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莲
数字金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金融相结合的产物。而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条件逐渐弱化,为融资难、成本高等类似现象提供应对的新融资模式及方案。本文简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优势条件,如拓展渠道、扩大范围与优化效率。进一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下,中小企业可参与到的融资模式,即由“1+N”发展成“N+N”“上行e链”。并从三个角度(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讨论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现路径。
普惠金融根据国内形势,参考国际经验,通过数年的革新及完善,从早期小额信贷,成长为当前数字普惠金融。其中,小额信貸只包括信贷业务,而数字普惠金融是利用云计算以及其他多种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其功能性与兼容性均有所变化,数字普惠金融和以往的金融模式相较,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具有特殊的优势。
拓宽融资渠道
国内中小企业对外部冲击抵御能力较弱,而正规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有一定难度。在网络通讯与大数据等信息科技的逐渐成熟中,信用信息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因缺失信息造成的融资困境有所缓解,金融机构的服务费用有所下降,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拓宽,促使有需要的人们,可以享受适宜的金融服务。另外,通过提高数据采集及处理水平,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能实现合理压缩借贷风险,简化中间环节,优化交易流程,改善服务效率,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扩大服务范围
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对物理网点和人力资源进行替代、补充和改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技术支持数字普惠金融能拥有更高的取得性,和以往仅利用分支机构地区分布以及机构数目赋予金融服务的形式有区别,中小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及通信的渠道,享有金融服务,不会因为地区、地形乃至季节等条件的制约,使服务受限,金融服务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偏远乡村区域。也就是说,无论申请借贷者身处何地,仅需能使用移动设备及数据网络,不用抵达营业实体网点及办公楼,就能获得金融服务。结合有关调查信息来看,云计算以及其他大部分的数字化手段,实际运行成本极低,仅达到以往人工及网点等成本的半数左右。由此来看,该类金融技术可以减少普惠金融服务的费用。
优化融资效率
和以往的金融形式相较,数字普惠金融在获取客户资料以及信用材料等信息方面,相对便利及高效,借助云计算对大数据资源池保存的内容加以分析,由此客观评估中小企业运营状态、资金链、偿债能力等,由此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通过把电商消费以及社保等多个系统联系起来,可以迅速掌握有价值的内容,略过常规信贷审查的复杂程序,直接利用网络渠道完成信息传递,缩短前期申请审核的周期,下调风险评估与资料审核、风险管控中的成本支出,优化中小企业信贷的工作效率,省去不必要的程序,控制金融服务的成本。
“1+N”-“N+N”
现如今,供应链金融高速成长,由原本线下的“1+N”,调整成线上的“N+N”。在数字化手段更新中,线上的“N+N”需摒弃“中心平台化”。在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无疑是主要的放贷方,而数据网络却孕育出第三方平台,诸多小贷企业与个人投资者开始参与放贷。在此趋势下,银行也把服务重心从原本的核心企业,调转船头,适当倾向于中小企业。例如,在2014年“橙e网”的出现,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线上的“N+N”运行模式中,支持向中小企业予以配套化的服务,这样处理是为使中小企业经济活动能借助相应云服务平台完成,为传统企业提供入驻“互联网+”金融的平台。而“橙e网”可以让企业享受到适宜的融资服务,赋予相应电商平台某些升级功能,如“钱包”+“担保支付”+“理财”等。这主要是由于“橙e网”的基本优势:首先,可管控资金占用周期与费用,提高企业之间交易的快捷性;其次,压缩中小企业朝着电商化方向转变的成本与网络费用支出;再次,可以给客户提出合适的决策建议,优化决策的实效性;最后,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代价。而“橙e网”能具有以上运行优势,是因为其能够以任何一家企业作为核心,构建起“N+N”的模式,利用各企业之间以及第三方平台拥有的交易信息,推行“交易信息”+“信用”的供应链融资形式,使金融风控得到新的转变。“橙e网”致力于把金融服务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使中小企业以及终端用户因此受益。
纵观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能够在几年间得到迅猛成长,是由于其既可以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的现象得到缓解,又可以令银行金融服务更加大众化。另外,供应链金融具有特殊的融资形式,助推银行和企业更加互利互信,让中小企业可以取得银行贷款。
“上行e链”
“上行e链”是2018年上海银行推行的一种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其秉承“共享”与“互赢”的运行理念,致力于构建起新型供应链金融格局,提升普惠金融的实际服务效果。比如,上海银行和中船物流集团,一同构建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在该种融资模式下,中船集团对应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能直接登录此平台,无需到银行,就能进行线上申请,进入融资程序,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融资。此外,“上行e链”、依托于数字化的思维模式,拓展供应链交易范围,把产品直接嵌入到基本交易中,保障融资客户的实际体验。又如,上海银行与海尔集团的组合,通过海尔原有的经销采购平台,就能搜索到“上行e链”金融产品。实际运行中,经销商实施采购行为,便可进入融资模式完成支付。上行则结合申请方的历史采购信息,确定可放款的额度,直接把相应资金运用到采购交易中,切实加快融资供给效率。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上行e链”的出现,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明显突破性进步,解决了一直困扰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融资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在融资中,自身信用、供给效率及融资能级方面的局限,上海银行促使金融与科技的有效融合,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打造线上供应链,把核心企业相应的信用引进产业,给中小企业增信。同时,依托于前沿金融科技方法与组织结构、快速的处理程序,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优势,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难点。
政府视角
1.构建信息化征信机制
中小企业的征信机制需立足于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并借助区块链与移动数据进行连接,开发出线上的征信平台,继而弥补中小企业的贷款信用偏低以及征信缺位的情况。具体来说,其一,借助各类数字化技术,给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在拓展数据来源方面,构建更大的可行空间,这样就能消除由征信问题带来的阻碍,维护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其二,中小企业运营范围小,持有现金流量不多,所以,其征信内容的收集难度较高,从而导致银行能掌握的企业信用资料较少,信贷风险偏高。而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借助征信服务平台,建立起征信机制模型,实现经营信息的有序对接。银行能借此获取中小企业运营及征信状况,以此控制贷款的风险程度。
