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计划”:为留守儿童播下“星星之火”

2022-07-07 23:58李叶
设计 2022年12期
关键词:花火装置孩子

李叶

看点

游牧 留守儿童 星星之火

“花火计划”是一个以建筑为起点,面向山区留守儿童的非营利性教育项目。基于开源的课程设计理念,花火计划以空间装置建造为切入点,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现状,逐步开发并完善了一个全新的夏令营艺术教育体系,并设计了多项适合8-14岁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课程。“花火计划”创办至今,带领数百位儿童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建造课程。

“花火计划”的课程包括一些艺术和建筑启蒙课程。“建筑学”被用作世界认知的媒介,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开发他们的自我潜能,引导和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们通过真实的身体参与方式回到现实世界,从而将孩子的兴趣重新带回真实的世界中。同时,他们可以熟悉建设者和创造者的工作,从而有一个更生动、更丰富的职业梦想。2021年,“花火”项目获得了iF社会影响力大奖,让世界有机会增进对中国公益设计项目的了解。花火计划缘起于一本造建筑师团队担任课程设计与教学的乡村留守儿童公益建造营。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源的非牟利建造教育项目,花火计划的全部建造项目均公布详细建造细节,鼓励更为广泛的公益建造行为。它是一个向日常空间参与者开放源代码的架构模型,志在让参与者成为平等的空间创造者。参与者可以共同开发,不断重定义建筑的“代码”,从而无视预先设定的静态组合逻辑,根据他们的愿望重新组织空间,修正或替换空间构成元素。花火计划试图引导一个自下而上的建造体验过程,鼓励空间的日常参与者与空间的相互塑造,并根据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愿望,重新组织构造形式与空间形态。

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一个具游牧性质的跨领域创意实验室,由建筑师,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组成。我们的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与装置,新媒体互动艺术,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公益建造教育,独立出版与写作等思辨性实践。

从乡村建筑到城市设计,从商业项目到独立艺术创作,一本造工作室在专业领域积极回应各类型的设计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依靠多种媒介积极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全面融合。以创造力为驱动,一本造工作室寻找传统观念中被忽视的机会,创造富有“信念力”的场所,以拥抱愈加复杂的现实世界。

空间是一个具有类人属性的“生命体”, 需要与人有更多感官之外,精神之内的联系。如果将原有附属性的功能转变为多维交流的“信念力场”,空间将脱离功能成为精神存在的主体。新媒体与科技的介入将使得这一定义成为可能形成的现实,人面对空间的需求也将随着情绪的代入、情感的寄托、拟人化的交流变得多维和必要,文化也得以更好地生发、传播、互动、和再生。

旧的场所面临着新的功能解放以及信念重构,从而形成具有精神力的实体场所,以发端于日常生活中的英雄主义达成对日常生活的保护。

《设计》

李豪

一本造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花火公益建造项目(Program SPARK)发起人

《设计》: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称自己为“一个具游牧性质的跨领域创意实验室”,“游牧性质”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要“游牧”?

李豪:这里的“游牧”,既是指物理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建设新知识的手段。

我们的大部分项目处于偏远的乡村,这使得传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不再适用。因此,我们长期奔走于项目工地上,在每个项目中付出大量的驻地时间,试图寻找一种“在地”的创作方式,在当下的时空里寻找零落甚至感性的历史、文脉、自然碎片。这种随时追踪、现场改善的做法时刻充满着材料的“物性”和建造的“匠性”之间的碰撞。

《设计》:“花火计划”是从何时在什么契机下启动的?取名“花火(SPARK)”的寓意是什么?

李豪:“花火計划”是2017年正式启动的,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李可欣,她在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有着多年的经验。我们在教育上的很多观点一拍即合,因此立刻决定将“建造”作为种太阳每年的留守儿童夏令营中的“工作坊”之一,带领孩子完成建筑装置的建造。

“花火”的寓意其实非常简单也很浪漫,就是希望我们的营地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充满欢乐记忆的夏天,多年后想起来也依然有着甜蜜的回忆,也希望我们带去的课程,能够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设计》:“花火计划”的实践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一本造的“在地”营造的特点?

