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若梅诗歌初探

2022-07-06 05:17潘汝熙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女诗人思乡红叶

潘汝熙

彭若梅,字鹤俦,自称翥山女子。翥山,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乐平市。她工于诗画,且都有一定的造诣,是名副其实的才女。关于她的生平事迹,史籍未见记载,生卒年亦不详。其工诗,著有诗集《岁寒吟》(三卷),其中诗余一卷,卷一诗八十四首,卷二诗五十八首,有光绪二十七年江右述经楼刊本,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古籍部。从刊本看,才女彭若梅应该是清代末年光绪年间的人。

目前,对彭若梅诗词的研究很少,只有《持此写素心—读彭若梅的诗》等几篇文章。有感于此,加之笔者与彭若梅是同乡,早就想为她写点什么,可惜才疏学浅,一直未曾动笔。本文拟从彭若梅的诗歌题材入手,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爱情诗

彭若梅的爱情诗主要表达对伊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离别后的牵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缠绵悱恻的凄切的情感,这种感情发自内心,真挚而自然,读来令人情有戚戚焉,如《红叶词》六首:

红叶复红叶,随风化蝴蝶。

蝴蝶梦中飞,可人归不归。(其一)

红叶何纷纷,上有相思纹。

相思不相见,可怜一片片。(其二)

红叶题新诗,题诗寄阿谁?

阿谁能解此,值得相思死。(其三)

红叶随流水,流水散成绮。

绮语不可忏,秋风惊岁晚。(其四)

红叶自来去,莫作随风絮。

絮影化为尘,不知前世因。(其五)

红叶何处寻,持此写素心。

素心天上月,月圆不再缺。(其六)

这是一组爱情组诗,乍一看,有似曾相识之感,与《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篇的结构颇为相近,不妨再从内容手法上进行分析。六首诗皆以“红叶”起兴,表达对“可人”“阿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牵挂,六首诗之间构成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使相思之情成回旋式上升,表达“月圆不再缺”的美好愿望,令人不禁浅唱低吟“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足见女诗人对《诗经》的谙熟。

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热烈,颇有《古诗十九首》中爱情诗的风格,“相思不相见”“值得相思死”等诗句,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和“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何其相近,读来令人动情,一位执着于爱情、忠实于爱情,敢于表达真爱的女抒情主人公形象俨然立于面前。

再看这组爱情诗的意象选择,可谓别具匠心。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人就一定会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上下功夫,彭若梅深谙此道。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红叶也常常代表秋天,秋又常常带有凄凉思念之感。红叶题诗传情的故事,历来记载颇多,且举一例:唐玄宗时,顾况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亦于葉上题诗与之反复唱和,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彭若梅的爱情诗中,写别后相思者甚多,古代交通不发达,远行人往往数日甚至数月难以返回,千山万水将相爱的两个人阻隔在天涯各方,真是“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加之女性出行受到种种约束,只能是“一别之后,两地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如《偶检朱愓奇昔年见赠四律感而成和》:

箧中亲捡故人书,几度沉吟感索居。

斩断痴情无宝剑,遗来好句本琼琚。

班妃扇影惊秋早,司马琴心惜病余。

今夕银河也清浅,夜阑翘首更何如。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女诗人亲自在书箱里面翻找故人的书信,好几次沉吟不语,感慨自己孤身独居,这里的“故人”应该是指曾经相爱过的人,独居的寂寞,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可是伊人现在何处?于是急切地去翻找曾经的书信,去体味那残留的温度,这是借动作抒情。颔联承接首联而写,“我”手中没有宝剑来斩断这魂牵梦绕的痴情,“你”送来的都是美好的诗文,给“我”以慰藉,让“我”暂时忘却忧愁。颈联借典故抒情,上句是说汉代才女班婕妤失宠,作了一首《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合欢扇在秋天来临之际被弃置箱箧中,委婉地表达自己失宠的幽怨之情。下句是说卓文君才貌双全,尤其爱好音乐,丈夫死后,寡居娘家。司马相如雅慕其名,在一次宴席上,司马相如趁机抚琴,以琴心挑之。司马相如以琴曲挑动文君时,曾作《凤求凰》二章,歌词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凰)。”后遂用“琴心”表示以琴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彭若梅用这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女性细腻而又幽微的情感,担心对方忘记了自己,故而有主动出击的冲动,然拖着病体似乎又觉不妥。尾联是说今天晚上,银河很浅,水很清澈,待夜深人静的时候,翘首远眺,或许能看见对方,你觉得怎么样呢?实在没有办法排遣忧虑,于是女诗人大胆地展开浪漫的想象,由幽怨转而变得乐观、坚定。这里用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抒写人间的别离相思之苦,令人不禁想起《迢迢牵牛星》中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余如《和范藕舫先生见赠四律》《何计》《登第一楼》等都是抒写离情别绪的情词皆美的好诗,这里就不一一赏析。

二、思乡诗

伟大的诗人屈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与亲友远别,生别离成了思乡诗产生的契机。纵观整个古代社会,“思乡”是永恒的诗歌题材,几乎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诗篇中。作为清代末年的女诗人彭若梅自然也不例外。她抒写思乡情绪,叙述情感经历,诗风显得有些低沉、哀婉,如《生日口占》:

三千里外转蓬身,二十年前堕地辰。

黄菊也应怪瘦影,白云何处望慈亲。

病逢佳节归心切,酒入愁肠别泪真。

何日片帆轻似燕,与梅争赴陇头春。

这首诗首联点题,“二十年前堕地辰”,可知这天应是女诗人二十岁生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二十岁的诗人应该已经结婚,或许是跟随着丈夫辗转来到遥远的异乡,如飘飞的蓬草,远离父母等亲人,今天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本应该与亲人们一起共度,可如今却远隔天涯,怎能不让人牵肠挂肚?颔联承接首联,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黄菊也应当嗔怪“我”的身影如此瘦弱,白云层层,哪里可以望得见“我”慈爱的父母。古人常常借助菊花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又因其体形瘦小,往往用来比喻女子因思念而瘦弱的体态与憔悴的面容。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甚为脍炙人口。这三句以黄花作比,形象地抒写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  颈联写适逢佳节,归心似箭,奈何病体未愈,欲借三杯两盏淡酒将满腔的思乡愁绪消除,可酒入愁肠却引发了更加浓重的思情,由分别而带来的思念的泪水簌簌流下,显得那么真切,真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尾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急切的归乡之情,渴望划着一条身轻似燕的小船,飞一般地回到亲人身边,就如那争抢着开遍陇头春的梅花。这两句没有了前文的浓厚愁情,转而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与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和所用意象极为相似的还有《呈藕舫先生》两首:

收拾诗囊理药囊,伤心病燕那能翔。

扁舟卧起沧江晚,始觉黄粱一梦长。(其一)

满城烟雨病魔中,红粉青衫落魄同。

珍重片帆行不得,鹧鸪啼起石尤风。(其二)

彭若梅的思乡诗有很多,情真意切,那浓烈的思乡之情,读来令人黯然神伤,姑且列举几首,不再进行具体分析。

三、咏物诗

咏物诗是诗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并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一些情感的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我们的女诗人彭若梅也写了不少咏物诗,如《野花》:

也费春心点缀工,游人狼藉踏青骢。

自离碧槛朱栏后,何似琼田阆苑中。

细雨香迷山鬼冢,夕阳红到梵王宫。

沾裀自乐粘泥苦,一例飘零任晓风。

首联写野花用心点缀春天,无奈游人将之踩踏得一片狼藉。春天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也是群芳争妍的季节,一朵小小的野花,依然会怒放自己的生命,正如野百合也有春天。颔联的大意是,自从离开那些碧绿的栏杆后,“我”好像来到了阆苑琼田中。“碧槛朱栏”指富丽堂皇的楼阁,“琼田”是传说中能生长灵草的田,“阆苑”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对被人施养生活的厌倦,对野外广阔天地的向往。颈联抒写野花的生活状态,在细雨蒙蒙的时刻,野花的淡淡清香萦绕着山中的坟墓,一抹夕阳斜照着山中的寺庙,这是一种多么悠闲而宁静的生活。尾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野花的情感倾向,和如茵的绿草在一起,自己感觉非常快乐,粘上了泥土就很痛苦,任隨清晓的晨风吹散飘零。

这首七律借野花抒发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毫无生气备受压抑的生活的厌倦。我们不妨大胆地想象,女诗人或许误嫁了郎君,对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极不满意,内心深处竭力要冲出这座围城。

四、咏史怀古诗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写作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在《岁寒吟》诗稿中,也不乏此类作品,如《伯牙台》:

休伦流水与高山,绝调如今付等闲。

大地空留名迹在,千秋惟得解人难。

梅花笛好来无迹,鹦鹉才高去不还。

独立怀仙何处所,绿波如海夕阳殷。

伯牙台又名古琴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女诗人登上伯牙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诗句的大意是,不要再谈论高山流水了,千古绝调而今也被人们等闲视之。浩渺空阔的大地上只有那古时留下的痕迹,千百年来唯有得到知己是最难的。梅花盛开,笛声悠扬,来得无声无息,才华很高的人走了就不会再回来。“鹦鹉才高”是运用典故,温庭筠恃才傲物,蔑视权贵,遭到权贵的嫉恨,被贬谪为方城尉。“我”独自站在伯牙台上怀念仙人的处所,眼前只有如海般的绿波与殷红的夕阳。尾联以景结情,意味深远,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登高怀古,情感复杂,既感慨知音难觅,又嗟叹怀才不遇。

五、关注民生

历朝历代,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不在少数,他们将目光转向社会底层,想百姓之所想,痛百姓之所痛,为他们发声,为他们呼号,表现出高尚的忧国忧民情怀,杜子美、陆放翁当为后世之典范。彭若梅身为古代社会的一名女性,生活在混乱而衰败的清朝末年,能将目光投向社会,关注现实,实属难能可贵,如《归舟感事》:

扁舟一叶探亲回,山势嵯峨劈面来。

道有豺狼知政暴,野无青穗叹民灾。

数家灯火鱼梁里,万姓生灵水国隈。

试问苍天何太苦,教人能不击心灰。

首联解题,“我”乘着一条小船探亲回来,巍峨的高山劈面而来,给人以惊险与压迫感,为下文写途中所见所闻作铺垫。颔联,路上遇见了豺狼,知道政事急迫,横征暴敛,田野一片荒芜,没有了曾经青绿的稻穗,感慨百姓饱受灾荒之苦。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眼前的景象令“我”悲愤不已,矛头直指施政者,不恤民情,不顾民生。豺狼意象在唐诗中早已有之,多用来比喻凶残、贪婪的统治者,如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诗云:“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又如杜牧《群斋独酌》诗云:“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颈联,许多人家在筑堰拦水捕鱼,老百姓都到江河水湾处去谋生。由于田地荒芜,庄稼毫无收成,瓶无储粟,百姓只能靠打鱼来养活自己,维持生计。尾联直接抒发心中的不平与悲慨,试问上天,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怎能不叫人心有戚戚焉?

彭若梅的诗歌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作为第一篇比较系统地分析她的作品的文章,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后续还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另有彭若梅的诗余一卷,本文未进行分析,笔者将陆续整理,期待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女诗人彭若梅。

猜你喜欢
女诗人思乡红叶
姚红叶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几张飘落的红叶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著名女诗人 池凌云
秋日赏红叶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