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充位于四川省东部,嘉陵江流域中段,自古以来就是西南重镇。南充地区的美术活动是四川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时间为轴线,以书法和绘画为主要类别,对唐宋元明清期间的南充美术活动及成就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南充;美术;书法;绘画
南充位于四川省东部,嘉陵江流域中段,是川东北城市群的关键点,成渝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辖区面积约1.25万平方千米。南充历史悠久,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人杰地灵,先后孕育了落下闳、司马相如、北宋三陈、开国元勋朱德等伟大人物;文化丰富,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交相辉映;民俗多元,如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王皮影等。自先秦以来,南充的美术活动构成了四川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重点对唐代至清代(618—1912年)期间南充的书法、绘画和建筑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勾勒出该时期南充美术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
一、唐宋元时期的南充书法与绘画
杨杰(生卒年代不详),宋代阆州人,以擅画鬼神像闻名,其绘画技艺十分精湛,颇受时人所重。史书记载他画鬼神像,往往先画出手足四肢,然后再用数笔即可画出全部身体。这个故事虽与顾恺之、吴道子等著名画家的画技故事略有相似,但仍可看出他在人物佛像绘画领域的技艺与成绩。
蒲宗孟(1022—1088年),北宋阆州新井(今南充市南部县)人,进士出身,先后任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等。蒲宗孟是北宋著名文人士大夫,为理学大家周敦颐妻兄,与苏东坡也有深厚友谊。其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有劝读书名句“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传世。蒲宗孟擅长书法,后世评其书风“结体严谨、风格潇洒”[1],其代表作《夏中蒲兵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结构端正,点画精劲,笔法精熟,章法匀整,体现了高超的书法造诣。值得一提的是,蒲宗孟在家乡修建了专门用于藏书的“清风楼”,是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2]。
阆中三陈,即北宋时陈尧叟(961—1017年)、陈尧佐(963—1044年)、陈尧咨(970—1034年)三兄弟,三人皆擅书法,其中以陈尧佐为最。陈尧佐特别擅长篆书和隶书,时人称其书法为“堆墨书”。《宋史》记载其书法成就为:“(陈尧佐)善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老犹不衰。”明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也称:“(陈尧佐)少好学,善古隶,自成一家,所点画肥重而笔力端劲,老犹不衰,能为方丈大字,谓之堆墨八分。”[3]从文献记录中可见他的书法取法秦汉,自成一格,不随时风,显示出艺术创作的个性追求和独特品味。因陈尧佐中进士后累官至太子太师,位高权重,常常书写碑刻题榜,所以他遗留的墨迹较多。
马涓(?—1126年),北宋阆州(今南充市南部县)人,字巨济,号锦屏先生,因其曾任监察御史,故而世称“马御史”,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科状元。马涓精于文史,擅长书法,他在其家乡状元溪边崖上书有“晴霞夕照”四字,笔力雄健,苍劲有力,至今仍存。马涓曾著《墨谱序》,可见其对书法创作进行过系统性的理论研究。
陈汝秩(1329—1385年),字惟寅;陈汝言(约1331—1371年),字惟允,号秋水。二人系兄弟,祖籍阆州(今南充地区),后移居江西南康,因其父陈征寓居吴中,后遂为吴县人。陈汝秩和陈汝言以才华著称,时人称为“吴县二陈”,均善诗文,工山水画。吴县二陈虽成长于吴县,但其根脉源自阆州,所以在此一并纳入文中。陈汝言山水取法董源、巨然、赵孟 ,画面秀润清远,代表作有《荆溪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罗浮山樵图》(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百丈泉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仙山图》(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等,他是元末著名的玉山雅集主要成员,画风承接元明,被认为是“元四小家”之一[4]。其中,陈汝言和王蒙合作《岱宗密雪图》,留下“弹粉作画”这一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故事,可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不凡的巧思。除善诗工画以外,他还善鼓琴,与元末倪瓒、王蒙、顾瑛等交游甚深,常于顾瑛玉山诗社的聚会上操琴鼓曲,常能技惊四座。陈汝秩与其兄弟不同,性情恬淡,不慕权贵,他在山水创作上取法唐宋,与元人画风稍异其趣,在绘画细节处理与风格追求上与李思训、李昭道则较为接近,有《清閟阁图》传世。