李豪:“花火计划”的课程材料都取材于当地材料,或是与当地工业有联系的材料。例如,“raise me up”的材料取自精益管,被广泛应用于华南地区工厂中,作为货架和流水线工作台使用,而课程实施所在地区恩施的留守儿童父母大部分就在这些工厂务工;“嗨梯”的材料是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梯子;“白日梦蓝”的材料是雨水管。

《设计》:留守儿童群体近年来颇受关注,“花火”这个项目的形式收到了来自留守儿童本身和城市关注者怎样的反馈和评价?如何回应“艺术对留守儿童来说有什么用”等问题?

李豪:其实每次营地孩子都有写日记,这是孩子们和志愿者以及我们这些导师交流的方式之一。直接贴出孩子们的日记有些冒昧,我截取一些他们语句的片段:

“今天的工作坊十分有趣,更多的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不去问,也无人打扰,与世无争地创做者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更期待的是明天上午的电钻(这里解释一下,其实是手钻),真男人就得会用电钻。”

“今天感觉到父亲的不易。我只想说,感谢天下一切为了家庭而拼搏的父亲(这里解释一下,他的父亲是建筑工人)。”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花火计划”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两个夏天的美好记忆。我们无法寄望于短短一周的营地课程能够立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希望这能够成为他们心中的星星之火,未来可以燎原。

《设计》:在“花火计划”的推进过程中,留守儿童群体让你们产生了哪些思考?未来还会为这个群体做哪些事情?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李豪:孩子们在创造力的表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令人惊叹。

在2018年“嗨梯”的课程里,我们第一次尝试加入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方案表述与评选的环节。在开始方案设计之前,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当时参与建造营课程设计与探讨的一共有四位建筑师,一位数字艺术设计师,一位艺术行业的从业者。我们预估了孩子们方案设计与模型制作的时间,整理归类了有可能出现的方案形态。

但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自发先进行了组内的方案PK,有一位小朋友甚至画了十几张方案草图表述他的想法;最终孩子们的方案不仅在形态上囊括了我们总结归类的全部种类,从仿生建筑(作品《小虫屋》,仿拟了昆虫的形态),到对人文细节的关怀(作品《琦珺》,设计了很多交错的出口,让人们可以不被打扰地出入),在平面图的表达上自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有的像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图一样,将每个建筑部分的立面也表达在平面图上;有的以序号归类代替不同的形态;有的自己摸索出了非常接近建筑学图纸的表达方法,平立面清晰分明。

“花火计划”作为工作室的重要版块,会一直持续做下去。

《设计》:“花火计划”的推进过程中所遭遇过最大的挑战/困境是什么?从你们的实践经验出发,为留守儿童做实事,还有哪些地方是可以让更多人参与、配合及有更多作为的?

李豪:其实每年都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和问题,毕竟“建造”这件事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去年完成的“ofofofo”,也就是“盛放”项目,是一个难度系数最高的项目,因为我们需要找到12辆完整的,可以使用的废弃共享单车,并且对它们进行初步改造,以确保孩子们能自己动手组装。在孩子们旺盛的蓬勃的精力面前,这个装置从组装起来就几乎没有停下来过,它一直在旋转,因此其构造需要经得起孩子们大量的使用。所以,在研发上花费了比较多的心血。

其实,只要大家有这个想法,是有很多途径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和陪伴工作中来的。每年会有很多经过认证的专业公益团队进行志愿者的招募。

《设计》:在一本造官网上提到一本造工作室依靠多种媒介积极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全面融合,请举例说明一本造的融合成果。

李豪:代表性的作品有装置echo,uncertain memory,波普星系列作品。

回声 ECHO

“回声”是在2017上海香蕉娱乐嘉年华中展出的临时装置,由建筑师李豪与艺术家田渊同创作。

装置位于黄浦江边的上海世博公园。世博公园曾是为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场地,临近奔驰-梅赛德斯中心与世博源商业区。但是由于公园的空旷和黄浦江的强风,这里平日少人驻足,缺乏活力。

