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刘成婧 见习记者 章梦晗
有一年夏天,阿苏穿着短裤乘坐公交,明显感觉身后男子在故意蹭自己。“我那时候在同时练习泰拳和巴柔(巴西柔术的简称),马上反手给了他一个肘击,瞪了他一眼。后来他就没敢再靠近我。”
阿苏从2016年开始练习巴柔,也是成都一家巴柔俱乐部创始人石学良的妻子,她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近几年有不少女性到俱乐部咨询,想学点巴柔防身。
记者了解到,包括巴柔在内,各种搏击格斗类运动越来越受到女性关注,不少训练场馆还推出了“防身”课程。
家住成都的小陈在退役女武警刘杨开设的训练馆学了半年左右防身术。她说,自己之所以学习防身术,是因为之前在外地工作时曾遇到一些危险。
有一次她在出租屋点外卖,由于夏季炎热,她穿得比较清凉。没想到外卖员送完餐后,忽然伸脚抵住了要关上的门。她连忙大声质问:“你要干什么?”对方这才转身离开。回想那一幕,小陈还有些后怕:“那外卖员是个大哥,当时屋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真的吓坏了。”
学习巴柔的青青也有类似经历。2018年,青青硕士毕业后成为医院的规培生,开始独居生活。一次,她在网上买了猫粮却没收到货,就打电话询问商家。结果猫粮依旧没送来,她还接到快递员打的一通威胁电话:“我知道你家住哪儿,小心我找你。”后来,青青拿着电话录音去报警,但由于对方并没有实际行动,警方无法立案。
但青青学习巴柔不完全是因为遭遇过惊险,她坦言自己从小爱看武打电影,觉得影片里的格斗术“很帅”。
不过,一些女学员参加训练后,才发现课程和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我从没想过刘杨一开始教我的内容会是‘求饶’。”小陈对自己的第一节防身课印象深刻。当时,刘杨结合“货拉拉女乘客跳车事件”,给小陈讲述了很多防身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求饶”,尽可能避免激化矛盾。
青青的第一堂巴柔课同样没有激烈对抗,“一上来先教我们怎么用安全的姿势摔倒,如果摔在地上被对方制住,应该怎么逃脱。另外,教练还反复提醒我们,受不了就‘拍’。”她说,在巴柔中,“拍”能保证训练双方的安全,如果其中一方觉得自己可能受到伤害,就要立即拍地,或者轻拍对手,示意中止对抗。
石学良告诉记者,有的新学员比较“倔”,明明已经感到疼痛,仍然不肯“拍”。这时教练通常会继续适度发力,在不伤害学员的同时加剧其痛感。“这样新人们才会明白,学会认输也是很重要的。”
尽管教练们会保证学员的安全,但无论是练习刘杨的防身术,还是巴柔等格斗运动,都免不了受些小伤。小陈曾经被刘杨“打哭”,青青的身上也常有练习巴柔留下的淤青。不过对于她们而言,这些小伤都是值得的。
小陈、青青都表示,训练之后,自己不仅体能增强,心态也发生了变化。“遇到事情心里不慌了,知道自己在危险情境下该怎么应对。”小陈说。
小何学习了半年左右巴柔,她发现自己在每一次实战训练中都非常专注,而这种专注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同时,她通过巴柔认识了不同的朋友,看问题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了。“我变快乐了,内心也变强大了。”现在,巴柔已经成了她的一大爱好。
“近年来,独居人口的比例在上升。年轻人选择独居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是独自在外求学、工作,不得不面临独居。”刘杨注意到,独居人群尤其是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她们如何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成为社会焦点。
刘杨退役后,与两名战友一同创业,于2018年11月创办了一家防身术训练馆,依托武警的训练体系开设了一系列防身课程,面向少儿和女性授课。她告诉记者,自己平常关注有关独居女性被陌生人骚扰、袭击等新闻,结合新闻中的场景,教学员们如何应对。
开店后,学员数量迅速增长,最多时有上百人。“培训高峰期,我从早上8 点一直教到晚上10 点,中间几乎没什么休息时间。”刘杨说,报名的学员中,除了一部分小朋友,超过80%的学员是女性,其中既有成年女性,也有十六七岁的女学生。
除了这类专门教授“防身术”的训练馆,记者走访的几家武馆的规模也在壮大。
邱斌从事拳击事业已有30 余年,曾是成都拳击队队员,他向记者介绍了拳击等格斗运动的发展历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暴力”是这类运动的代名词,但随着国际上各种搏击格斗类运动的发展,国人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些运动的乐趣以及用处所在。
