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亮
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这场国际冰雪盛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也正是思政教育的另一种体现形式。羽毛球运动本身蕴涵了很多有项目特点的思政元素,在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中,理论性研究多,实践性研究少,导致课程思政落地的问题没有得到实际解决。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梳理羽毛球运动特有的思政元素,结合本人浅薄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以课程载体承载思政的形式,适时、适宜的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帮助一线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1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1.1 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应”。众所周知,自此以后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倍加重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而笔者认为更为关键的则是各类课程与之同向同行,从而构建思想政治良好生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1.2 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研究
通过检索“体育课程思政”等关键词,阅读了国内有关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侧重于阐述高校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类则更多的阐述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路径、途径等。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是当今体育课程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过去的体育教学追求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而课程思政则有意识的将健康第一、体育精神、体育强国等教育理念摆在了台面,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而是有了更多的目标和方向,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以实现追求和收获。由此得出很有意思的观点: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过程中,反倒是其他各门课程迫切的需要融入课程思政。其次是实现融入课程思政如何落地的问题。这个方面涉及的范围较广,大致包含了教学实施设计、课程设置管理、教师自身能力、学校制度支持等,这些均属于学者们研究的共识,大部分的文献都会涉及以上方面。但如何得以落地,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合理的创新。
2 高职院校学生现状特点分析
2.1 学生生源特点
高职院校年招生的途径主要有“高考招生专科批次,高考提前招生,职高统考招生,中职(包含中专技校) 自主招生,定向培养等”。从文化课成绩来讲,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本科的生源质量存在差异,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从生源学校来讲,普通高中的生源比例较少,职高生源比例较多,结合职高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从而反映高职院校的学生操作、实践能力较强,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研究的能力,也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学习行为特点
孙薪妞等人,在《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发表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中提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科学性、持续性均较差”“借鉴能力和功利性较强,钻研意识能力较差”“渴望成功与卑微迷茫共存”“自律性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以我校为例,教师根据学生普遍情况反映,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并没有任何观点表示学生普遍的学习能力较差。从往年专升本的结果来看,也论证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无差异,甚至有多名学生通过专升本之后,继续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2.3 心理活动特点
尹梅,在《产业与科技论坛》上发表的《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生德育工作探讨》中提到,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概括为以下四点:“内心比较矛盾,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多元化,缺乏良好意志力”,在结论中提到,“高职院校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要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其观点与本文不谋而合,羽毛球运动对于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研究数不胜数,而融入课程思政则是在身体、心理层面加强的同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3 羽毛球运动蕴含的思政元素
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是体育精神,重在参与、超越自我同样是体育精神;勇于拼搏、争取胜利是体育精神,正视挫折、接受失败同样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高度概括了所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其中自然包括羽毛球运动。根据羽毛球其自身的项目特点,可以挖掘和梳理出其特有的思政元素。
3.1 以规则体现思政元素
从整个运动项目而言,羽毛球课程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换句话来说是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学生在日常羽毛球的比赛中没有裁判,依靠双方对规则的遵守和维护实现比赛,从而建立起诚信比输赢更重要的价值观。规则意识亦是体现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本质,胜利的果实往往来自于不断的努力和奋斗,而非投机取巧、好逸恶劳、行不从径。
3.2 以比分体现思政元素
羽毛球比赛以21分制作为计分方式,学生的心理在羽毛球比赛中很容易收到比分的影响,例如大比分领先之后,能否展现高风亮节,忽视优越而尊重对手,培养学生谦逊的心态;若大比分落后,能否展现顽强拼搏、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即使实力差距较大,也要抱着挑战者的心态学习,而不是自暴自弃;若比分你来我往,十分胶着,能否展现坚忍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念。
3.3 以赛制体现思政元素
羽毛球分为单打、双打、混双以及团体赛的赛制。单打比赛考验学生在比赛中独立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高强度、快节奏的比赛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临机应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承受失败或挫折的心理;双打与混双比赛有了更多的战术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羽毛球双打区别于乒乓球,没有固定的接球顺序,则依靠两人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以及相互协助,协助在混双中显得尤为重要,以更多的鼓励代替责备与甩锅,来实现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体赛是最好的育人方式,学生可以在团队中感受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合理的排兵布阵让人联想到“田忌赛马”,而责任担当和不辱使命在团体赛中发挥的淋漓尽致。0BDB1778-9C48-40AF-B6C8-47DE25058242