南充阆中永安寺大殿两侧壁画,根据其元至正戊子年题记,显示大殿壁画绘于1348年。两侧壁画高3米、宽4米,主要描绘佛教形象,有天龙八部、罗汉等,均呈累叠朝拜行列,艺术造型与永乐宫壁画相似,人物造型继承了唐代以来的风格,体态轻盈、頭部饱满、身段优美,显示出“吴带当风”的造型特色。永安寺大殿壁画采用线描重彩填色法,一方面具有唐宋线描法度严谨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具有元代文人画线条处理的飘逸轻松。线条类型丰富,有铁线描、莼菜描、游丝描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总体粗细相间、长短有致,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永安寺壁画的色彩也很有特点,和元代壁画红、黑、黄的主流用色风格不同,永安寺壁画沿用传统青绿山水色彩体系,大量使用如石青、石绿、朱砂、金色等,画面明快轻松,富丽堂皇,体现出新鲜亮丽的色彩美感。永安寺壁画大部分已被毁,不过1962年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临摹,目前共有包括十八罗汉、天龙八部、文殊普贤等形象在内的共计6堵壁画,经临摹后藏于四川博物院,此外尚有部分民间画家的临摹手稿存世。
二、明清时期的南充书法与绘画
陈继(1370—1434年),字嗣初,号怡庵,陈汝言之子,学养深厚,精通五经,时人称之为“陈五经”。陈继除精通诗文五经外,也擅于画竹,明代著名画家夏昶曾向其学习,后青出于蓝,成为明代画竹名手,所谓名师出高徒,从中也可看出陈继在绘画上的造诣和才华。
陈宽(1397—1473年),字孟贤,号醒庵,陈继之子,长于诗文,精通书法,工于山水,虽一生未曾入仕为官,但名声仍远播四乡。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画家、被视为明四家之首的沈周,就是陈宽的弟子之一。虽然就目前文献所载,陈宽教沈周的主要不是绘画,而是诗文经史,但不可否认的是,陈宽对沈周在文化修养上的教导和指引,也是帮助沈周在绘画上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沈周的传世名画《庐山高图》,就是为他的老师陈宽祝寿所画,画中那位潇洒飘逸的白衣高士形象,即是其师陈宽,由此可见陈宽的深厚学养以及对弟子沈周的深刻影响。
黄辉(1555—1612年),字平倩,号慎轩,南充走马人(今南充市高坪区),明代著名书法家。黄辉自幼聪明,号为神童,15岁时就在四川乡试中获得第一,31岁中进士后长期在京为官,他好佛谈禅,是明晚期著名居士;善于诗文,被认为是公安派的主要成员。黄辉擅长楷书、行书,他的书法成就在当时就已负有盛名。公安派领袖袁中道对其书法极为推崇,他在《书黄平倩楷书心经后》评价黄辉书法:“是书得小字如大字法,严而不局,老而带媚,妙处不减灵和。”[5]袁中道还将黄辉与大书法家董其昌相提并论,不仅视二人为一时书学巅峰,还指出黄辉的书法更具个性:“黄平倩、董玄宰,真可追配古人。玄宰穷其法,平倩出己意穷其趣。”[6]《明史·文苑传》称:“时同馆中,诗文推陶望龄,书画推董其昌,辉诗及书与齐名。”董其昌系晚明书画巨擘,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峰人物,成就影响巨大,黄辉能与之齐名,可见其艺术才华与创作水平。因为种种原因,黄辉传世作品不多,经学者统计,目前共有黄辉书法作品(含碑刻)27件,其中甘肃省博物馆所藏《行书自书诗》堪称其代表作。《行书自书诗》是黄辉于1609年所写,此卷长127.5厘米,上书七律四首,共46行、250字。这件作品是目前黄辉存世作品中最晚之作,代表了黄辉的书法艺术水平,此卷用笔生动飘逸,大开大合,气度雄浑,格调不凡,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行书栈阁杂诗》、四川博物院所藏《行书自作诗》等,都是黄辉书法的精品力作。
陈以勤(1511—1586年),字逸甫,号松谷,南充西水里(今南充市嘉陵区)人,明朝中期名臣。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等,与其子陈于陛(1545—1596年),字元忠,号玉垒,先后任宰辅大臣。父子皆为宰辅,传为一时美谈。《明史》记载:“终明世,父子为宰辅者,惟南充陈氏。”陈以勤善于书法,用笔不拘一格、流动飞扬,章法布局大胆求新、富于变化,时人钦慕者众多。现南充地区尚有《游金田寺》《诸葛寺怀古》等碑刻、石刻墨迹存世。