由于搭建时间仅仅七天,且在展览接触后需要拆卸后运送至其他地区巡展,装置采用了一种广泛运用于管道吊挂的型钢系统,仅依靠预制的三维型钢构件与螺丝即可完成组装,展览完成后可迅速拆卸回收。综合装置中使用的主材尺寸,结构模数定为750mm,在体量适中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材料。

建筑师希望“回声”装置让人们能够在嘈杂的嘉年华中有一个安静的角落,沉默内省,重新关注自我并建立与自然的联系。

艺术家田渊为装置设计了两组互动艺术作品:之一,是随着人进入的步伐而荡起重重涟漪的水潭;之二,是根据人触摸力度与方式不同而奏起不同音乐的植物。

“回声”的外立面采用定制的铝塑板材,随着自然光线的强弱与角度,呈现从情侣到暗红的变幻,只反映光/环境/观察者自身,对内部空间几乎没有任何暗示,从而阻挡了人们对于内部空间的阅读,制造了视觉上的距离。断裂的内外形式由暴露在外立面的穿孔结构框架所缓和。穿孔框架构成了一个个“窥视”的窗口,人们从这里观察装置内人们的穿行/躊躇/和植物与水的互动,创造出一种主观性的复杂关系。

装置内部大面积使用镜面有机玻璃,略显局促的室内空间在镜面反射中无尽延伸,创造了一个无止境的表面。

人们进入装置不自觉地观察自我,整理仪容。镜面有机玻璃板成为了我们强有力的设计工具,它有着极为优秀的反射能力,且易于安装拆卸;并且,最重要的是它的表现力只依赖于自然光和周边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容易不自知地沉浸于环境中,只思考同样在环境中的我以外的对象;然而,在“回声”装置中,被“我”忽视的下意识的动作:触摸,行走,经由互动装置,有了可以看到/听到的“回声”,这些动作因而变的鲜明可感;不断重复的影像充斥了了整个装置,人们沉浸在“自我”的影像中,不得不关注自我,并重新建立与自然之物的关联。

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依赖于数字技术与复杂的施工工艺,大规模建设的城市建筑也往往表现出对标准技术的直接复制。而一旦普遍,原本诗性的技术形式就逐渐丧失了建构能力。在“不确定的回忆”与“回声”装置中,建筑师希望依靠基本的建筑工具与材料挑战无处不在的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展览期间,共有超过六万人参观了“回声”,这里也成为了嘉年华乐趣十足的拍照圣地。

策展人:artcare

设计:One Take Architects

建筑师:李豪

艺术家:田渊

主要材料:型钢/阳光板/铝塑板/有机玻璃/led等

摄影:康伟

不确定的回忆 UNCERTAIN MEMORY

“不确定的回忆”是在2017上海香蕉娱乐嘉年华中展出的临时装置,由建筑师李豪与艺术家朱剑非共同创作。

装置位于黄浦江边的上海世博公园。世博公园曾是为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场地,临近奔驰-梅赛德斯中心与世博源商业区。但是由于公园的空旷和黄浦江的强风,这里平日少人驻足,缺乏活力。

由于搭建时间仅仅七天,且在展览接触后需要拆卸后运送至其他地区巡展,装置采用了一种广泛运用于管道吊挂的型钢系统,仅依靠预制的三维型钢构件与螺丝即可完成组装,展览完成后可迅速拆卸回收。综合装置中使用的主材尺寸,结构模数定为750mm,在体量适中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材料。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建筑师从一个普遍的长方体形式中发掘感性的特质,借助丝线与光线的相互作用,打破世博公园匀质均一的空间,让这片小广场成为引人驻足与探索的地方。

垂直错叠的透明阳光板构成了装置的立面,不同时段的日光更加柔和,多重光影流淌。在装置内,结构体以彻底的线性形态服务于空间。一层错落的阳光板与外部立面拉开距离,共同构成复合界面,改变了阳光板均一的透明度,又保有了材料透明质感的残痕。

