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英
一天,时任杭州知府的苏轼接到一个案子。
原告是绸缎商,被告是制扇商。被告曾向原告賒了价值二万贯钱的绫绢,谁知逾期却分文未还,绸缎商数次索要无果,于是一怒之下将制扇商告上衙门。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案子的确很好判,可学博才高、公正严明的苏知府、苏大学士却犯了难。
原来苏轼了解到被告并非奸商,只因老父亲病故,办理丧事欠下不少债务;又因当年夏天多雨,扇子滞销,所以债上积债,无力偿还。如今债主逼债,苦不堪言。
如果简单依法公判,虽然给绸缎商讨回了公道,但制扇商势必家破人亡;如果同情制扇商,又如何保护绸缎商的利益呢?
苏轼苦思良久,终于有了两全其美的好主意。他让被告速速回家取来二十把上好的团扇,被告不知苏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又不敢多问,只好糊里糊涂地取来,放在大堂上。原告一看团扇急了,大声嚷道:“莫非要用这些旧团扇顶账?”苏轼也不解释,只是一边含笑示意原告冷静,一边令手下备好笔墨。只见他在团扇上点点画画,原本一个个单调的扇面上瞬间点染了竹石花木、字词佳句,还有苏轼本人的名号。只片刻工夫,这二十把普通的团扇就变成了二十幅精妙绝伦的东坡字画,原告和被告都瞠目结舌,不知苏大人意欲何为。就在他们疑惑时,苏斌说:“将这二十把团扇拿到市场上,每把按一千文出售。”此话一出,原告和被告立即明白了苏大人的良苦用意,他俩双双跪在苏大人面前,连连叩头谢恩。
被告拿着这些团扇刚走出衙门,就被不少慧眼识珠的人围住。团扇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就这样,谈笑间,被告欠的债得以顺利偿还,原告的利益也得以保护,真可谓皆大欢喜。
编辑/皮小Y 美术设计/张文举
摘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小学生必读)》2021年第7期
说一说
苏轼为什么没有直接判被告还钱?