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洋林 王广志 宋美美
图为安徽蒙城,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皖北地区在安徽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皖北地区的跨越赶超,就没有全省的跨越发展,皖北地区如期实現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亟需聚焦体制机制、大胆创新,选准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在实践中,皖北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重点把握聚力四个机制创新。
创新工作机制,构筑有效衔接的组织体系。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按照“分类实施、专班推进”的原则,在市县成立由主要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乡村振兴局设立专门办公室。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围绕“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的目标任务,明确市县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责任人,确保担责守责、失责追责。三是严格考核评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文件,分析皖北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评估机制。将考核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年终述职和责任部门年度考核的范围,真正起到树导向、定调子、立规矩的作用。
图为安徽淮北,农民在收装小麦。
创新发展机制,启动有效衔接的产业引擎。一是健全产业培育机制。聚力“双招双引”,稳妥推进工商资本下乡,盘活整合农村资源,促进技术、平台与农村土地、劳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启动农村发展引擎。二是建立产业发展协同机制。以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抓手,壮大优势产业,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工商资本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三是完善产业发展交流机制。利用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的契机,扩大省内外交流,促进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改变惯性思维,实现域内外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创新融合机制,激发有效衔接的市场活力。一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填补乡村数字鸿沟,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运用,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二是实施“电商赋能”,强化供需对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为契机,建好用好农产品信息平台,鼓励发展“直播经济”、电商经济,助力解决农产品供需错配、产销矛盾等难点痛点。三是健全流通网络,完善配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冷库设施建设,补齐生鲜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建设皖北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跨区域农产品批发与配送中心,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生鲜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统一市场。
创新循环机制,夯实有效衔接的制度保障。一是开源注入金融活水。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做小、做农、做本土”和“做精、做实、做普惠”的原则,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构建“数据+技术”普惠金融服务新平台,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增信服务,畅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血脉。二是引进培养乡村人才。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基金,撬动乡村振兴的“人才杠杆”。适度放宽人才招聘条件,优化考录方式,支持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员服务基层。实施“新乡贤”计划,织密亲情网、建好朋友圈,吸引退休干部、退休老师、回乡能人等到村任职,激活新乡贤资源、凝聚新乡贤智慧、发挥新乡贤力量。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数据库,发掘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典型,宣传乡村振兴优秀人才事迹,营造尊重、珍惜、学习乡村振兴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激活土地政策潜力。加强承包地管理,放活土地经营,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支持县域建设用地复垦置换,依法赋予县级在指标控制、挂钩分配、审核程序上的更多自主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皖北地区需要把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重点。
固脱贫之本。一是持续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建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与其他人群相分离的监测体系。二是创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帮扶体系。在劳务输出大县,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发展一批非遗帮扶就业工坊,带动一批就业困难的脱贫劳动力就业。三是健全农村兜底人群长效帮扶体系。完善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增长制度。四是大力完善双基建设。推动实现水、电、路、网、气城乡一体化,实施皖北“引调水”工程,让更多群众喝上更好水。
强产业之身。一是壮大基础产业。做优做强皖北商品粮生产基地,抓好粮食稳产增效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聚焦“扩产能、提质量、增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安徽贡献。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阜阳牛羊与特色家禽、砀山精品水果、亳州中药材等优势产品。三是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双带双加”旅游帮扶模式,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提升农业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四是推进“三产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延链补链强链,打造长三角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五是加强“皖美粮油”品牌培育,建立脱贫地区特色农业品牌目录,形成“省际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皖粮品牌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六是大力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乡村清洁能源工程。将光伏扶贫项目纳入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支持范围,开展光伏扶贫“碳减排”交易试点。
塑生态之形。一是整治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开展居室美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净化、家庭成员知识化、生活方式科学化。二是推进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抓住淮南、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机遇,系统推进两淮、宿州、蚌埠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三是借力乡村旅游,打造生态村庄。借助淮河、颍河、沱湖、焦岗湖等河湖旅游资源开发,突出“村在水中、水在村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村庄特色,亮出“生态牌”、做活“绿文章”。
铸文明之魂。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二赓续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工程,挖掘颍淮文化,利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遗址,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三是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坚决整治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引导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新风尚。
夯治理之基。一是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乡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法治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和基层微腐败整治。三是守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注重德育引领,强化乡村德治。五是实施以快乐健身、老年助餐、便民停车、放心家政、就业促进、健康口腔、文明菜市、老有所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暖民心行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是推广“文明实践积分超市”,利用“小超市”带动“大文明”,促使“超市”真正成为引领群众、凝聚群众、带动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动课堂和实践阵地。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课题“皖北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研究”和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GXXT-2021-04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陈洋林、宋美美,安徽财经大学;王广志,安徽省乡村振兴局)1F4006D5-E36D-4BC1-93FD-30923C302E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