白天,强烈的反射令阳光板首先凸显了自身的形态,视觉不再寻求穿透而是停留在表面,阳光板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装置内部共使用了超过12千米的丝线,随着风力微弱地颤动,在日光下呈现四种渐变色彩;恰当的密度带来了半透明感,成为自然光的过滤器,延滞了视觉向着内部的匆促穿透。

入夜,艺术家小非设计的灯光互动程序改变了丝线的色彩,并响应人在装置中的位置,改变光色与节奏,这些细微的变化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与身体经验。装置内的灯光被复合界面反复折射,形成戏剧性的色彩变幻。阳光板捕捉着两边的光与活动,揭示又模糊了影像的次序,半遮半掩地呈现着内部世界,如同一个模糊梦幻的皮影装置,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成为一个瞬息万变的光的雕塑。

人们行走的路线被被柔软的丝线限定,看似宽阔的装置内部实际只提供了一条明确的路径通向终点;光线经过丝线与阳光板的折射和过滤,在装置外部呈现复杂的变化,色彩被微妙地扭曲,真实的色彩永远无法被感知。

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依赖于数字技术与复杂的施工工艺,大规模建设的城市建筑也往往表现出对标准技术的直接复制。而一旦普遍,原本诗性的技术形式就逐渐丧失了建构能力。在“不确定的回忆”装置中,建筑师希望依靠基本的建筑工具与材料挑战无处不在的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展览期间,共有超过六万人参观了“不确定的回忆”,这里也成为了嘉年华乐趣十足的拍照圣地。

策展人:artcare

设计:One Take Architects

建筑师:李豪

艺术家:朱剑非

主要材料:型钢/阳光板/有机玻璃/丝线/led等

摄影:康伟

盛放 BLOOMING TIME——2021 年公益建造项目“花火计划”

盛放(Blooming Time)是2021年公益建造项目“花火计划”为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普格县特尔果中心校的留守儿童们带来的空间装置课程。

这座孩子们亲手创作的装置,将在营地课程结束后留在学校,成为属于大凉山这座大自然的“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回收自城市的二手共享单车,成为了孩子们的大玩具。

十二辆ofo单车首尾相连,形成类似旋转木马的形态;中间以顶棚完成庇护的功能,成为一个靠骑车的人驱动的“旋转木马”。大家亲切地称它为ofofofo,循环的o和f两个字母,回应了装置的形态。词与物之间紧密咬合的形式与节律所传达的情感,仿佛是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诗中的金句“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rose)。

这是一个独特又梦幻的装置,它看起来似乎有点危险——学自行车的过程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异常艰难;但又十分安全——十二辆相互咬合的自行车,形成了一个既可以旋转又不会倾倒的稳定结构。但若是有人“摸鱼”,它也很难顺畅快速地旋转起来。孩子们在安全的结构下,探索感官和运动神经,锻炼身体的平衡与协调系统,也尝试着协同与冒险。

在城市中“消失”的小黄车,成为了孩子们手中的“大玩具”。日常的用品在被“陌生化”之后,拥有了新的形式,讲述了物的寓言。

装置设计: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营地设计: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

主持建筑师:李豪

项目建筑师:陈星光

设计团队:李豪,陈星光,周雪儿,南雪倩,王晓阳,张珍妮,吴琳倩

志愿者:张雨涵,王秀,向伟静,王子豪,郭旭仪,雷应宝,李可欣

建造者:吉各医生,吉木么日各,吉各阿牛,吉木么日呷,吉各么常英,吉木阿牛,吉木子呷,林源,丰杰,马海日木,吉比军杰,土比尔日,杨川,阿则子拉,吉木尔达,吉各日阿木,阿子么子合,吉木尔阿木,久么友轰,丰小明,吉各么子呷,毛成方,吉木么尔歪,各永聪,俄洛日呷,陈军,俄洛么子咱,丰龙英,吉木子呷,阿皮么王里

