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西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涂绘在左江流域的悬崖峭壁之上的神秘之作,绵延数百里,描绘了当时人们举行原始宗教祭祀时集体歌舞的场面。本文将从艺术表现角度去具体分析花山岩画的绘制技法、艺术特征、图形构成、象征意蕴、独特的民族风貌和时代风格。
关键词:花山岩画;艺术表现;审美
在中国岩画艺术中,广西花山岩画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在广西左江流域的悬崖峭壁之上,反复描绘出一幅幅规模宏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近似一致的崖壁画。这些图形由壮族骆越先民用红色颜料涂绘而成,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至今仍保持着不褪落的鲜艳红色。根据前人研究,可大致将这些图形归纳为人物、动物、器物等三大类。这些图形大部分采用平涂的方式完成,并以剪影的形式呈现。人物图像多以正身或侧身的形态展现,图形中的人物两手曲肘侧平向上高举,两脚屈膝向下平蹲,肩宽腰细呈倒三角状,头饰形式多样;动物图像以兽类居多,形态似狗,也有少量的飞禽;器物图像主要有剑、刀等,常斜佩于正身人像的腰间;还有一些符号类的圆形图像,似铜鼓、似日、月、星辰。画面内容与宗教祭祀有关,“我们将祖先崇拜视为左江崖壁画的主要内容,并不排除其中还可能揉和了一些别的崇拜的因素,例如日月崇拜、山河崇拜、生殖崇拜及图腾崇拜等”[1]。
一、广西花山岩画图形的艺术表现
(一)图形的绘画技法
1.单色平涂法
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形主要采用红色平涂的方法进行表现。根据前人研究,这种红色颜料由天然的赤铁矿粉末加入胶液制作而成。单色平涂法简单明确,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生动自然,红色色块面积相似、错落有致,线条粗细曲直、变化多端,极具视觉表现力。在原始艺术中,单色平涂画法极为常见,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莫库尔沟的动物涂绘、云南省沧源县勐省乡壤典姆山崖岩画、贵州省长顺县平寨乡傅家院红洞岩画等都可见其身影。
2.剪影概括法
广西花山岩画中图像造型的提取均采用了剪影式概括的方法,即提取绘画对象的外轮廓造型。这种方法要求高度的概括能力,能准确抓住绘画对象的基本形体特征,并充分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壮族先民大胆省略了所描绘对象的具体细节,并用几何图形对其做高度概括。
3.抽象夸张法
在剪影概括法中我们了解到壮族先民对绘画对象进行了高度概括,而今我们在分析广西花山岩画的图形时却看到,无论是人物图像、动物图像、还是器物图像,甚至是一些符号和难以分辨的图形,都采用了非常简练的几何形状去进行表现,将人物的头部、四肢、躯干夸张变形为相对规则的几何图形。更有甚者,正身人像用三笔描绘,侧身人像只用两笔描绘,夸张又简练,极具抽象意味。
(二)图形的艺术特征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作为绘画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骆越先民的审美意识,表达了氏族群体作画时的心理情感,因此它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1.以人为主
在绵延数百里的广西花山岩画艺术中,几乎都是以人物图像为主。人物形象或大或小,反复重复,占据了画面的主体位置,可以说花山岩画是以“人”作为主题的。而动物图像和器物图像以单个形式少量出现在人物形象周围,在画面中起辅助作用。因此,花山岩画中画面主次关系明确,人物形象突出醒目。
2.形式统一
在广西花山岩画艺术中,单个图像呈现出简单、重复、形式统一的特点。人物动态仅以正身与侧身两种角度表现特定的动作,即举手蹲足似舞蹈状。从图像组合关系来看,呈现出突出中心人物的特征。岩画中具有组合关系的画面上,普遍会以高大醒目的正身图像为中心,周围会规则整齐地排列尺寸较小的正身或侧身的人物图像。这种规则的形式会反复出现,这或许是根据特定的观念意识进行绘制的,跟壮族骆越先民的宗教信仰有关。
3.节奏变化
广西花山岩画整体呈现出一种热烈豪放的气氛,在相对程式化的形式中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节奏。岩画中图形造型均以均衡对称的形式出现,虽然人物形象基本描绘正身或侧身,但是图形起伏高低错落有秩,其排列方向、大小差异、穿插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节奏变化,使得画面有条不紊。虽然花山岩画艺术经历了多时期的多次绘制,但是图像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节奏变化多样统一。
二、廣西花山岩画艺术的审美分析
(一)图形的点、线、面构成分析
“图形由点、线、块面三种构成要素组成。”[2]广西花山岩画中的图形由点、线、面这三种基本的构成要素组成,其构成意味值得细细品味。
1.点的分布与规律
纵观花山岩画艺术全貌,点一般伴随人物、动物图像而出现,例如人物图形中的手指、脚指、发饰,动物图形中的耳朵等。这一类点的形状变化较为自由,但绘制有一定的程序规则。若将岩画中圆形图像看作点,其形式虽变化多样,但都以圆形出现,或实心圆,或环形圆。这一类点的形状变化较为多样,但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绘制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花山岩画艺术中点的分布无论是伴随其他图形出现,亦或是独立成形出现,都使它具有一定的指意性,同时对画面有着一定的装饰效果。
2.线的分布与规律
广西花山岩画中线条变化虽自由多样,但随物赋形,形式趋于统一。岩画中线条形状多以曲线为主,可大致分为描绘人物、动物四肢和描绘铜鼓、日月星辰两大类圆形曲线。这些线条的分布形成一定的规律秩序,最显著的是线条的重复同一性和对称均衡性。花山岩画中人物和动物图像的反复出现导致描绘其四肢的线条形状近似相同、大小近似相等,其中侧身人像中四肢线条近似平行线条。这种重复线条在花山岩画中反复出现,形成线条同一,进而达到图像的同一。并且线条整体以轴对称为主,其长短调和、粗细配置、间距变化,使整体画面节奏呈现出对称均衡感。由此可见,花山岩画中线条虽重复同一,但绝不是单纯的简单单一,而是富有变化和生动韵律的。这种注重整体统一的秩序感,体现着壮族骆越先民质朴、纯粹、简约的审美情怀。5D6F881D-11EA-43C1-81E4-CF00B039EF8D
3.面的分布与规律
