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域下版画创作的媒介拓展与方法重构

2022-07-05 18:45:37肖十川任慧慧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肖十川 任慧慧

摘 要:数字化是版画创作中不可逆的时代课题,由技术出发介入版画创作的实践过程,促进了艺术媒介的拓展和创作方法的重构。新时代,版画家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在创作中“知本拓新”,坚守版画本体特色,在媒介和方法上大胆创新,构建属于数字时代的版画新美学。

关键词:数字版画;艺术媒介;版画思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图像技术在现实题材版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18B497)、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主题性版画创作中的数字图像媒介与技术研究”(20C1696)研究成果。

数字技术触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并对传统认知的事物边界及其伦理发起了挑战。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技术融合,模糊了实体、数字和生物世界的界限。”艺术创作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传统艺术的概念及身份,艺术家和理论学者试图重新定义艺术、实践并重构新的艺术实践方式和方法。

一、数字化作为时代课题

自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被用于创作艺术图像以来,艺术家不断地深化着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其对传统艺术媒介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技术的融合中,模糊了艺术的界限,冲击了传统艺术伦理。

版画作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门类,它的每一次重要的审美变化都与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在技术的进步中不断拓展着自身的美学边界,从鲁迅的版画“黑白正宗说”到新时代的“摄影版画论”,正是基于技术媒介的版画美学思辨。纵观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史,不难发现技术媒介是推动版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版画史是技术媒介变革的历史,也是版画美学不断拓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通过创造“版”并印刷出来的图像为版画,即具有印痕的艺术图像是其主要特征。数字技术介入版画创作,直接冲击了传统制版和印刷,从而对传统版画美学的范式发起了挑战。目前版画家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传统版画创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对于纯粹以数字技术媒介进行的创作相对较少,也存在较大的争议,其难点在于如何界定数字化的版画的“身份”,很多版画家开始使用“数字版画”“数码版画”“综合技法版画”等来称呼此类作品。

2021年11月在长沙举办的“首届国际数字版画艺术大展”集中体现了国内画家对版画数字化的探索,展览中的作品均是电脑绘制或电脑参与绘制的,并通过数字打印后陈列。那么又怎样确定其版画的“身份”呢?這正是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如杨峰在该展览的研讨会中提出:“‘数字作为艺术表现是技术手段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要把‘数字艺术归在版画的名下,为什么不是‘数字油画‘数字国画呢?”反向推理一下便有很多问题有待进行研究,如:通过电脑制作的广告图像是否可称为“版画”?动画衍生产品可否成为“版画”?其实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数字技术介入版画创作,实际上主要围绕媒介和方法展开探讨的,从而影响了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形成数字化视域下的独特美学效果。目前,具有数字化典型特征的版画美学范式还没有形成,这是进行版画研究的时代课题,还需要创作者深入探索和理论家的系统梳理。

二、数字化作为艺术媒介

媒介是传递信息和构架特定关系的产物,可以是实体的,亦可是虚拟的,万物皆可为媒介。艺术媒介是艺术家表达艺术观念、生产艺术作品、传播艺术思想过程中包括材料、技术、形式在内的一切元素。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影响着媒介中的材料、形式等元素,并且由此形成了新的艺术方法、艺术思维和艺术理念。

传统版画的媒介主要体现在木、铜、锌等具有“版”属性的实体物质材料方面,以及艺术家驾驭“版”材的技术能力和“版”呈现的形式结果方面。数字化介入版画创作首先从技术切入,影响了传统“版”材的制版方式,并呈现出了传统手工所不具有的图像特征,从而影响了形式结果的产生。这是数字化作为艺术媒介以最直观的、表象的方式介入版画,也是目前数字化在版画当中最为常见的媒介表达方式:数字化和传统版画技法的结合。这种方式是以传统版画的视觉效果为主体的,数字化作为隐性的方式隐含在形式结果当中,处于附庸的地位,最终的视觉效果仍然是由传统版画美学所决定的,或者说是被束缚的。突破传统媒介要素“版”的材料限制,进行纯数字“版”的探索是版画艺术媒介拓展的关键要素。数字“版”具有尺寸可变、修改便捷、输出多元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版画复杂的工艺程序,对“制版”和“印刷”核心媒介要素有了重要的拓展,从而使版画创作从复杂的制作工艺中得以解放,技术门槛变低,这正是数字化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对版画的重要改变。

版画艺术媒介的数字化拓展直接促使版画美学范式的变化,并引来版画身份的学术辩论。数字化媒介在本质上挑战了传统版画长期以来形成的手工印痕之美,把版画推向了具有机械属性的美学空地。当前,具有数字化的版画美学并未建立,与传统版画美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对抗,这正是争论的焦点问题,这样的争论应该是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纵观过去二十年的版画发展,人们对数字化的版画经历了一个从逐步包容到认可的过程。正如19世纪人们对摄影和绘画的争论一样,争论预示着重要的学术变革,是有益的。目前,进行纯粹数字化媒介版画创作的作品,多还是依托传统版画美学在印痕、语言、形式上的模仿或延续,对于具有数字化媒介所呈现的视觉结果,并未达成美学共识,这也正是时代所赋予版画研究的时代课题。