摄影师:李可欣,南雪倩

主要材料:自行车,帆布,tpu等

白日梦蓝 BLUE DAYDREAM

“白日梦蓝”是一本造建筑工作室联合独立音乐人铁阳,在公益组织“种太阳”的夏令营项目中,带领湖北浠水县大别山区的留守儿童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共同设计并亲手搭建的一座“会唱歌的房子”,为孩子们带来一个“乐队的夏天”。

“白日梦蓝”由十组构筑物构成,分为三个声部,每个声部3-5个音阶。主要发声部位为三种不同直径的PVC排水管,并由顶部的蓝色给水管进行音高的调节。PVC给排水管在乡村及其常见——乡村里的民宅大多外露排水系统以节省造价方便检修,因此很多孩子对它们并不陌生。它们拥有极为丰富的转接配件系统,这帮助孩子们很容易地理解了原理并快速装配完成,甚至摸索更多的组合方式。

使用PVC给排水管设计发声器的灵感来自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原住民的竹制打击乐器——他们使用不同直径的竹子,打通内径并捆扎到一起,击打发出生声音形成极为丰富有力量的旋律与节奏。

为了简化搭建流程,我们以110mm直径的排水管为基础将白日梦蓝的底座设计为统一尺寸的基础——即“凳子”,成为白日梦蓝的基本构架。与此同时,110mm直徑的排水管也是孩子们的“画卷”——根据听到的音乐,孩子们尝试在管壁上进行创作,再把它们组装进入白日梦蓝。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排水管底座顶部填充了常见的建筑材料——膨胀泡沫胶作为吸音棉,减少声音在下部分的传播,使发声部位集中在白日梦蓝的上半部分,使音阶的调节更容易被量化。

如果说P V C 给排水管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架子鼓”,那么“一次性拖鞋”就成为了“鼓槌”——廉价耐用,尺寸合适,且具有不错的韧性和弹性,带动空气敲击出颇有质感的声音。

建筑设计: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课程设计: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

志愿者:王晓阳,周雪儿,石雨菲,田舒宁,张云天,向伟静,郭琦珺

建造者:徐源,徐佳雪,王航,王立新,徐文汝,史立柯,胡兵,徐梓昕,徐浩文,徐鑫淼,徐紫瑞,徐明宇,徐倩,王熙,徐佳然,徐震,王志海

音乐人:铁阳

摄影师:蔡昕媛,李可欣,杨佳欣,南雪倩

嗨梯——2018 留守儿童空间装置建造营

嗨梯诞生于2018年夏天。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它是一本造工作室和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合作,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大河岸镇汤河小学留守儿童夏令营中,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创作并建造的的空间装置。

嗨梯的结构由20个相互独立的木梯组成。这种形式的木梯是中国乡村中最为常见且易于获取的工具,几乎每家房前屋后或村镇工厂都会有木梯备用。它往往由杉木切割/打磨制成主体;出于造价和性能考虑,制作者甚至不会采用榫卯结构,而是选择螺钉合页铆固。由于每一把梯子都拥有完全独立且相对稳定的结构,且开合角度调整幅度较大,因此20个梯子的空间组合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可能性,即使未经建筑学专业训练的儿童也可以参与到“设计”与“建造”的全过程中来,即所谓“一个无限参与式的开放场景”。

“无限参与式的开放场景”(indeterminate participatory openended situation)的概念由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提出,即创造一种可以回应事件的空间(suited to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nex t)。嗨梯作为一个开放的结构,通过相对稳固的结构提供了一个空间形态多变的场所,没有具体预设功能,从而可以激发或者回应里面发生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不确定的方式改变,不断显示新属性”的能力“change in indeterminate ways over time, continuallymanifesting new properties”。

建筑师鼓励孩子们重新发现场地与建筑的逻辑关系,定义建筑的功能,由建筑装置的使用者/体验者(建造营的孩子们)来完成嗨梯的建造。嗨梯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由未来的使用者共同策划建造的装置,这在装置所在地罗田的乡村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在分工细致的现代城市中,很少有使用者能够参与到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在这个小小的建筑装置里,我们部分地重现了这个有趣的过程,恢复建筑的全民参与的社会属性。