广西花山岩画中块面多以几何抽象的形式出现,是绘画对象形体的抽象概括。在人物图像中可见块面描绘其头部和躯干,头部呈长方形、方形或椭圆形,躯干呈倒三角、倒梯形或椭圆形。在器物和动物图像中,块面也倾向于表示对象的躯干或轮廓剪影。花山岩画中块面布局位置相对线条变化较为单一,但却是用抽象效果达到应物象形的效果,整体画面趋向一致,沉穩有力。
(二)花山岩画艺术的意蕴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得知,广西花山岩画在战国初年至东汉前后六百多年间分期绘制而成,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由于古代各地域之间的社会发展不均衡,当时的左江流域地区发展有滞后的现象,因此广西花山岩画同时有着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的风格特征,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同时也隐含着深沉的意义。
1.宗教信仰
广西花山岩画的画面内容所表现的是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时氏族载歌载舞的场面,居于画面中心,形体高大醒目,装束特殊的正身人像作为信仰力量的积极体现者而存在——即崇拜对象。崇拜对象极大可能是骆越先民的祖先,将自己的祖先作为偶像来崇拜,并绘制在临江石壁之上。这或许与山河崇拜有关,或许与祖灵附托栖身于高山石壁有关,这些都有待佐证。岩画中反复出现的蹲踞式人物形象与青蛙极为相似,而蛙在壮族人民的心中有着特殊地位,被视为沟通天地的使者。蛙形象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这或许与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联,而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无一不呈现出左江流域的原始先民独特的精神信仰,他们通过祭祀、祈祷等手段以求获得祖先神灵庇佑。
2.象征意蕴
壮族骆越先民用特制的红色颜料在悬崖峭壁之上反反复复地绘制相同的人物形象,其中隐含的象征意蕴必定是多重的。在色彩象征意蕴方面,中国古代的红色象征着血液、太阳、火焰和生命等,花山岩画中所有的图像均由红色绘制。基于祖先崇拜的分析,将祖先之神绘成红色影子,赋予其有血液、有生命灵魂的象征意义。在图形象征意蕴方面,人物图像均为特定舞蹈动作的轮廓剪影,圆形图像有的似铜鼓,有的似日月星辰等。这些人物图像与圆形图像相对固定的组合,显示出当时人们已经对固定的图像有了固定的信仰意义,且有一定规律和秩序的出现在画面中。花山岩画无论是色彩还是图形符号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多意象相互融合的象征意蕴。
3.粗旷古朴
广西花山岩画表现出了骆越先民的祭祀习俗,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是粗旷质朴的。根据研究得知,骆越先民绘制岩画的工具大概率有三种:竹笔、草笔和羽毛笔。无论使用哪一种绘制工具都是在凹凸不平的岩壁上描绘。“这样,粗糙不平的崖壁与同样粗涩起伏的巨大画像,以及画像本身粗放的线条、遒劲的笔触、古朴的色彩、有力度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动态和多样且整齐规范的人群队列,都共同地产生出一种激烈的矛盾与抗争,体现出粗涩自然肌理美和无任何修饰的古朴、粗犷的自然美。”[3]
(三)花山岩画艺术的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
花山岩画源于大型集体祭祀活动,是骆越先民一次次集体合作创作的成果,反应着左江流域和壮族先民的生活内容和精神世界。在写实的基础上,用抽象夸张的方法和统一的色彩图形,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最终呈现出一种神秘严肃、热烈激情且独具象征意蕴的独特民族风格。“不同的时代、社会和不同的民族,对色彩往往有着不同的偏爱。”[4]花山岩画所有的图像均由红色颜料绘制,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已经在主观上对红色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情感和观念价值。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的左江流域地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其他艺术作品风格的影响。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作品普遍自由轻快、粗旷奔放,阶级社会时期的艺术作品则神秘狰狞、严肃恐怖、等级分明。花山岩画整体风格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影响,具备了这一特定时代的一些风格特征。花山岩画艺术从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了壮族骆越先民的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和对艺术审美和谐统一的追求,以及庄严、强烈、奔放、鲜活的时代特征。
三、结语
总的来说,广西花山岩画是壮族骆越先民用红色颜料绘制在左江流域两岸悬崖峭壁之上的伟大艺术创造,画面描绘了当时人们集体举行祭祀仪式时载歌载舞的场面。无论是在绘制技法、艺术特征还是艺术审美方面都独具风格。它凝聚着壮族骆越先民的艺术审美和信仰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深深植根于壮族人民心中,并延续至今。广西花山岩画无疑是研究壮族民族文化的珍贵实体材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别具一格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覃圣敏,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2]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覃彩銮,等.左江崖画艺术寻踪[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4]黄亚琪.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吕晓翠,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族装饰艺术。5D6F881D-11EA-43C1-81E4-CF00B039EF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