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秋雄
【摘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学校课堂教学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文言文则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它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具备坚定的信心。因此,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短篇文言文,从三到六年级共安排了14篇文言文。基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情况,笔者认为,可抓住三个环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一是在课前准备,教师应充分了解背景资料;二是课中渗透,捕捉爱国主义教育契机;三是课后延伸,适度拓展阅读。切实落实课前准备、课中渗透、课后延伸三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小学教材中短篇文言文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文言文
一、概念界定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指的是个人或者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表现个人或者集体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个人或集体对自己的祖国与民族以及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二)渗透
关于“渗透”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另一种是指无形物质形态的彼此融合。前者主要是指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后者是指一个人或是群体在思想上融入另外一方。一个是物质上的融入,一个是精神上的融入。而关于“渗透”一词的解释有渗入、透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它方面等。比如,“大雨渗透了土地”“不良的风气渗透进单位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指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状态,也就是说“渗透”具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意义。
(三)文言文
《〈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是相较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且语言分为书面语和口语,文言文则是古人的书面语。张中行先生对文言与白话有过这样的定义:“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教师充分了解背景资料
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很小,但其文化内涵却丰厚悠远。了解文化是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前提,而文言文背后的政治文化、伦理风俗和古代历史变迁等背景,距离现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如要深入分析和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内涵,需充分了解文言文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关其它作品、人物关系等。在课前准备中应注意结合学生情况,如,三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其言简意赅的特点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应对背景资料进行适当筛选,资料泛滥反而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伯牙鼓琴》一文前,教师可搜集伯牙和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资料,突出二者身份悬殊,一来可助学生理解“知音”的含义——无关身份,但求志趣相投,二来可深入感受到古人的君子之交。还可以补充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最后四句话:“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选取学生易懂且朗朗上口的四句来谈感受,领悟高山流水的含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课中渗透,捕捉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绚丽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教师教学时要将文言文置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思考如何借助其提升学生文化品味和挖掘其育人价值,一方面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借助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我們中国民族智慧、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可以用“……氏之子”或“……氏之女”的句式自我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使用价值和简练特点。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精卫填海》一文时,可以通过故事复述等形式让学生体会精卫执着勇敢的精神品质,还可以通过创编故事感受我国神话故事的传奇色彩。再如,在执教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时,不必过于拘泥于古文中比喻的逐字解释和翻译,而是大胆将重点落实在梁启超所表达的少年自强的强烈愿望。通过反复诵读,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对于国家的责任感。
(三)课后延伸,适度拓展阅读
课后延伸阅读主要就是以教材课文为中心并向其它相关阅读材料进行发散及迁移的阅读,以此在知识上得到相互的补充融合等。课后延伸阅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提高学生阅读优秀文化作品的兴趣。课后阅读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例如,笔者在执教《杨氏之子》一文时,因《杨氏之子》一文出自《世说新语》一书,因而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了书中的另一篇短篇文言文《口中狗窦》,学生借助注释可了解大意,而且短文同样是体现人物语言智慧幽默的特点,紧扣课文主旨,短文有趣精炼,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杨氏之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陆杰武.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
[2]王国光.初中文言文爱国主义思想拾零[J].语文知识,1995(6):2.
[3]公延彤,李妺.爱国情怀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J].散文百家,2020(11):15-17.
[4]倪建玲.在文言文教学中高举起爱国主义旗帜[J].中学生导报:教研周刊,2012.
[5]蒲海燕.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12):2.
责任编辑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