在每天的日记中,孩子们称自己为“建筑使者”:“我们每天都做建筑使者,真正的建筑使者五年做的东西我们在一天里完成,虽然做的不是那么好,但可以感受到建筑使者的辛苦。”他们也敏锐地发现了“空间装置”有趣的地方——“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正是理论家威廉C赛茨(William C Seitz)所形容的:“装置艺术主要是装置起来的,而不是画/描/塑出来的,他们的全部或者部分组成要素是预先形成的天然物体或碎片,而不是艺术材料。”

嗨梯的主要材料全部取自日常乡村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木梯,透明桌布,纸板等等;而用于创作的辅助材料,则由孩子们在田野考察中采摘获得。对于这些生长在乡间,日日与自然事物亲密接触的孩子来说,这些常见的事物在建造中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功能,从而有机会以新的视角认识它们。

课程设计: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营地设计: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

主持建筑师:李豪

设计团队:王晓阳,康伟,周雪儿,蔡昕媛

志愿者:吕佳欣、唐子涵、石雨菲、郭琦珺、陈高杰

建造者:闫孜博,彭泽华,周曜,王岚清,周志豪,周逸菲,张南青,杨婷婷,肖思浩,周磊,胡子滢,汪铭烁,罗安琪,李天宇,王子濠,吴钝,张可馨,王凌,张淦,杨迪

摄影师:康伟,李可欣,蔡昕媛

主要材料:杉木,pvc,喷漆,采集自乡村的自然植物,纸板,led灯等

唤醒 RAISE ME UP

“今天我玩的很开心……在建筑工作坊的教室里,……走的时候我真的心里有一丝不舍,因为它太漂亮了,我根本就移不开视线……·从小到大第一次做那么大的东西……”

这段话来自夏瑜小朋友的日记。她是种太阳·四川南充仪陇空间装置建造营的一员,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在为期六天的建造营中,她和其他24名孩子一起,第一次亲手设计并搭建了一组空间装置。在最后一天的展览中,装置吸引了周边百余居民和学生,成为了春节之外最热闹的嘉年华。

城市的飞速发展反衬了仪陇和恩施这样的小山城的困境。这里稀缺的可耕作土地令当地人不得不远行打工维持生计。大量的孩子被留给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成为了“事实孤儿”。然而,尽管这些孩子都被外界贴上了“事实孤儿”“留守儿童”的标签,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大大的不同。

仪陇和恩施,代表了留守儿童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在仪陇,孩子们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留守儿童,是非婚生子女。很多孩子第一次来夏令营的时候,连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都没有。志愿者要从洗脸、洗手一点一点教起。陪伴的长期缺失令这群孩子渴望关爱,却又对交往的界限模糊不清。一旦志愿者们表达出善意,他们会立刻向你索取手機,相机甚至未经允许翻包;一旦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他们又会立刻表现出习以为常的落寞。这种早熟很难不令人落泪。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而在恩施,情况则要好的多。虽然这里的孩子更小,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拥有比较完整的家庭,虽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但是物质条件更为丰厚,得到了学校和家庭很好的照料。他们热情、活泼,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极度的渴求与敏锐的感受力。

给这些孩子做空间装置建造营,这是第一次,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对于这些从心理状态到知识储备完全不同的孩子,“RAISE ME UP”空间装置建造营试图探索更多的未知:

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能否独立完成一个“建筑”,或者说“空间装置作品”?

孩子们能否完全参与到建造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和家长们代劳?

教师干预与孩子们自主创造的平衡点在哪里?

面对两群心理状况与学习基础完全不同的孩子,建造营要如何调整课程适应他们?

建造能否由建筑师推而广之,成为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基础课程?