2.完善配套的政策措施
立足于现代中小企业的全面成长规划,扶持及管控数字普惠金融稳定发展,强化以科技金融政策为核心的顶层长期规划,构建政策支持长效机制。结合国内金融市场形势与中小企业发展状态,调整相关法律条文,站在国家高度,对数字化网络和普惠金融的准确对接整合进行统筹管理,逐步规范及拓展服务,赋予金融服务方权利与义务,开发并推行风险管控的配套设施。为此,可允许并支持数字普惠金融本身兼容性特点全面发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区域不均衡的情况,应当增加在落后区域数字化设施建设的实际投入,优化网络通信与支付结算等各类智能化的基础条件,继而深化融资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各级政府则需全局规划,在财政、货币及税收等层面,推行扶持政策,同时强化政策宣传推广。
3.落实服务平台的监管
数字化网络为社会创造便捷运行空间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新的风险问题。线上融资渠道面临隐私信息外泄、贷款审批程序不完善、借助平台信息优势诈骗等威胁,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循环。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需推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从根本上实现全面管控,使融资平台从设立之初到后期贷款资格评估等全程,均需借助区块链信息加密处理,监管部门能借此实现全面管控,消除由数字普惠金融安全管理缺位带来的负面干扰。特别是,对于金融市场电子资料和客户财产,能借助构建有效管控系统实施安全保护。基于既有数据库软件程序,配以多个相应的管理体系,确保权限和授权准确对应,由此提高金融市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金融机构
1.推动机构改革发展
传统形式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机构、信托基金,这些机构在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发展中,依旧占据较高的作用地位,但在深化普惠性、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侧重等方面,还缺少一定动力。在全面供给侧改革的趋势下,以往的金融机构应当促进自身革新转型,利用数字化方法和技术,优化金融服务的实效和覆盖广度,冲破原本的信息阻碍,降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此,金融机构需适当增加科技投入,把各项数字化科技投入到金融服务事项中,追求创新升级,促使金融机构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环境的融资需要。
2.加强科技研发
和以往的普惠金融比较,数字化的形式更具有优势。其既能控制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在融资交易的成本代价,又可以大幅度地开拓服务广度,同步推进经济发达程度不一的地区享受金融服务,能容纳海量客户。与此同时,数字金融虽然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便利性,但也产生其他问题。因为数字金融是通过网络支持其运行,既有的风控机制不能对网络空间中各类风险实现高效、准确识别及预测风险。而金融机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参与方和推进方,应当加强科技研发,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在银行的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为此,可增加金融方面的科技投资。结合2021年的财报信息来看,银行在不断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其中国有大型银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规模合计达到千亿元以上,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规模合计四百亿元以上,2021年的涨幅大于10%,科技人员的数量也较上年有所增长。
3.促使金融要素联动
金融机构应当全面突显出自身在行业中的作用,推动各项金融要素的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服务形式,开发新产品与更新结算方式。为此,各级商业银行需积极尝试运用动态化调节的融资体系,根据融资企业的经营规模、所在行业特点、融资规模等,制定个性化的融资方案,并合理简化信贷资格审查的流程,借助当代科技手段,打造“点对点”的整体服务机制,促进全面协调,整合可贷款的资金源和中心企业,构建起互惠互利的格局。另外,金融机构需结合市场环境,推出新金融产品,通过数字化方法,筛查区域面临融资困境并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逐步构建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策略。
中小企业
1.加强自我管控
在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属于弱势群体,有较高的金融排斥程度,为保持自身全面平稳发展,需借力于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挖掘自身继续发展的潜力。作为中小企业,应当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经营实力与持续盈利的能力、各类风险点等,完善加强风控管理体系,健全企业内部分级管理格局,继而强化其对经营风险的预知能力。同时,优化公司财务机制,适度提升经营过程的透明性和规范性,以此提高金融机构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中小企业在运营中,还需积极创新,对于主营业务,利用科技创新探究开发,达到可持续、高品质的发展。鉴于研究开发项目会面临融资约束,公司需合理调整数字金融的可用资源,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把既有资本与金融资源分配给相应的项目,继而保障资金的应用效率,以免做出無效投资行为。
2.探索新兴融资
中小企业还需选出必须要开发的项目,并为其制定详细的融资计划,在保障每项业务尽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信贷方案。中小企业需尽量收集更多真实的财务资料,评估融资渠道和战略目标,谨慎获取外部资本,要事先评估及管控风险,依托于数字普惠金融,拓展融资路径,加强长足发展与盈利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应掌握地方有关政策,以获得该方面的融资支持。要关注扶持中小企业的各类税收政策,重视金融范畴内的财政扶持项目,判断自身是否达到相关要求,从多个角度加强公司整体的融资和信贷能力。
根据国内市场中各类企业比重来看,中小企业占据不能轻易取代的位置,实现改革创新是其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但由于融资上的约束,导致诸多问题没能解决。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弱化信息不对等的程度,提升银行审批效率,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度,提升贷款获得率,改善融资格局。
(山西银行阳泉分行)
参考文献:
[1]马忠民,倪嘉祺,王启越.数字普惠金融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22,(09):109-111.
[2]陈卫雯.西安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J].上海商业,2022,(02):84-86.
[3]罗莉.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2,(01):1-3.
[4]文红星.数字普惠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1,(12):103-111.
[5]严晶.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商业,2021,(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