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贤亭
(六安市舒城县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安徽 六安 231300)
新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相对落后,限制了农村经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利用优势,提高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的历史任务[1]。同时,明确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内容与管理职责。
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要求进行理解和把握[2]。
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对村庄进行实地调查、资料收集、走访和调查,深入了解村里的实际基本情况,要明确农村振兴发展所必需的产业状况和生态必要性。深入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调查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必须客观、真实,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村庄情况。
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理念,按照“见山见水、牢记乡愁”的要求,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加强生态空间布局,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土地资源能够保证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基本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建设空间的规划是乡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住房需求等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因此,在对建设用地空间进行规划时,应要进行充分考虑,统筹规划。
切实处理好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将规划理论、国家发展战略与农村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下,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土地,积极与其他规划做好衔接工作。
在进行农村规划编制时,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作用,积极听取村民的意见,保证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此让村民参与农村规划的编制是很有必要的。确保村民行使表达权和监督权,规划的结果应该公示,并且积极与村民协商。
在进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需要遵循以下编制程序[3]:(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人员的组织、所用设备与材料的准备、保障经费与收集资料。(2)进行实地的调查与研究。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以及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归属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查。(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农村的人口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明确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任务与规划发展方向。(4)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以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优化,统筹安排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以及生态用地,加强对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有序地进行土地整治。(5)对规划进行论证。邀请有关规划方面的专家与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研究论证。(6)对规划进行报批公布。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得到村民同意后,将其上报给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进行公示。
4.1.1 宅基地。宅基地的布置必须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国家政策和每个宅基地的面积标准,依据当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变化趋势,来合理地确定宅基地用地面积[4]。在确定宅基地用地面积时,对农村内的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进行充分地利用,尽可能地集中规划宅基地。在确定宅基地位置时,要按照生活便利、居住环境良好、便于农业生产、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从而便利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安排。在人口多、经济集中的城镇,可以根据道路交通产业布局的特点,来进行宅基地的规划布局,从而实现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在宅基地的布局上,也可以根据当地特点对建筑的风格和高度进行设计。
4.1.2 公共用地。农村公共用地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公共基础设施用地例如农村卫生院、学校、村委会、供水与电信设施等;道路交通用地包括村间道路、内外交通道路等;绿化用地包括公园、道路绿化等。在进行编制该规划时,以农村实际人口数量为基础,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
4.1.3 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对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时,要按照集中布局与节约利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规划,不占用农村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要落实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原则,结合乡镇产业发展、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情况,充分考虑经营性用地的占比。
4.2.1 耕地保护。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严格遵守耕地红线,做好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与划定的工作。耕地保护内容主要包括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与一般农田的保护。对耕地的划分是首先通过对耕地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再根据评价的结果,结合实际耕地的坡度、邻接情况,最后充分考虑产业需求、村民意愿、生态保护等因素[5]。对稻田、沟渠、运河、道路等进行综合的整治,整治后达到优质、高产、肥沃标准的耕地,应当优先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同时要公开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确切位置,设立统一的保护标志与界桩,使其不被占用或者调整。
4.2.2 林地保护。在对林地保护区进行划分时,要考虑当地发展对林地的要求,对林地保护利用的结构与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适当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村庄以林业为主要产业,要严格按照持续利用、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管理的原则,同时结合当地林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林业用地进行合理规划,保证规划切实可行,使林地资源能够稳中有升,村庄林业产业能够健康发展,村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
4.2.3 其他农业用地。根据乡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用地需求,对草地、水域与农业生产用园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与农业用地效率。除此之外,根据相关部门的管理要求,对生产设施用地、配套设施用地以及附属设施用地进行合理规划,防止农业生产用地被擅自转为建设用地。在一些村庄内存在一定规模的湿地,要对湿地生态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3.1 生态空间布局。农村最宝贵的财富是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它区别于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的最大优势。这些乡村特色生态功能应作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采取规划措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优化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在总体布局上,要有序地进行结构优化,对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的保护红线进行划分,从而构建出合理的城镇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在需要进行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体地块,要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的区域,应将其划入生态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4.3.2 生态用途管控。在对生态空间进行布局规划时,要对生态空间利用区域进行严格的管控,防止将生态用地非法转为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当生态空间需要占用土地时,必须走法律程序再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为了避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生态空间实行承载力控制。
4.3.3 生态维护修复。倡导开展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修复以及提升生态功能的活动,积极促进建设用地有序地从生态空间内退出。针对乡村内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对受损土地进行修复,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现行土地规划强调土地资源的综合规划设计,缺乏对土地资源的详细分类和具体规划,总体规划在实施时存在若干问题。在乡镇级土地规划中,应从微观规划层面考虑,在实际编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控,从而体现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涉及了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但是,在实施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经常会出现衔接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际项目与规划进行衔接时,出现不协调或者矛盾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实际土地资源利用时,会遇到需要对原有的土地规划进行调整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现如今,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与利用价值。土地资源是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城市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注重土地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了对其的保护,例如:城市的土地资源被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在编制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要积极接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建议,对规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目前,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甚至一些规划中的土地所有者都没有提前了解规划用途。从土地规划编制来看,规划工作仍停留在政府层面,土地使用者和权利人在不了解规划工作的情况下处于被动和盲目状态,不利于土地利用整体项目的开展。
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根据之前的规划中缺少的细节问题,对现在编制的规划进行及时的补充与细化,使其更具有指导意义与规范作用。
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正式实施前,要对农村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防止土地利用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不一致;在规划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因而要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及布局,保证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用地保持一致。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在编制规划时,要保证各个规划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衔接,避免出现规划错误与使用矛盾的情况出现。
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将农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生态规划以及产业规划融合在一起,为确保各个规划能够协调运行,在编制各个规划时,要提前沟通与对接;通过将景观风貌、生态修复、土地整合、工业用地、村庄建设、耕地保护等农村土地规划利用高度整合,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各项规划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要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情况分析矛盾类型,采取科学措施予以化解。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各部门参与土地规划编制。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指标。在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中,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现有土地资源规划的思路,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对农村的林地、农田、道路等进行综合的治理,在土地专项规划中,明确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指导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加强土壤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土地资源修复,综合治理废弃、闲置、散乱的农舍,从而改变农村面貌;落实耕地增减政策。占用耕地时,要实行“占多少,补偿多少”的政策,使耕地面积不被侵犯。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关乎乡村的经济、村民的利益,因此,在实际规划中,应该鼓励村民参与,积极听取村民的意见,使土地规划得到村民的认可,在规划实施中可以减少阻力。
国土部门树立公众参与的正确认知,在宣传、规划、基层调查等阶段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让村民了解政策。鼓励公众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参与土地规划。农民作为农村土地资源的受益人,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有知情权。鼓励村民参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可以避免社会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编制土地资源规划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合理,使其能够适应乡村经济建设的需求,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价值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