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宁
江阳
正值毕业季,北大港生江阳比往常更忙一些。6月初,江阳就前往深圳,参加香港回归的相关活动。随后,他飞回北京,接受采访、参加本科生毕业晚会、录制节目、开座谈会……整整一个月,他忙得几乎脚不沾地。
在所有行程中,最让江阳感到激动和难忘的,是录制自作曲《紫荆》。他首次尝试自己创作歌曲,并且找到24位来自京港两地的青年一起合唱,拍摄音乐视频。“这首歌是我自发创作的,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表达香港青年人的心声和感受。”江阳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紫荆让每一颗心凝聚,多少崎岖前路有你何惧。致敬那五颗星那个时代,大地分隔但同有一个梦……”在歌词中,江阳倾注了自己对香港与北京的热爱,以及深入了解香港历史后的感悟。这首歌曲,不但是献礼纪念香港回归的作品,也融入了江阳在内地生活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一众从香港到北京求学的年轻人中,或许江阳的故事比较特殊,却是一代香港青年双城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与记者对话时,江阳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当谈及为何选择到北大读书时,他说:“北大是我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我一直梦想到更综合的平台学习,去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
江阳的北大情结开始于2016年。当时在招生讲座上,他听到一位学长的故事,于是对北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长让我了解了北大的学习氛围,甚至北大的食堂有多好吃,让我相信在北大可以实现我的理想、我的梦想。”江阳花了1年时间准备,于2018年通过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计划,以第二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2年6月,江阳在准备新歌录制。
2021年7月1日,江阳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
如今,江阳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听不出太多口音,但最初入学时,他还是遇到了语言上的难题。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使用专业术语,有时还会夹杂方言,江阳时常因为跟不上课堂节奏而落下笔记。每当这时,他都会在课后跑到讲台前,拦住老师问问题。
不少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主动来帮助他。其中一位法学院的教授,经常找他聊天,从社会热点问题,聊到专业知识,再到人生方向,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江阳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在北大的自由学术氛围中,教授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一些问题,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对他来说,第一次住集体宿舍也是全新的体验。“虽然我没有合宿的经历,但想真正融入大家,這是最好的方式。”江阳说。因为适应能力强,他很快就和室友打成了一片。
去年11月,“同心·筑梦”大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启动。江阳丝毫没有犹豫,找到已经合作过几次的室友杨天宇,开始构思视频的主题和内容。“我希望能展示出一个香港青年在内地的故事,同时希望以内地的视角来展现。虽然我和室友的时间很难对上,但还是碰撞出不少好点子。”江阳说。视频的内容来源于江阳的真实生活。作为一名香港青年,江阳追逐着梦想,来到北京,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深受触动,希望有机会能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经历。
拍摄过程中,江阳与杨天宇投入了大量精力。为了呈现最好的画面,他们经常需要在一个地方等很久,直到没有路人入镜。几个月后,短片《我的中国故事——做一个用歌声讲故事的人》诞生了。开头一幕,江阳与远在香港的弟弟视频通话。弟弟用广东话问:“哥哥,你毕业后留在北京吗?”紧接着,江阳用普通话独白引出故事。他向记者解释道:“我和弟弟的对话,不仅代表两地的连接,也代表一种传承。”今年4月,江阳的短片冲出重围,在150余份作品中获得了唯一特等奖。
在江阳看来,“人生贵在体验”,只有这样生命才有价值,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大学4年,江阳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在体验中充实自我。
大一暑假,通过朋友的介绍,江阳报名参加了支教活动,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小山村的一所小学。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刚到那里时,江阳还是有些吃惊。他问校长:“小朋友们上课的地方呢?”校长指了指前面的平房。他又问:“那我们睡觉的地方呢?”校长转身指了指露天操场。于是,江阳与同伴在操场上搭起了帐篷,每天席地而睡,和孩子们一起吃大锅饭。
左上图:2019年,江阳在湖南山村小学做支教老师。右上图:2020年初,江阳在香港给独居老人派发防疫物资。左下图:2021年6月,江阳与北大校园合影。右下图:2022年2月,江阳作为特约记者采访参加冬奥会的相关人员。
当时,江阳负责教音乐、英语和跆拳道。山区的孩子求知若渴、天真烂漫,经常提出一些疑问,希望他帮忙解答。其中一名学生却让他犯了难。刚见到来支教的大学生时,这个孩子十分抵触,一直叫他们离开。江阳从校长口中得知,女孩是留守儿童,由老人带大,缺乏关爱,担心和支教老师产生感情后,随时会分开。后来,江阳留下了电话号码,“我告诉她,有什么烦恼随时可联络我”。
临近支教活动结束,几十名学生在音乐课上齐唱了感恩歌,举起双手摆出心形手势,向江阳表示感谢。如今回想起来,虽然当地蚊子多,热水也不够用,但江阳的心头还是会涌上暖流。“对我来说,这是一段十分宝贵的经历。虽然我们有时候会抱怨生活,但也要懂得感恩,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江阳说。
