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霖
管仲名夷吾,年轻时和鲍叔牙有过交往。管仲家境贫困,总是喜欢占鲍叔牙的便宜。他们曾经一起做生意,分利润时,管仲总是多给自己分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穷,从来不跟他计较。
后来,鲍叔牙辅佐在莒国避难的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辅佐在鲁国避难的齐国公子纠。当时两位公子正在争夺齐国国君之位。后来,公子小白抢先一步成为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鲁国国君担忧齐国入侵,下令处死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很有才能,便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请齐桓公不计前嫌,不要为解一时之气而浪费人才。于是,齐桓公任用了管仲。后来,管仲身居齐国国相,鲍叔牙甘愿位居其下,两人一同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
管仲曾这样回忆鲍叔牙:“我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是个不成器的人,只是觉得我是没有等到合适的机遇;我曾多次在打仗的时候逃跑,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理解我家里有老母亲需要赡养。”
无论他人如何评论管仲,鲍叔牙都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包容与支持管仲,这便是对“朋友”最好的注解。“管鲍之交”被传为千古佳话,管仲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既饱含了他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也诠释了友谊的真谛。
惠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曾经担任魏国的相国,后来到了宋国,与庄子成为无话不谈又喜欢互相斗嘴的好朋友。
后来,惠子去世了,再也沒有人可以跟庄子斗嘴了,庄子感到有些寂寞。有一天,庄子给人送葬时路过惠子的墓地,不由得驻足并回头对随从们说:“郢有一个人,鼻子上不小心沾了一点白土,这白土又薄又小,就像是苍蝇的翅膀。他让一个名为‘石的木匠替他削掉。石挥斧如风,白土随斧而去,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伤害,郢人站着一动不动,面不改色。”
随从们听后,一头雾水,庄子接着说:“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叫人把石找来给他削鼻子上的泥土。石却说:‘我的确曾用斧子削过鼻尖上的白土,但是那个让我施技的人已经去世很长时间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干过这种事了!”
讲完故事,庄子叹息道:“自从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找不到可以辩论的对手了!”随从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在用郢人与石之间的友谊,来形容自己和惠子之间相互信任、心灵相通的情谊。
对郢人来说,因为他绝对信任石的技艺,所以才能在石的斧头挥向自己时面不改色、纹丝不动。而对石来说,他知道郢人信任自己,所以才能没有心理压力地抡起斧子。这就好比庄子与惠子,他们足够信任对方,所以才能够在争辩时无所顾忌。这也告诉我们,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完全认同对方,而是能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彼此欣赏。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4岁的白居易任江州司马,这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职位,无疑白居易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低谷期。灰心丧气的他收到了时任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来的《叙诗寄乐天书》,感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封感情真挚的《与元九书》。
在这封书信中,白居易写道:“我现在被贬到浔阳,除了起居、饮食外也没别的事,就天天看你去通州上任时留下的二十六卷文章,打开它们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就像和你会面谈心一样。长时间积聚在我内心的想法,我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你还在我面前,竟忘记了你是在遥远的通州。”
白居易和元稹一同在朝为官,二人惺惺相惜,为莫逆之交。在那个年代,他们只能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保持联络:写诗唱和。据统计,白居易和元稹在二十多年的交往中,唱和诗词多达900多首,几乎创下了世界纪录。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元稹去世。直到许多年以后的一个夜晚,白居易依然梦见与元稹同游的日子,醒来后还提笔写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