在寻找质轻价廉又易于拓展的建造材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柔性管这种有趣的材料。柔性管,是一种在中国南部工厂非常常见的搭建系统,是20世纪下半叶流行的“精益制造”哲学发展而来。因着大工业制造时代的开始,柔性管因其易用性与安全性被大量推广普及。而这些广泛应用于中国南部的工厂,也正是留守儿童父母们打工的去处。

柔性管体系提供了十余种成熟的构件连接方式,不需要提前订制,并且价格低廉易于获得,容错性高。除了负载外,不需要考虑太多的精确数据和结构规则。并且,它比普通建筑工程用的钢材更轻,更适合小型轻量构造物的搭建。

在恩施的建造营,我们为孩子们的建造设立了基础规则:每组以共计16根柔性钢管建造一个八棱锥型的小房子,孩子们可以完全自己动手建造,保证了完全的参与度与安全性,即使某些构件搭接不够紧密也不会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若干组小房子自由组合,形成原始聚落空间形态。在结构搭建完成后,阳光板和麻绳给了孩子们更完全的创作自由。麻绳发展出了无数种缠绕方法,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空间围合度;阳光板上的彩色拼贴让剪刀成为了孩子们的画笔,利落的剪刀径直剪向或完整或细碎的色彩,色块交迭后愈加丰富的色彩成为了阳光下颜色的游戏。

在仪陇的建造营,为适应更高年龄的孩子,并减少运输带来的成本,我们以更为轻质的竹子配合柔性管体系的预制构件,每组以共计36根竹子建造一个更为复杂的形体。

从通常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很难称之为“建筑“,它们当然不能住人,没有明确的功能,也不能够遮风挡雨。但是,在创作的六天时间里,孩子们出色完成了个建筑师的任务:接到设计任务,明确基地条件与设计要求,用草图和概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最终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搭建。

最初我们考虑过将志愿者的作品作为范例指导孩子们的创作,然而在建造营第二天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没有想象中的“不能理解”“无法沟通”,孩子们以比我们预计快一倍的速度完美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五天紧锣密鼓的创作,令孩子们第一次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建筑装置——这恐怕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没有的经历。

在搭建作品的日子里,连在学校外几公里开饭店的大叔都会向我们打听:听说孩子们要搭六个小房子呢!我们自豪又欣喜,不仅是因为建造营这件小事成为了村子里的大事件,更是因为孩子们在这里真正成为了创造的主体,而不是被关爱的对象。在建造营,他们是“在场”的!

同样“在场”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我原以为建筑就是盖房子,就像我们平时在城市里看到的那样。”建造营的志愿者在开营前的培训结束时说,“今天才知道,原来建筑师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在以后的职业选择中,建筑师也会成为我理想的职业之一!”在建造营,志愿者们不再是单向地付出自己的善意,而是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在建造这件小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課程设计:杭州一本造建筑工作室One Take Architects

营地设计:武汉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

合作机构:仪陇发展协会,恩施望坪希望小学

志愿者:(仪陇)靳嘉桐,冉伟骏,涂崇妍,罗伊婷,魏希雅;(恩施)李露,汪文丽,邱德志,李凯,潘炳乾,缪熙婧,张玥

建造者:(仪陇)杨欣宇,李金曼,李虹橙,袁潇,胡富权,李瑞艳,许亮,刘娇,王奕莲,余洁,陈爽,许军贤,张涛,袁渊,吴文海,王堃,黄伟,吴明沁,李春梅,钟思,王进龙,夏瑜,陈婷,刘贤;(恩施)刘演佼,王晶晶,姜永成,张艳萍,罗文慧,张志铎,吴经星,姜寿宇,张健,罗靖宇,杨春豪,鄢玉娇,陈玉兰,刘佳煜,刘威,刘昊,张成锋,张亚娟

摄影师:蔡昕媛,康伟,李可欣B14F8796-C278-4202-B829-5DCCD1B07EA2

猜你喜欢
花火装置孩子
像繁星点亮天空
流水LED灯装置
日本人借花火大会深情告白
轰趴装置指南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关于几个重要保护定值完善的探讨
花粉交流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