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秋
适用话题 古籍修复;数字化保护;文化传承
时事引读
古籍作为数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珍贵且不可再生的瑰宝。全国现存古籍3000多万册(件),有约三分之一亟待抢救性修复。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有了新的解法。利用数字化技术,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的10万部(件)古籍珍本已可以随时出现在读者案头。2022年3月17日,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古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开发利用,用“科技+文化+公益”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科技创新正在让万千古籍重返“青春期”。
素材聚焦1 古籍保护面临困境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时至今日,古籍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巨大挑战。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经不起反复翻阅,因此绝大多数存放在库里,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保护,就难以利用;利用,就很难充分保护。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是当下古籍保护工作的难点焦点。虽然目前古籍修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人才和资金匮乏,古籍保护工作依然迫在眉睫:古籍修复工序复杂,难以完全用科技手段代替人力,而培养一名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有专家估算,如果将全国尚未数字化的40万个版本的古籍全部数字化,采集、组织、加工、存储、管理等费用大约需要60亿元;现有的数字化很多是由微缩胶片转换而成,呈黑白影像且分辨率较低,难以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将现存的千万册古籍全部转为数字化又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素材聚焦2 科技助力,搭起古籍“智能化数字图书馆”
据了解,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籍保护计划是2007年国务院提出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目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大致分为三类: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2021年6月,字节跳动投入1000万元,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定向资助修复《永乐大典》“湖”字册等来自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等机构珍藏的105册(件)珍贵古籍。2022年,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并向北大教育基金会提供捐赠,全面支持“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的工作,用于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一万种精选古籍的智能化整理工作,基本覆盖儒家、道家和佛学的核心典籍目录。北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表示:“过往晦涩深奥的古籍文本,在改造成可交互、可触摸、可视化的数字人文作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扩散后,无疑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普及和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按照王军的设想,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句读、实体识别、知识图谱构建等各项技术,搭建起一座古籍“智能化数字图书馆”,未来读者搞研究时,不再需要一本本查找、一页页翻阅,古籍收藏机构和保护者也能一扫录入,提升效率。同时,这座“图书馆”馆藏还可以与互联网产品连接,凭借覆盖全球的传播渠道,让优质的古籍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触及更多读者,重新激活古籍中的文脈精华,赋予其崭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古籍中蕴含着绵延数千年的璀璨文化和精神财富,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是对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也在了解古籍的过程中增加知识、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掀起的古籍热潮也从侧面印证了当代国人所拥有的家国自豪与文化自信情绪。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盛事”的薪传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4B569AAB-FB12-45A3-859E-0FF1D124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