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火明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并强调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走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巩固提升四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四川粮食安全提供好科技支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体现新担当、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坚决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转化为做好当前工作的实际行动。
发挥种业“芯片”驱动作用,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我们要努力攻克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加快优质高产、绿色高效、宜机宜饲、低镉安全等突破性品种引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一是强化基础研究。加强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监测检验技术等基础性研究,重大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前沿原创性突破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无性繁殖材料选育和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研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组织开展种质资源搜集、鉴定、保护、研究、评价和利用,建好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二是打造科研平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四川省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统筹考虑服务全省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并辐射全国,将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建设成为全省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的科研平台。加快推进天府种业实验室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种业创新平台,抢占种业振兴制高点,为提升“川种优势”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培优创新主体。深化种业创新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单位在种业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创新体系,做大做强四川种业集团,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四是建好种业基地。发挥好四川作为全国三大育种制种基地的优势,推动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特色优势农作物区域良繁基地、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
以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开展耕地建设技术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藏粮于地,保住耕地数量是基础,提升耕地质量是关键。我们要围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农业科技在藏粮于地上的支撑作用。一是提升旱坡耕地基础地力技术。以提升旱坡耕地土壤有机质为目标,重点研发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培肥、科学施肥和合理轮作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体系,增强旱地粮油作物持续丰产能力。二是耕地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低成本、能复制、易推广”的耕地污染治理修复与安全利用综合防治技术。
集成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发展粮食生产要全面贯彻绿色、生态、高效理念,加快耕地绿色生产“卡脖子”技术攻关,要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一是构建粮食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体系。聚焦粮食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投入品和生产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重点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构建粮食绿色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持续开展低耗、生态、节本、安全、优质、循环条件下的高产示范,在产量实现突破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大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和应用,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因地制宜选择农机农艺技术,加快现代机械化技术及绿色高效智能化装备研发与示范。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科技落地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我们要坚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问题为导向,集成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以粮食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为手段推进优良品种推广。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全省粮油种植结构协调性调整、特色性调整、竞争性调整,不断优化粮油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推进优良品种的大面积转化推广。积极探索推广粮经统筹、粮经复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稻渔规范高效种养技术和模式,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知识技术储备新的高素质农技推广人员。强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构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的技术转化推广模式。三是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积极培育以职业农民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主体的技术应用能力。优化职业农民培训方式和内容,加大绿色生产、种养循环、智慧农业等現代农业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经营管理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管理等综合技能。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一是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突出原创导向、重大需求导向,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立军令状”“赛马制”“擂台赛”等新型组织模式,推动技术总师负责制。构建协同创新模式,突破组织边界、地域边界、技术边界等限制,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推动重大科技攻关的强大合力。开展长周期研发项目试点,探索建立“十年磨一剑”的稳定支持机制和长周期评价体系。二是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创新者分享产权的激励机制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作者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