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雷
莒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山东日照 276500
糖尿病的发生与蛋白质、 脂肪及内分泌等代谢功能出现异常有密切关联, 是能够伤及全身的代谢性疾病, 随着病情不断发展时, 可以诱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足等并发症[1-3]。 近年来,小儿糖尿病患儿数量逐渐增多,较常见的患儿多集中在5~7 周岁、10~14 周岁,由于患儿身体处于成长阶段,疾病多存在多变性特征, 患儿的血糖水平起伏波动亦相对较高,导致酮症酸中毒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与此同时,患儿机体免疫能力低下,致使疾病加重[4]。大部分情况下,患儿病发糖尿病后,临床会以胰岛素药物方案进行治疗,能够达到降血糖效果,但是,患儿身体未发育成熟,服用较大剂量胰岛素药物时,能够诱发血糖水平不平稳现象[5-7]。在此情况下,营养饮食治疗方案被部分医学者提出, 认为应用此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改善血糖水平效果。 基于此,该院于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选择50 例小儿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营养饮食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选择在该院实施治疗的50 例小儿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对所选患儿实施随机数字表分组措施,即参比组及讨论组,每组 25 例。 参比组中男 15 例,女 10 例;年龄 3~12岁,平均(7.35±2.68)岁;病程 5 个月~5 年,平均(3.52±1.05)年。 讨论组中男性 14 例,女 11 例;年龄3~14 岁,平均(7.41±2.74)周岁;病程 5 个月~5 年,平均(3.61±0.87)年。 两组临床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纳入标准: 患儿及患儿家长均对研究知情且同意加入该项研究;患儿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患儿;肝、肾、心、肺等器官功能有病变患儿。
参比组经常规方案实施治疗。 即对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监测,若出现上升症状,需为患儿实施胰岛素药物方案,药物剂量以患儿的详细情况决定,关注抗胰岛素症状。 若患儿的病情不重,但血糖较高时,可以不采取胰岛素方案, 而选择口服降糖效果良好的药物, 并督促患儿加强日常运动, 达到降低血糖疗效。治疗期间,需为患儿实施心电图、血压、血糖等检测,以便于及时调整方案。 疗效观察时间为3 个月。
讨论组以参比组疗法为基础, 再实施营养饮食方案,①即以运动量、饮食习惯、体质量、身高等数据为基础, 应用 1 000+年龄×(70~100)kcal 公式计算患儿每天所需的总热量,对于年龄过于幼小、偏瘦类型患儿,其热量设置值应偏高;对于过胖、年龄过大类型患儿,其热量设置值应偏低,患儿情况严重时,可以将每日摄取的热量定为50 kcal;若患儿每天的运动量较高,可以将每日摄取的热量值调高。②患儿主要食物类型:50%以上,55%以下食物种类应为碳水合物,30%为脂肪,15%~20%为蛋白质; 一日三餐的卡路里摄取均为25%,15%为其他用餐时段,晚睡前需摄取10%卡路里。各用餐时段的营养、食物应维持固定,食物类型可以调整,年龄幼小的患儿可以调升蛋白质摄取量。观察患儿的用餐情况,提醒患儿家长,每次用餐时,应确保患儿吃完食物。 疗效观察时间为3 个月。
①治疗3 个月后,对患儿的餐后2 h 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
②评估临床疗效,显著: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营养状态良好;好转: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但未及正常,营养良好; 无效: 血糖水平无变化或者出现升高迹象,营养状态不佳。 总疗效=显著率+好转率。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由SPSS 23.0 统计学软件系统完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以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比组各项血糖水平值均高于讨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
表1 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
组别 餐后2 h 血糖(mmol/L)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参比组(n=25)讨论组(n=25)t 值P 值11.29±2.54 9.16±0.98 3.911〈0.001 8.32±1.81 6.27±1.34 4.551〈0.001 9.38±2.78 7.18±0.97 3.735〈0.001
参比组总疗效低于讨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效[n(%)]
环境、遗传等因素能够引起糖尿病。糖尿病属于综合征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既往糖尿病患儿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然而,近年来,伴随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糖尿病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8]。该病发生后,机体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若病发者为小儿,还有极高概率病发酮症酸中毒并发症,从而累及患儿的眼部、肾功能等,严重危害着患儿的生命安全[9]。 临床调查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与日常饮食习惯有较大关联,通常情况下,病发糖尿病后,需要对日常饮食进行严格控制,以规避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病情加重事件的发生[10]。 但是,糖尿病患儿的身体正处于发育关键期,若饮食控制不当,很有可能形成营养不良, 进而导致患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7]。所以,合理控制患儿饮食状态,对于确保患儿身体健康而言有重要作用。
既往治疗小儿糖尿病患儿中, 胰岛素药物方案是常用医疗手段。 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可以发挥降糖疗效的物质,而患儿病发糖尿病后,体内胰岛素功能会出现异常, 服用胰岛素药物可以对胰岛素功能进行调节,进而发挥降糖作用,帮助患儿改善血糖水平过高症状,继而阻止病情发展,保护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但是,患儿身体机能较弱,长期服用或药物剂量较大时,对患儿的身体形成损伤,临床实施胰岛素药物方案时, 还需对患儿的日常饮食状态进行合理控制[5,11-12]。 营养饮食治疗方案应用于小儿糖尿病患儿治疗工作中时,会对患儿的身体情况、疾病发展情况、年龄等进行评估,同时调查患儿的饮食喜好及禁忌,以此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促进患儿的临床依从性, 促使营养饮食方案准确落实,利于改善患儿血糖升高症状[13]。 除此之外,在实施营养饮食疗法期间, 患儿家长对合理饮食有准确掌握,并严格按照患儿每日所需卡路里进行备餐,减少患儿家长在营养饮食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这对于保障临床疗效,确保患儿身体健康状态,减少营养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而言有促进作用[14-16]。
研究结果显示,讨论组血糖水平较低,与参比组相比较,讨论组血糖控制效果更显著(P〈0.05)。 孙雅军等[17]研究中,B 组患儿采取常规药物方案,A 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营养饮食治疗。结果显示,A 组的空腹血糖水平值、餐后2 h 血糖水平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值均低于B 组(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营养饮食治疗方法可以发挥降血糖作用, 且与常规方案联合使用时,血糖控制效果明显提高。研究表明,讨论组的临床疗效较高于参比组(P〈0.05)。 陈玉云[18]研究中,常态组行常规疗法,研究组以此为前提,再实施营养饮食治疗。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态组(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相同, 说明营养饮食治疗在小儿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有较高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分析原因可以得知,营养饮食治疗具有针对性优势,是依据患儿实际病情、身体状态,并结合患儿饮食习惯制定饮食方案的医疗措施, 能够在确保患儿身体营养充足状态下,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效果。
综上所述, 临床为小儿糖尿病患儿实施常规疗法时,再为患儿实施营养饮食治疗方案,能够促使临床控制血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改善患儿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