4 课程载体承载思政教育
载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1)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工业上用来传递热能的介质,为增加催化剂有效表面,使催化剂附着的浮石、硅胶等都是载体。(2)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则是以体育课程作为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其具有理论属性,但缺乏实践属性,即如何落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4.1 规则载体
羽毛球规则是羽毛球运动的基石,没有规则即不成运动,亦没有公平竞技。因此羽毛球规则对于羽毛球课程非常重要,建议在第一节课作为介绍课初步引入基本规则。规则载体指的是规则承载规则意识、约束能力。学生在学习规则的时候,逐渐形成了规则意识,在羽毛球比赛中自觉遵守规则,清楚什么行为是合规,什么行为不合规。教师在教学中则可以利用规则载体,引申出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一定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即自律能力,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规则载体不仅仅局限于羽毛球规则之中,体育课的课堂要求也是一种规则,例如学生上课的着装、禁止使用手机等,将规则载体贯穿羽毛球课程始终,不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但规则不等同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而是让学生体会在自律中的自由。
4.2 礼仪载体
羽毛球礼仪则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本项运动的尊重和习惯,包括有羽毛球运动礼仪、用球礼仪、赛场礼仪、裁判礼仪和观球礼仪等。礼仪载体可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着装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身穿运动服,而不是牛仔裤或正装,更不允许穿拖鞋或皮鞋等硬底鞋;再比如球场上的礼仪,两人练习羽毛球时,若球掉在了球网下面,水平较差的一方,要主动去捡球,以表示自己的虚心赐教的态度;比赛结束后,双方要进行握手致意,对输球方表示鼓励、对赢球方表示祝贺,即使在疫情当下,国际羽毛球比赛也采用双手合十以表示感谢。由此看来,礼仪载体在羽毛球课程中不可或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礼儀载体不需要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而是作为课程中的要求,适时适宜的穿插到课程中,可以是老师对学生单独的提醒,或是活动中的点评,或是比赛后的总结,让学生意识到,礼仪载体通过礼仪承载羽毛球运动本身的文化内涵,在学习羽毛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遵循这一绅士运动的高雅。
4.3 语言激励载体
作为高职的羽毛球课程,学生只会对有挑战性的任务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枯燥、单一的重复练习无法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言激励载体是以语言激励、肯定来承载“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语言激励的人可以是教师、同学以及自己。教师的语言激励可以面对全体学生亦可以面对个人,在语言使用上,不要出现含糊的、冠冕堂皇的语言,例如“再坚持一下”,“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发扬工匠精神”等,要伴随肯定和具体的任务目标,例如“比刚才的动作舒展多了,手腕放松一点再做10个”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能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4.4 分组教学载体
分组教学法天生就是一种优质的思政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激发探究潜力、提高沟通能力、培养互助的良好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使用。本文对分组教学法的解释不再赘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平均分组原则,尽量让每一组的水平比较平均,即每一组都有优等生也有后进生。其次是具体任务原则,在安排分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小组的具体任务,例如小组共同累计完成50次垫球任务,如何安排组员垫球的顺序能够保证流畅性。或者可以设定两到三个难度,让小组成员逐渐挑战练习难度。最后是任务反馈原则,分组教学之后的关键就是让小组进行总结、反馈和分享,例如分享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等。
4.5 过程性评价载体
1967年,哲学家斯克利芬首次提出了?过程性评价这一概念,后由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其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具有显著的过程性,因此在其教学评价中,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与结果性评价不同的是,过程性评价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培养兴趣。过程性评价载体则是以过程性评价手段承载对努力奋斗、脚踏实地的倡导,对投机取巧、旁门左道的摒弃,教师鼓励和赞扬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数据对比法,技术对比法等,数据对比例如正反手垫球个数的进步;技术对比可以利用视频录像的方式,对比学习前与学习后技术动作的进步。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应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丰富过程性评价手段。
4.6 竞赛载体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终极表现形式,竞赛可以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比赛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蕴藏在竞赛中的隐性教育。首先比赛胜利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对技术动作的精益求精,是在坚持与放弃不断徘徊后的坚韧,因此会倍感珍惜;其次每一个胜利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后积累起来的,因此学生不会轻易被人生中的坎坷、挫折所击倒,而非常清楚只有不断努力尝试才有机会成功而非选择逃避。最后竞赛的过程是身体、心理、大脑的总动员,在这个过程学生要克服比赛前的紧张,快速调整比分落后的沮丧,积极打消暂时领先的膨胀等心理。在双打或混双比赛中,可以体现学生的责任担当,失误了主动承担,比赛输了不是互相推诿,而是主动揽则。同时考验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有合作就要有交流,有交流就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和语气,主动帮助队友从而形成合力。羽毛球团队赛则更注重团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以上的隐性教育均是竞赛载体所承载的内容,不难看出竞赛是羽毛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否让学生达到比赛的水平作为教学目标,却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中有待商榷的地方。
5 结语
羽毛球运动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可以被其他隔网对抗性项目所借鉴,本文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与工作。通过利用课程中多元化载体承载羽毛球运动的思政教育,其中仅涉及分组教学、竞赛教学两种教学方法,一种评价方式,其余更多的方式是一种行为或是一种关联,从而润物无声的融入的课程的方方面面,但绝不仅限于此。要实现课程思政真正落地,还需要重构课程设计,增加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中央领导讲话精神、领会文件精神,完善课程设置,各部门联动配合,从多维度支撑课程思政载体,使学生达到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0BDB1778-9C48-40AF-B6C8-47DE2505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