三、数字化作为创作方法

版画创作中,相对于数字化媒介的争论,数字化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是得到认可并普遍应用的,存在于作品生产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制版的数字化和印刷的数字化。

首先是制版的数字化。主要包括四种方法类型。方法一:数字化协助制版。此种方法中“版”仍是传统物质材料,在图像收集、画稿拷贝、形态塑造等方面借助数字化,提高了制版效率,使得创作更加便捷和高效,代表性的方式有照相制版、写真转印、数字菲林、激光雕刻等,这一数字化方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版画的创作服务上,数字化隐含在传统版画的媒介当中。4ABC27A2-8BAB-48B1-9AE5-414C3D7A93D6

方法二:数字化作为创作方法重点体现在对数字图像的获取和编辑当中。数码照相机获取图像的低成本和便捷性,使得图像生产由专业化转向大众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图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版画的数字化创作,主要方法是对数字图像的再处理,使其上升至专业化图像,具有版画的美学特征,不再是单纯的照相美学。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图像的破坏”,通过对照相图像进行有意识的“破坏”,使照片具有绘画语言属性,从而达到美学效果的转向,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效果的制作和版画本体美学的塑造当中;其二是图像的拼合,图像拼合以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照片资源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达到使虚构的图像具有艺术性的目的。这二者共同的特点是基于现成的照相图像进行再加工,遵循的美学原则是“取舍”,在“取舍”中体现了一个画家的艺术素养和创作理念。

方法三:以“层”为“版”进行直接绘制。可以通过电子绘图板或鼠标在二维绘图软件中进行直接绘制,完成作品创作,或在三维软件中完成形态建造,再选择合适的视角予以呈现,以此类方法进行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数字绘画的“手工”特点。

方法四:智能圖像的生成。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发送特定指令,由机器人或电脑自动生成图像,而此种方法直接挑战了艺术的边界,引发了艺术伦理争论。

其次是输出(印刷)的数字化。完成数字化“制版”后,需要进行输出。输出是版画这一绘画艺术中特有的一个过程,是把存储在电脑中的数字图像物化为实体图像的一个过程。使用打印机、写真机、微喷机等输出设备打印是最常见的一种数字输出方法,使用的设备不同,输出效果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把数字作品通过照相感光、激光雕刻等二次制版亦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而后再进行印刷,此种方法增加了作品的材料感和手工性,创作者可以在二次的制版基础上再次进行修版,使作品具有数字化和手工性共存的美学特征;直接把作品的数字文件以投影设备、显示屏、手机等图像终端设备进行播出,是未来重要的输出方式,受制于知识产权、作品收藏、观众审美接受度等因素影响,此种方式目前还不是主流,它消解了版画“原作”的认知概念,需要观众、收藏家等更大的包容和开放,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艺术、生活等领域的不断深化,版画进行纯粹数字化输出、展示、收藏将是逐步开放并被接受的过程。

四、数字化时代版画应“知本拓新”

版画创作的数字化进程中,由技术出发带动了艺术媒介的拓展和创作方法的变化,这是显性要素,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创作者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版画美学的拓展。随着数字化在版画创作中的不断深化,数字化会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根植在版画家的头脑中,同时也会构建出新的美学范式。如今,在数字化探索的关键时期,版画家应“知本拓新”。一方面,“知本”的关键在于守底线、强特色,坚守“版”及其所蕴含的独有艺术魅力,这也是版画的边界,一旦在数字化进程中失去“版”及其艺术特色,“版画”的概念也自然会得到消解;另一方面,版画家也不能固步自封,应积极参与数字化创作,在“知本”的基础上,围绕艺术媒介、创作方法等大胆创新,构建数字时代独特的版画美学,正所谓“拓新”。围绕数字化进行“知本拓新”,不仅是版画家进行艺术创新的方向和方法,也能体现出版画家的担当。

数字化极大地拉近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甚至模糊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数字艺术”的新门类。对版画创作而言,数字化的介入,使得艺术媒介和创作方法发生了重要改变,直接冲击了既定的版画美学范式;目前版画数字化虽在学术界存在部分争论,但这也是正常的发展之辩,进行深度的数字化探索是每一位版画家所面临的学术问题。当然,我们可以予数字化置之不理,倘若那样,在以数字影像为视觉文化主体的今天,版画的文化角色何在?这是值得慎重思考的。版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是版画发展的重要机遇。这是版画本身的“科技”基因所决定的。版画家理应积极拥抱数字化,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中进行深度探索,赋予版画更强的生命力,构建属于数字时代版画的新美学,这也是时代赋予版画家的学术使命。

参考文献:

[1]施瓦布.克劳斯·施瓦布:我们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J].商周刊,2016(3/4):60-62.

作者简介:

肖十川,湘南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画史论与创作。

任慧慧,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版画史论与创作。4ABC27A2-8BAB-48B1-9AE5-414C3D7A93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