2014年,邱斌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拳击馆。到现在,他的门店已经发展到了4家,学员总数超过3000人。他表示,每次社会发生有关暴力、骚扰的热点事件时,前来咨询的人数就会猛增。
相较于拳击,巴柔则较为小众。石学良能感觉到,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巴柔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2011年开始接触巴柔时,我们想学都找不到教练,成都周边的武馆也都没有教的。现在成都应该有十几家机构在教授。”目前,他的俱乐部有300多名会员。
根据石学良了解的情况,除了培训拳击、巴柔等单一种类运动的武馆,综合类武馆的注册人数近年来也增长迅速,“现在一家综合类武馆的学员规模一般都有上千人。”
武馆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女性学员比例也在上升。在邱斌的拳击馆中,有的门店女学员人数占到了一半。“有人觉得拳击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可能参与的女性会少一些。但实际上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显示出非常自律的一面,她们往往对参加各类运动非常积极。而且在我的拳馆里,一些女学员往往更能坚持学习。”
石学良俱乐部的女性人数也在增多,“一开始我们这里只有几个女学员,现在大概有80多人,占总人数的30%左右。”他回忆,这几年有些影视剧中出现了巴柔,不少人也通过一些赛事了解到这项运动,其中就有不少女性。
出于吸引更多女性学员的目的,石学良会在自己的巴柔课程介绍中加入“防身”之类的表述,不过他坦言,在实际的课程中,他教的还是巴柔,并不会专门设计一套“防身术”。
当一些女性抱着防身的目的来试课时,石学良都会提前声明,巴柔本身具有以小博大的作用,适合防身,但这需要长期训练,提升技术和体能后才能做到。实际上,他对“学个一招半式防身”的想法不太认同:“训练时不能把‘防身’当作目的,这样很难坚持,要真正热爱这项运动。”
邱斌的拳击馆则并不以“防身”为卖点,大多数学员以减脂塑型、强身健体为目的:“所有搏击格斗类运动都有一定防身作用,但只有靠系统学习、坚持训练才能实现。”
对于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各种防身短视频教程,邱斌强调,视频里示范的情况都有限定场景,在现实中面临危险时,对方很可能在人数、体力甚至武器上占优势,一般人在训练馆中所学的格斗技巧将难以施展。
刘杨的看法略有不同:“无论网上还是线下教授的‘防身术’,学一些总比不学好。”为了佐证自己的说法,她现场向记者演示了一个挣脱技巧——当记者牢牢抓住刘杨的手臂时,她将手臂朝记者大拇指方向做了一个“旋”的动作,就轻松挣脱了出来。她解释,这个动作是借助了躯体的转向特点,以整个手臂对抗一个拇指的力量。
不过她也强调,“防身术”在实际危险情景中,作用是有限的:“这些‘防身’技巧最终是为了给逃跑争取更长的时间。一定要先跑,实在跑不了,就保护头、腹等要害部位,尽量减少受到的伤害。格斗只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最后一步。”
在采访过程中,几名教练都提到了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暴力犯罪事件,他们表示,仅靠普通人练习“防身术”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对此,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一名研究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员表示,暴力通常紧急发生,而人们的反思是后置的。社会暴力面相多多,不可一概而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雪梅则认为,一些暴力犯罪事件曝光后,人们的安全感骤降,而这很可能进一步导致社会秩序失控。对此,可以加强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基层发展兴趣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公民自组织,从而使每个个体不再孤立,“如果人们能通过这些自组织表达诉求、找寻归属感、获得情感支持,不安全感也会随之减少。”(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阿苏、小陈、青青、小何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