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陈春红
大冶市人民医院,湖北大冶 435100
糖尿病属于一类临床多发性疾病,2 型糖尿病(T2DM)作为糖尿病最主要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包括食物和水分摄入增多、 排尿量增多以及原因不明体质量降低等[1]。伴随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程度加剧,T2DM 患者数量相应增多,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 T2DM 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同时各类并发症涉及心血管、神经系统、肾和眼等组织器官,严重者能出现较多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 当前,临床有关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的血糖控制效果较多,但T2DM 伴消化道出血的急性期血糖控制研究较少,人们希望在积极治疗出血的同时,采取更加简便、安全的降糖药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3]。 据有关研究显示, 对T2DM 伴消化道出血者开展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疗效明显,能起到理想的降糖效果,需要的胰岛素量较少,同时安全性较高[4]。 该文选取2021 年1—12 月该院收治的T2DM 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52例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T2DM 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52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26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是 15:11;年龄 44~80 岁,平均(64.25±2.48)岁;病程 1~14 年,平均(6.58±1.42)年;出血原因:胃黏膜急性病变、消化性溃疡比例16:10。观察组男女比例为 16:10; 年龄 45~78 岁, 平均(63.84±2.52)岁;病程 1~15 年,平均(6.62±1.30)年;出血原因:胃黏膜急性病变、消化性溃疡比例为17:9。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与《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5]中有关T2DM 的诊断标准相符,同时结合消化内镜确诊是上消化道出血; 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且依从性良好;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 型糖尿病者;心肾功能不全或伴肿瘤疾病者;妊娠或者哺乳阶段女性;存在精神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者; 近两周应用过抗菌药或者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者;拒绝或者中途退出者。
两组均开展常规消化道止血处理, 包含禁食禁水、留置胃管、静脉补液、静滴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凝血酶和对症支持疗法等。 对照组除上述措施之外予短效胰岛素, 采用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注册证号H20140556;规格:3 mL:300 IU/支),以静滴方式用药,10~20 U/次,2 次/d,5 d 为 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甘精胰岛素(国药准字 S20050051;规格:3 mL:300 IU/支),每晚以皮下注射方式用药,刚开始用药剂量是10 U/d,48~72 h后结合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合理调整用量, 单次调整辐度为2 U,5 d 是1 个疗程,连续进行2 疗程治疗。
①有效率: 分别在两组结束治疗后开展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出血、黑便等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的FPG、2 hPG 水平显著下降,黑便和出血等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出血、黑便等症状和血糖水平无改善甚至加重[6]。 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②血糖水平: 分别在治疗前和结束治疗后对两组的FPG、2 hPG 水平开展检测。
③出血总量、大便潜血转阴时间。
④不良反应:统计两组低血糖、心慌、出汗和饥饿感等不良反应的出现人数占比。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有效率对比[n(%)]
治疗前,两组FPG、2 hPG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 FPG、2 hPG 水平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的FPG、2 hPG 水平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对比 [(),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对比 [(),mmol/L]
组别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 值P 值FPG治疗前 治疗后t 值P 值2 hPG治疗前 治疗后11.94±1.85 11.86±1.92 0.153 0.879 6.50±1.48 10.26±1.50 9.098 0.001 11.708 3.348 0.001 0.001 13.38±2.14 13.10±2.28 0.457 0.650 7.40±1.14 11.02±1.26 10.863 0.001 t 值 P 值12.576 4.071 0.001 0.001
两组出血总量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出血总量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对比 ()
表3 两组出血总量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对比 ()
组别 出血总量(mL) 大便潜血转阴时间(d)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 值P 值234.58±31.82 235.70±30.64 0.129 0.898 5.82±1.15 5.65±1.28 0.504 0.617
观察组 1 例出血出汗, 发生率 3.85%(1/26);对照组3 例出现低血糖,1 例发生心慌,1 例发生出汗,1 例出现饥饿感,发生率 23.08%(6/26)。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7,P=0.042)。
T2DM 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和生活习惯、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T2DM 患者数量已经达到1.5 亿,同时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健康[7-8]。近些年来,有关血糖控制研究提示临床工作期间控制血糖需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防止低血糖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9]。伴随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心肌梗塞和脑出血等应激状况较为常见,当前认为,静注胰岛素是控制急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的理想方式。 生理状态下机体胰岛素分泌是由基础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共两个部分构成, 于应激状态下患者常无法进食,因此无餐时胰岛素分泌,胰岛功能衰竭者应激状态下严重缺乏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缺乏会使得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血糖的控制难度,易发生低血糖[10]。且T2DM 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下降, 应激状态下会使其血糖进一步上升, 引发高炎症状态与严重能量代谢障碍,破坏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加重病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1]。 因此,血糖控制和疾病转归之间紧密相关。
糖尿病伴消化道出血者在早期阶段需要禁食,2~3 d 出血情况得到控制,病情平稳时,再采取流食或者半流质饮食,慢慢过渡至常规治疗,经合理饮食以及用药控制其血糖水平[12]。 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有效率高出对照组,治疗后的FPG、2 hPG 水平低于对照组,低血糖、心慌、出汗和饥饿感等不良反应出现少于对照组(P〈0.05),这和芦荣[13]研究结果相一致, 说明在短效胰岛素静注的基础上加以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对急性期血糖的控制效果更佳, 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以往临床选择短效类胰岛素开展治疗,通常使用后20~30 min 能发挥降糖作用,且作用维持时间在 6~8 h,1~2 h 至峰值[14-15]。 短效类胰岛素能模拟机体进餐之后胰岛素的分泌规律, 但出现消化道出血后,因患者处在禁食和禁水阶段,不能全天控制血糖,因此,短效类胰岛素的疗效欠佳,易出现血糖波动,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其中甘氨酸代替α 链中处在第21 位的门冬氨酸, 和β 链中处在第31 位及第32 位的精氨酸, 于制剂内加入较少的锌元素,稳定其性质, 经皮下注射之后于局部产生细小胰岛素沉淀,于较长时间中均匀、平稳地释放胰岛素,其生物学特点方面和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更符合,同时药物使用后的效果可维持24 h 左右,降糖作用无最低和最高范围,能最大程度给机体提供稳定基础胰岛素,提升血糖控制效果[16-17];除此之外,甘精胰岛素能有效提升分子之间的结合力, 对于溶解时间和药效吸收能起到延长效果,以此实现药物长效性[18]。两组出血总量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止血效果相当,考虑原因是两组的内科止血治疗相同, 经补液和合理采取止血药能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促使大便潜血转阴。
综上所述, 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对T2DM 伴上消化道出血者急性期血糖的控制效果理想, 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