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大棚里,循环池上的蔬菜长势喜人。
把养鱼和种菜放在一个大棚里,用循环水养鱼,不用换水而水质无忧;种菜不施肥加土,靠养鱼水中的养分,也能茁壮成长。在武汉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鱼菜共生、鱼肥菜壮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新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武汉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园区里,一排排农业大棚很是显眼。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鱼池里的鱼儿争相进食,35岁的合作社负责人张罗帅正在进行种养殖管护。
十年前,张罗帅开始扎根东西湖区东山街从事农业。“2011年,我在东西湖东山街流转了1 000亩土地(1亩约为667平方米),从事蔬菜的种植、加工、冷藏、运输、销售。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农业发展更高效、生态绿色。”张罗帅说,流转的土地资源虽然有限,但当地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走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
有了思路,如何破局解题?2019年初,张罗帅到外地学习考察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种新型闭环式“鱼菜共生”复合耕作体系,这种体系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形成一套智能系统,达到科学协同共生。张罗帅看中了这个项目。
说干就干,2019年5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及武汉市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张罗帅引进技术,在园区做起“鱼菜共生”项目。
如今,已经建好的“鱼菜共生”项目大棚内,养鱼池采用高爆氧、高密度养殖技术,一个9平方米的鱼池可以养500千克鱼。一旁,17个约20米长、1米宽的砖石结构循环池排列整齐,循环池上,一块块特制的白色方形泡沫板上,种满了各类蔬菜,颜色青翠,长势喜人,泡沫板下不是泥土,而是一池子清澈的水,水的来源,不是自来水或河流水,而是旁边养鱼池里的水。
据介绍,“鱼菜共生”复合耕作体系,是将养鱼的水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养分,滋养循环池上种植的蔬菜,蔬菜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后,水体同时被净化,净化过的干净水体,又回流到鱼池,供鱼生长,最终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肥”的目的。
“将传统渔业循环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形成一水双用的循环农业,不仅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而且让传统蔬菜大棚变成一个‘生态圈’,节约了水、土资源,节省了管护所需的人力成本和农资成本。在设施大棚里,一年四季都能实施种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张罗帅介绍。
“因为使用活水养鱼,‘鱼菜共生’项目养出来的鱼,肉质更紧实,味道更鲜美;而用养鱼水种菜,菜的营养更丰富,品质更健康。现在合作社的绿色农产品根本不愁卖!”张罗帅说。今年,园区正准备扩建4亩大棚,新增20个循环池和多个圆形圈养桶鱼池。
产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从修鱼池、盖大棚,到播种育苗、修枝剪叶、蔬菜打包、社区直销,再到成立“菜夫人”品牌生鲜连锁超市,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鱼菜共生”项目为附近闲散农户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村民李显菊在合作社工作了近3年,从分拣工人做起,如今是园区净菜加工车间的负责人。每天中午到傍晚,是李显菊最忙碌的时候,她要督促着大家在凌晨以前将蔬菜分拣包装好。“平均每天工作8個多小时,一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挺不错的。”李显菊说。
在合作社,还有50多名像李显菊一样的员工,他们大多来自周边村湾,从事蔬菜种植、分拣、行政等工作。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周边406户农户就业、增收,并收购、加工、销售周边农户农产品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户增收2.9万元。
“为扩大销售渠道,我们还对接了中百、盒马大型商超和企事业单位,消费者网上下单,我们负责供货配送到商超。”张罗帅介绍,园区目前已初步建成集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每到节假日或周末,“鱼菜共生”大棚都会吸引不少学生和亲子游家庭,从种子到定植小苗到成菜收割,进行体验式科普教育,游客们在园区摘菜、吃鱼,助推了农副产品销售,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下一步,张罗帅计划围绕“鱼菜共生”项目,发展新型生态高效休闲农业,建设农业科技馆、科普教育体验中心,把“鱼菜共生”项目打造成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产品展览、餐饮美食、休闲体验、度假住宿等为一体的农旅产业链。
“从项目效果上,我们要改变大家对传统农业的看法,通过推广‘鱼菜共生’项目,来推动农业改革,把园区建设成武汉市郊的‘世外桃源’,并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继续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张罗帅说。
(余康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