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国
“援八”“援四”分别是“支援八路军”“支援新四军”的简称,是中国抗战期间广大海外华侨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爱国运动。
中共中央决策号召
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遣廖承志到香港,与潘汉年等人在皇后大道中18号建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简称“香港八办”),遵照周恩来“不公开挂牌”的指示,对外称“粤华公司”,以销售茶叶为掩护。香港八办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做了许多华侨统一战线工作。首先创办了油印刊物《华侨通讯》,大量报道八路军等国内抗日武装的英勇战绩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深受南洋与欧美各地华侨的欢迎。他们还派人先后到菲律宾、槟城、纽约、印尼、新加坡等地协助华侨办报,加强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海外的宣传工作。他们恢复整合香港等地中共组织,领导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接收并转运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捐赠的抗战物资。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还通过领导下的青年爱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海外青年侨胞中做了大量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同年6月,在香港八办的筹划与协助下,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以下简称“保盟”),廖承志亲任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保盟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抗日。
此外,香港八办还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等建立了良好关系,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不断增进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与支持,促进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救亡运动的发展。
华侨领袖挺身疾呼
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宣告成立,陈嘉庚被选为主席。他在成立大会上沉痛而激昂地说:“悲觀失望,见义不为,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是对祖国大不忠!”同时,他还被选为马来亚各区华侨筹赈会通讯处主任及新加坡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主席。从抗战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发生4年左右时间,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捐款每月达到1350万元左右(换算为国内货币),每年总计1.6亿元。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先后到重庆和延安考察抗战情况。两地给他留下深刻但截然相反的印象。
返回南洋途中,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大声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激起了强烈反响。广大侨胞更加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
广大侨胞捐钱捐物
密切关注祖国抗战局势的海外华侨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救亡。加拿大温哥华抗日救国会曾给八路军拨汇2万元国币,为八路军筹募寒衣,还组织两个剧社义演筹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和侨生成立了“中国游击战士之友社”,利用假日时间为八路军筹款。法国里昂200多名侨胞节衣缩食,两周内筹得捐款1.3万法郎。比利时侨胞还专门组织了“购买防毒面具劝捐团”,动员侨胞踊跃援助八路军。
特别是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侨总会成立后,荷属东印度(今印尼)、暹罗(今泰国)、菲律宾、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沙巴州)、沙捞越(今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和缅甸等地华侨掀起支援祖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1938年,马来亚柔佛州士乃区华侨汽车司机服务团一行15人,驾驶侨胞捐献的两辆救护车,带着绷带、药品等救护物资,从香港经广州、长沙到达武汉,将一辆救护车交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转送新四军,然后驾驶另一辆救护车继续北上,经襄阳、西安,安全抵达延安,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从马来亚到延安,他们长途跋涉1.4万余里,历时约3个月的义举,感动了许多人。
1939年初,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一系列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的捐献活动,影响广泛,成效显著。
热血青年参军参战
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敬仰,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海外华侨青年报效祖国的首选。先后有菲律宾、暹罗、越南等南洋地区和欧美等20余个侨居国的600余名爱国侨胞,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他们学习深造后,有的留任各级抗日机构,有的被派往华北前线。全民族抗战期间,大约有400多名华侨健儿直接奔赴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战场,参加八路军队伍,其中有不少人为坚持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悲壮战歌。
(摘自《党史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