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品味着祖母、母亲的辛苦,共同体验时光流逝。温暖、祥和的气氛烘托着家园意识,亲情的感召力比食物的诱惑力大得多,吃下去的不仅仅是美味,更重要的是亲情和母爱。“没有饺子不过年,不吃饺子过不去年。”俗话说得有些偏颇,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渴望与向往。小小饺子,包着乾坤,包着人们希望来年幸福、平安、吉祥的心理,是新的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之中。

我国地域辽阔,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各有不同。清初河北《肃宁县志》载:“元旦子时盛馔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苏杭一带,除夕夜吃蛋饺和胖头鱼,但鱼只吃中间留头尾,蕴含金银元宝和有头有尾,一年到头,家事盛旺。云南昆明地区除夕年饭吃大豆制成的饵块,可炒、烤、煮成甜咸味,祈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黑龙江、吉林、辽宁除夕吃酸菜大肉馅饺,意“酸宝”(拴宝)。河南一带把饺子与粉皮共煮,叫“粉皮饺子”,意“玉带缠宝”。陕西一带则将饺子和面条掺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山东除夕夜全家坐在一起包饺子,年夜吃素饺子,意求新年素素净净、平平安安。

饺子在中国如今已经成为品种繁多、四季有市的大众商品,如有大肚馅足的木鱼饺,花边月牙饺,鸳鸯饺,四喜饺,蝴蝶饺,金银饺,贵妇饺,珍珠饺等。过去一些达官显贵才能食用的韭菜虾米饺、白菜大肉饺,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些蔬菜、野菜也堂而皇之地登上饺子馅宝座。饺子也有一些别名,北方有称“扁食”“扁合”,老北京叫“饽饽”,广东人叫“云吞”,四川人叫“抄手”,叫法不同,但说饺子都知道。饺子,不但中国人厚爱,外国宾客也赞叹:中国饺子,好吃!

用饺子来做宴席,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在劳动人民不断创新中,饺子宴也在千年时间的流转中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在甘肃金昌,就研发成功并推出了极为吸引人的“七彩饺子宴”。七彩饺子宴是以“紫金花城浪漫金昌”为主题,选用上好的面粉和馅料,将蔬菜、水果还有花卉的汁儿融入面粉里,再分别加入不同馅料,包制出形态各异的饺子,造型栩栩如生且颜色讨喜。“七彩饺子宴”的7种色彩都是从纯天然植物中提取,故而是看得欢喜,吃得也放心。“七彩饺子宴”在馅料上将荤、素、蛋、禽、海鲜等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馅料的美味和口感;在滋补汤的改良上,将家禽、菌类及配料放入蒸锅密封蒸制,采用广式炖汤隔水炖的方法精心熬制,充分释放各類食材及其内在的营养成分,再以干菌浸泡,配制成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滋补菌汤。为了装点和美化饺子的外观,各种饺子皮的色泽用料分别从新鲜的菠菜、火龙果、南瓜、紫甘蓝、紫薯、胡萝卜、西红柿中提取,把饺子包制成各种形态优美的花样,再配以诗意的摆盘,饺子就立刻变得活灵活现,养眼又好吃。“七彩饺子宴”不仅给大家一种口味上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当形态各异的漂亮饺子上桌后,光是看看,都心生欢喜,简直舍不得食用。

饺子宴从汤到皮、馅等,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保健功效,去除了中餐常用的煎炒烹炸过程,减少了人体中油脂的摄入量,符合健康就餐理念。饺子宴优美的造型给人以视觉冲击,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和现代美食文化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馅料饺子
饺子
俄罗斯的饺子有哪些奇怪的馅料
China
好吃好玩的饺子
好好的路
包饺子
煎酿莲藕饼
粘黏的饺子
莲蓉馅料的加工操作要点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