圣可禅师(1628—1700年),俗姓王,南充营山人,清初僧人,工诗文、善书法。圣可系著名的破山禅师亲传弟子,曾任梁平双桂堂住持,后又到重庆创建了渝州名刹华岩寺,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僧。其师破山禅师的书法造诣非常精深,圣可禅师承其师风,亦有个人特色,他写大小字都很有特点,大字纵横自如、豪迈遒劲,小字沉稳古雅、韵味悠长。圣可禅师作品遗留不多,现在于重庆华岩寺、重庆博物馆、成都文殊院等地尚有其墨迹存世。
龚晴皋(1755—1831年),名有融,字晴皋,以字行于世,重庆巴县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书画家,祖籍南充营山,自其祖父起迁居重庆巴县。龚晴皋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四川重庆地区民间有“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的说法流传,其影响可见一斑。龚晴皋善书亦擅画,书画交融相互促进,使其书画尽显不凡品格。其书法有“大巧寓拙,奇气纵横”的独特风格,不仅以谋篇布局见长,还体现出精深的用墨功底。在具体创作中善用对比,大笔纵横、气势磅礴,细笔如丝、绵密坚韧,再兼以干湿笔交错使用,展现了非同寻常的书法造诣。他是从帖学向碑学转向的关键人物,在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龚晴皋评传》中,编者对其评价甚高,称其为晚清从帖学向碑学转变过程中“破壳而出第一人”[7]。龚晴皋的书法学自王、欧,后又得益于碑学,造诣高超,意境深远,今人论其为“碑帖交融,着意北碑;以书达情,迥出时流”[8]。他所创的“孩儿体”书,体现出傅山所推崇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追求,引领一时风气。龚晴皋《升庵尺牍》屏八幅,每幅高147厘米,宽39.5厘米,气度恢弘、质朴率真,当代学者评论为“纵横有奇气”。此外,他的《行书二言联》(现藏于四川博物馆)、《王勃滕王阁序卷》(现藏于重庆博物馆)等均是其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作。龚晴皋擅画山水,常以山溪江河为表现主题,作品师法造化、平中见奇,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不俗的笔墨韵味。龚晴皋的堂弟龚有晖,字旭斋,也以擅长山水画闻名,时人称其为“二龚”。龚有晖绘画不拘法度、简练豪放,重庆博物馆等地有其作品存世。
马德昭(1824—1890年),南充阆中人,清晚期军事将领,曾在以率军固守西安闻名,陕人因此为其立祠。马德昭虽为武将,但精通书法。据《马公祠碑记》记录,马德昭“喜为擘窠大字”,他的书法结字奇特,大气磅礴,字画一体,极具趣味。现在西安碑林第四室中,存有署名为“西蜀马德昭”的大字书法“一笔寿字碑”、“一笔虎字碑”和书画一体的“魁星点斗”等墨迹。特别是他所创作的字画一体作品“魁星点斗”是西安碑林中著名的石刻之一。这件作品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于“鳌”字上的魁星形象,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绝妙构图让人拍案叫绝。这件作品中蕴含着魁星点斗、独点鰲头的意象内涵,使其成为科举文化的生动代表广为传播,今天在全国各大科举博览馆中均有展出。
陈廷培,号兰垓,清晚期阆中(今南充市阆中市)人,擅长山水画,先从胡世荣(字澹泉,安徽合肥人,曾在四川多地为官,擅山水花鸟)学习山水,而后再学沈周、唐寅,时人评其画颇具形似,惟韵味稍欠,亦可谓蜀中一时名手。成都市李劼人故居博物馆、广元市苍溪县等地有其作品存世。
刘复生,清晚期阆中人,擅长花鸟、工笔人物画,在川北与陈廷培齐名,现苍溪县文管所、新都宝光寺等地均藏有其画作,同时他也擅长很具地方特色的阆中木版年画(阆中门神画)。
南充阆中巴巴寺,始建于清初康熙年间。寺内有大量砖雕绘画,照壁外侧砖雕取法唐寅山水画,照壁后侧有砖雕青松图。这些砖雕绘画形象生动,刀法精湛,造型精美,寓意深刻,至今历时300多年而形象如初,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美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紫都,刘超.中国书法鉴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4.
[2]范凤书.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11.
[3]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243.
[4]王进.元末文人雅集中的绘画创作研究[J].美术观察,2010(8):97-101.
[5][6][7]唐林.四川美术史:下册[M].成都:巴蜀书社,2020:135,136,618.
[8]魏倩.试论龚晴皋诗书及其佛学观:纪念龚晴皋诞辰260周年[J].书法赏评,2015(1):29-33.
作者简介:
罗仕明,硕士,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视觉文化与美术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