秉持着体验至上的人生理念,江阳不断尝试着新事物。同年暑假,他参与组织了2019年“爱我中华”青年大汇聚火车团,与上百名粤港澳台青年赴各地参观。之后,他不但站上了北大的舞台——新年晚会、中秋青春歌会、五四青春歌会等,还把握住机会,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亮相中央电视台《综艺盛典》、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一站到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暴发。彼时,江阳正利用寒假在港陪家人,得知防疫物资短缺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到香港侨界社团的义工团中。“我参与组织策划派送防疫包行动,将口罩及消毒喷雾送到有需要的人士手上,同时组织身边的同龄人,加入抗疫义工队伍。”江阳说。当时,在石硖尾、深水埗等地区,居住着一些环衛站工人和独居老人。江阳同义工团队一起,前往他们家中探访,并且向他们派放防疫包。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江阳作为凤凰卫视冬奥特别主题节目《港生睇冬奥》特约记者,带领港澳地区人民以及海外华裔了解冬奥。在参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时,江阳深受震撼,“原来它如此富有科技感”。当时,一些民间团队自发地拍摄了冬奥主题的小电影。江阳说:“有人在北京奥运会时就拍了相关作品,14年后,他们依然对国家盛事充满热忱,让我深受鼓舞。”
在不断丰富人生经历的过程中,江阳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盈。
江阳的故事很丰富,但大多和音乐有关。
上中学时,江阳比同龄人超重30多斤,十分缺乏自信,也很害怕当众讲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站上了中学的音乐剧舞台。表演时,他被聚光灯笼罩着,沉浸于每句台词,感受到了音乐赋予人的力量,“我感觉到我在活着”。从那时起,他重新获得了自信和快乐。“音乐不但让我蜕变,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富足。”后来,他经常参加一些唱歌比赛,或是登台演出,一直梦想着站上更广阔的舞台。
因为父亲在广东从商,江阳对内地最早的记忆是去广东旅游。虽然当时内地发展迅速,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不少香港人对内地依旧很陌生,存在一些误解。“我的同学们很少来到内地,这导致他们对内地的看法有些欠缺,没能看到这里拥有很多机会,值得香港年轻一代好好把握。”江阳说,“但当时我年纪还小,没有对内地产生深刻的认知。”他一直想着未来要在香港的大学读商科,毕业以后去国外深造,学有所成后回港创业。
转变发生于2015年。江阳报名参加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举办的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参访团,与上百位港澳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前往北京参观。第一次来到北京,江阳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和魅力。从故宫、长城,到南锣鼓巷、国家博物馆,他和伙伴们几乎把北京城转了个遍。最令他激动的,是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他不仅见到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老师,学习了如何专业发声,还在手把手教学中尝试了弹琵琶。
2022年4月,江阳在线上带香港学生“云游”北京。
回忆起这段宝贵时光,江阳说:“虽然活动只有9天,但我们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几乎没有时间睡觉。”因为相处愉快,这趟旅途成为他回忆中最快乐的时光。直到现在,他与团里的好朋友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因为一些人,我爱上了一座城。从那时起我就在心底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我以后一定要来北京。”
后来,只要有机会,江阳就会报名参与内地交流团。“每年的假期我都会参加夏令营,前往不同的城市,走遍大江南北,增广见闻,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中国。”江阳说。几年时间内,他参加了二三十个交流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逐渐成为组织者,试图带领更多香港青年来内地参观学习。
从小时候在心中许愿,到如今在这里上学,江阳一直尝试将自己的北京故事分享给更多年轻人。在香港举行的五四运动100周年菁英论坛上,他作为唯一的“00后”,分享了自己在北大求学的经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台下有观众问,上学的地方是不是到处都是牛。江阳回答道:“去内地走走看看吧,到时候你就会彻底改观。”他深刻认识到,两地间的交流和分享十分重要,自己也应当付诸行动。
“我对内地十分熟悉,虽然看到一些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见识到很多好的方面,形成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我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是香港人,所以更要努力地建设祖国,让国家变得更好。”江阳说。
他开始与香港的一些青年社团以及教育机构合作,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拍摄内地科普视频。为了增加观众的体验感,他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带着香港的学生“云游”北京。“我拿着手机向大家介绍,‘我们现在来到了南锣鼓巷,你看这里有个玩具,真的很酷唉,你看那个是老北京酸奶和冰棍’……”
作为双城青年,江阳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当我站得更高时,想带领更多香港年轻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他说,“心系社会,笃行实干。我认为这是当代青年的担当,也是一份职责与使命。”
2000年出生于香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香港国际音乐节(声乐)男子组冠军,《最强大脑》《一站到底》选手,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勤学上进)”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